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3

小编: :admin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教学过程

1、603年前,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船队即将远航,这位航海家的名字叫——“郑和”。

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壮举即将诞生,它被称为——“郑和远航”(齐读)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和,重温这伟大的航海壮举。去了解郑和远航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二、读课文,感悟远航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读到让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一)规模宏大的远航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

生2评价:“我觉得他‘两百多艘’这个词读得很好,让人体会到船的多。”

生3评价:“我觉得他‘整齐’这个词语应该重读,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船不仅多,而且排得齐,很有气势。”

师问生3:“那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来吗?”

生3:“能。”生3朗读

师板书:雄伟壮观

生齐读“雄伟壮观”,师提醒:“雄伟壮观可不是轻轻柔柔的哦,再来读一遍。”生再读,读出了气势。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也能让人体会到雄伟壮观?刚才他读出来了吗?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生5评价:“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特别是‘六十二艘’、‘宝船’这两个词语让我们体会到了郑和的船队‘雄伟壮观’。”

师:“我们继续读下去。”

生6读:“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

生7评价:“我觉得他把148米,60米,十多层重点读了,让人感觉船很长,很宽,很高。”

师:“那么长,那么宽,那么高,这就是——”指板书,生齐读:“雄伟壮观”。

生8读:“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生9评价:“他‘九根’、‘十二面’、‘一千多’、‘二三百’重点读了,让人感觉船规模宏大。”师:“这就是——”指板书,生齐读:“雄伟壮观。”

生10读:“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生11读:“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生12评价:“‘战船’、‘粮船’、‘水船’他强调读了,让我们感觉到郑和的船队种类齐全、规模大。”

师:“种类齐全、规模大,这就是——”指板书,生齐读:“雄伟壮观。”

师:“同学们,作者用了大量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郑和船队的雄伟壮观,就让我们把这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感受一下这种雄伟壮观的气势。”

初步了解郑和其人

过渡

师:刚才我们从两个方面知道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大,第一就是参与的人多;第二就是远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设备先进,是一艘艘宝船。你们看,连明朝的皇帝也参与了,足见它规模之大啊!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想象出此时郑和的样子了吗?

生4:郑和想到自己下西洋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心里充满了激动和骄傲,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非常重,非常重。

师:是啊,宝船如此雄伟壮观,规模宏大,那领导这支船队的郑和也一定不同凡响。读一读第三自然段,郑和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师:“从‘魁梧’,‘健步’这两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请你用成语来形容。”

生:“气宇轩昂、威风凛凛。”

(3)相机指导朗读

【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前面部分

师:你来读;让我们一起读出一个神采飞扬、红光满面的郑和!

生5:“相貌堂堂,风度翩翩。”

你来读;让我们一起读出一个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郑和!

4.下一个句子更加精彩,【幻灯出示】:“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出发了。”指名读,其它同学说说看,你们感受到什么?

(二)友好交往的远航

过渡:师:是呀,郑和远航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书必须读进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深入学习课文,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想想郑和远航是是怎么样的远航呢?[学生自由读,思考。]

【多媒体出示】第四自然段

生1:我从“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中看出,郑和先递文书,然后赠送礼品,并且每次都是这样做,这样就打消了其它国家的顾虑了。

生2:当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扶老携幼”可以看出他们非常信任我们,“争相”观看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船队非常友好,非常宏伟、浩大。

……

(三)充满凶险的远航

自己读读,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非常的凶险?“脱僵的野马”、“咆哮”、“呼啸”……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请大家留心“扑”这个字,为什么要用“扑”,你们能体会到什么?

反复地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海浪上的凶险。]

过渡:师:同学们,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率领……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师以读带讲第六自然段)

一、郑和远航的意义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郑和远航,规模之大……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1、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2、拓展

过渡:师:我们通过深入课文,理解了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的远航,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并且从远航中感悟了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书不光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来,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历史评论家,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你想来说说吗?[教师板书:的远航]

生1: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远航,因为课文最后说:“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生2: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收获的远航,他收获了友好,和平,我还从课外知识中知道,郑和还根据远航画下了许多航海图,而且非常准确。所以他还收获许多的宝贵的航海知识。

我们似乎也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的欢呼声中“扬帆启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往”,一次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面对着身着袍衣,手握图卷,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的郑和。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4:我听说在郑和的航线上,现在还有很多很多的宝贝沉没在大西洋里,我希望自己做一个考古学家,把我们自己的宝贝重新找回来,让它重放光芒。

1、评:说得多好啊!郑和远航让中国名扬海外,如今的我们,应努力学习,学习这种开拓进取,勇于探究的精神,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2、人们将郑和的事迹刻在了一块石碑上,这块石碑叫通番碑。一位诗人在参观了通番碑之后,写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五、课后作业

搜集资料,做一个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

    相关推荐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1 《郑和远航》教学实录2 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3 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说课稿3 26《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案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分析 郑和远航说课稿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郑和远航》说课稿 郑和远航教学案例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4 郑和远航练习题 《郑和远航》说课稿4 《郑和远航》说课稿2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6 11郑和远航 导学案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3( 第一课时) 《郑和远航》教案之二 《郑和远航》教案之二 《郑和远航》教材解读 《郑和远航》历程填空 《郑和远航》教案之一 《郑和远航》教案之一 郑和远航课后解读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1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5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2 《郑和远航》课文原文 《郑和远航》同步练习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二 《郑和远航》教学案例设计 《郑和远航》同步练习 《郑和远航》作业设计 《郑和远航》说课稿5 《郑和远航》说课稿1 《郑和远航》课文原文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一 《郑和远航》背景资料:郑和人物资料 《郑和远航》分段及段意 《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 《郑和远航》重点词语解释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1(二课时)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6(第二课时) 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吗? 《郑和远航》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8(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7(第一课时)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5(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9(第二课时)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教案 苏教版《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郑和远航》练习题 《远和近》课堂教学实录 苏教五年级语文上册补充习题《郑和远航》答案 读了《郑和远航》一课以后,你想到哪些成语或四字词 郑振铎《海燕》教学实录 《航天飞机》教学实录 “每到一个国家”,“各国君臣”、“亚非许多国家”等,显示了郑和远航? 《郑成功》课堂实录 《友谊的航程》教学实录 《友谊的航程》教学实录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3 航天飞机课堂实录 《春》教学实录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3篇)3 《郑成功》课堂实录之一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3篇) 3 《十八岁和其他》课堂教学实录3 小学语文:《郑成功》课堂实录 《荷花》教学实录3 《匆匆》教学实录3 《船长》教学实录3 《雨巷》教学实录3 雷雨-教学实录3 《草原》教学实录3 《马说》教学实录(3) 《友谊的航程》课堂实录 《看雪》教学实录3 《麋鹿》教学实录3 《散步》教学实录3 《称赞》教学实录3 识字3- 教学实录 《灰椋鸟》教学实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