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及教学实录

小编: :admin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课时安排: 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一、导语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
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三、熟读课文
1.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3.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 ()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无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颁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学生各自朗读课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教师适当作朗读提示。
一、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并作阅读提示
提问: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民不加多。”
提问:在提出“民不如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学生回答)“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明确:(学生合上课文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师反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3.(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 不曾有的事情。(宾语前置句)
三、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三、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
2.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惠王疑问: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设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设圈套)
揭示原因:本质一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孟子主张: 行王道——措施、态度、结果 (对比)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

设计意图:让古老的经典和现实挂钩,古为今用。


师:出示文言片段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回何以利 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我们看到忧心国运的梁惠王才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问: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孟啊,你大老远地来我们魏国,有什么有利于我国的高招儿没有?
师;谁见梁惠王。
生:孟子
生:从这次会见可以看出惠王的品位?是——
生:比较急。有点急功近利,恨不得马上把国家建设好。直接进入小康社会(笑)
生:梁惠王对利益很看重,
师:看重利益也不见得是坏事,司马迁不是说过,天下熙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生:他不太讲究礼貌。神气的很,你看,称孟子为老头,似乎还是糟老头
师;老孟好歹在江湖上是有点名气的,你这样称呼我,我还不生气,我周游列国,向各个诸侯兜售自己的政治理想,屡屡碰壁,对国君提的意见哪怕再尖刻也不会给自己招来任何人身安全方面的风险,

至多人家国君“顾左右而言他”。所以孟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推销员。他的座右铭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师:如今梁惠王向孟子大吐苦水,今天这位国君碰到了一个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什么问题?(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是说别国的人民不减少,而自己的百姓没有增长。
师;百姓多少和国家有联系?
生;百姓多了国家的战斗力就强,人多力量大,
生;人口多了,就可以称王称霸了,就可以实现他的梦想。我有一个梦想——
师;现在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在古代是鼓励人口出生的当时越王勾贱为了振兴越国 鼓励生育 实行性开放政策...呵呵人口确实很多,也是打败夫差的一个理由. 。
师;我觉得梁惠王的疑惑也是有理由的,因为——
生:大王认为自己很努力。简直是治国仁君。
师:何以见得?
生;他自己说,我治理国家,尽心了,努力了,付出了,
师;而结果是——
生;竹篮打水一场空。
师:他说尽心了是怎样的语气。
生:自夸炫耀。、焉耳矣,是尽心拉啦啦(笑)
师;说到治国政策是很简单的,一言以蔽之——
生;就是移
师:怎样移法,你认为这有效果吗?说魏国境内发生凶杀案,就开始移民——
生(笑):不是凶杀案,这里的凶是荒年。
师:哦,你是对的,我是错了。(笑)
生:把河北的老百姓移到河东,把河东的老百姓移到河内
生:发生在河东也是如此,
师;移是他的法宝,忙得不可开交,而结果确实一团雾水。到底他移动的是哪些人?
生:是全国人民,
师:是全体老百姓吗?这里就有奥妙了了。(生思考)
生:可能不包括老弱病残的,不能走动的。
生:文中说把粮食移过去,说明河内还有人,
生:移的是一些青壮年,是国家的兵源。
师:对,一针见血啊,(笑)宋代的朱子解释“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不能移者”。着眼点在留下的老幼,注意的是老幼的不能行走。若真是为了救灾,根本不必要移民,而且,移民涉及到家庭

伦理等社会稳定的诸多因素。你看三峡移民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梁惠王的一切决策都要以战争为指归。为什么这样看重青壮年呢?
生:各国的人口却是可以在国际社会自由流动的,好比出国不用办护照,入境不用申请签。
师:就连暂住证都不用办。(笑)在这个时代里,人民的自由迁徙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而国君要想增强自己的国力,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用比邻国更好的政策和生活来吸引邻国的人口迁徙到自己的国

家里来,成为自己国家的国民——在地广人稀的当时,人口可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啊。梁惠王现在就在操心着这点,他觉得自己很冤:为什么我为人民做了这么多,可还是没能把邻国的百姓吸引过来呢?
师:好比有一个同学每天埋头读书,但读啊读,读啊读,一碰到问题,大脑也不思考,就跑办公室,跑啊跑,察邻桌之人,无如本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见少,本人之分不加多,WHY?(笑)
师:孟子怎样说明这个抽象问题?
生:打比方,孟子是打比方的高手,
生:用战争打比方,因为大王的爱好是战争,(翻译句子)
师:当时,如不打仗,就难以生存,也就不叫战国了(笑)
师;注意其中的词语鼓,走,而字用法。
师:我们一个俗语——
生:以五十步笑百步。
师:你能猜想孟子讲这个故事时的语气和神态。
生:是很平缓,慢条斯理的,是不露声色的
生:其实跟钓鱼一样,不要太心急,要慢慢来。
师:王就是一条鱼,面对投下的鲜美的诱饵,你能说出他的神态——
生:马上上钩,脱口而出,不可。
生:直不百步耳,是很自然的回答,根本没有看到这是一个圈套。
师:此刻你再想象了孟子的神态——。
生:面露喜色,踌躇满志。很自然马上接口,王如知此,
师:有点类似于赵本山和范伟的小品,老赵用忽悠大法,马上接口说恭喜你
生:答对了。(笑)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师:俗话说,老鸹站在炭身上,尽看见人家黑了。说的就是你。此刻此刻,作为梁惠王的心理活动是
生:梁惠王是失望透顶,我希望得到霸道,而你却给我王道,
师:人在失望的时候,很想得到别人的指点,是自己感觉到还有希望。孟子提出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观念性的比喻之后,开始进入细节了,孟子的政治主张是——
生:王道
师:王道是什么?什么是王道?(笑)老孟在阐述自己的王道治国哩念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心态?比如昨天中午二班和别的班级乒乓球赛,我们二班赢的痛快,直落三局,干净利索,我 看到我们二的

同学载歌载舞,发出了胜利的欢呼(生兴奋)
生:哦耶
师:还要伸出两个食指做胜利状。
师:当我们失败的时候,在今天决赛时4班被横扫,大家的语气是
生:唉,
师:这是伤心的心情。当然表达出我们班级中集体意识和荣誉感。语气助词的功能是巨大的,比如初中时候学过的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连用20多个“也”,表示轻快感情(有生在背诵《醉翁亭记》)
师: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读一读,然后找出一些关键的语气词,注意语气。(生朗读)
找到哪些语气助词
生:有也。矣。焉。
师: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古人朗读是摇头晃脑,自我陶醉,我们模仿模仿(生模仿)
师:很有古风啊,这段文字是围绕一个词而展开?
生:是王道之始也,
师:王道是个好东西,是孟夫子追求的目标和行动的指南,你具体说说王道是什么——
生:好象比较简单,很容易。
生:农业搞好,渔业搞好,
师:什么叫数罟,
生:细密的渔网,
师:现在怎样捕鱼?
生:用电捕鱼,属于乱捕。
生:有些地方直接用毒药,害鱼。
生:还有地方用炸药炸鱼,手段更加恶劣。连鱼子与孙都赶尽杀绝,,
师:如今孟子生活在如今,不知他老人家做何感慨。孟子是早期的环保主义者啊。
生:还要保护森林,不要乱砍乱伐。现在有许多荒山,就是任老百姓自由砍伐,不知保养。
师:所以斧头要按照时节进山林,在保养期间千万别残害幼小的心灵(笑)
师:王道的养成有一项指标——
生:养生丧死无撼。
师:养生是——
生:供养活着的人。
师:这里的生就是活人,现在养生就是保养身体,比如打打拳,跳跳舞之类的,
所以这里的“也“是有感叹感叹语气,多些畅快,王道是小菜一叠,距离小,易达到,像孟子所提倡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好比大家考大学一样,上课听听,作业做做。下课玩玩,有信心,学习的门

永远向你敞开。如此而已。(笑)我们来说说第二个语气词矣,
是围绕哪句话而展开?
生:然而不王也,未之有也。是王道的成功。
师:其中的句式是——
生:宾语前置。
师:怎样到达王道的成功。
生:种种树,养养猪,
师:为何提到桑树?
生:桑树是养蚕,养了蚕可以织布,有了布所以说老年人可以穿丝织品,老人的生活就幸福了。
师:在古代丝绸是贵族的专用品,老年人穿丝绸,这说明社会的福利保障有提高了。
生:养养猪,老人可以吃肉。现在吃肉很简单,我每天都吃肉(笑)
师:但古代吃肉是当官的事,肉食者鄙,左丘明《左传o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现在看到猪肉涨价的报道,穷人不怎么在乎这个问题,买的起就吃肉,买不起就吃素,饿是饿不死人的
师:王道之成不仅仅是物质的——,
生:还要讲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笑)
生:注意学校教育,仓廪足而知礼节,
生:班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
师:班白者——
生:就是老年人,
师:什么意思?
生:老人年人不用干活,有养老金。
生:老年人可以安度晚年,夕阳红之类的。
师:你的意思有敬老院,晒晒太阳,呵呵,跳跳老年迪斯科和街舞的。(笑)这里的矣就传达出神往而满足的语气,多么幸福和安详啊。还有更深沉意思。
生:是说一旦看见有老人在路上劳动就跑过去帮他,
比如老人在挑担,就毫不犹豫的上去,上去,帮他挑,
师: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出示网上广泛传播的图片一位老太太背着一捆柴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教室内空气沉积)
师:对这样一幅照片想说什么?
生:我的心很难受,这样大的年纪还要从事繁重的劳动。社会的不公平。谁.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生活还是没有改变.,老天怎么不公平啊.
生:在我们农村中这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缺少必要社会保障体系,老人的晚年很令人心酸。。
生:我们年轻一代为改变这样的现状而努力,我们校园里,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佝偻着身子在垃圾筒旁仔细翻找着矿泉水瓶。昨晚,我们寝室的三个同学收集了一些塑料瓶送给了她,顺便帮她提回家。到了她的家里才发现十分贫困。
生:古人都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而今天呢?公交车上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只能站着!中国国民的精神基础由此可见,国民教育的提高看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培养啊。
师:这是目睹之怪现状,根源在哪里,孟子认为——
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是当时的病态社会。
师:谁的狗彘?
生:富贵人家的狗,现在一些高官生活糜烂,而百姓却穷困。

师;诗圣杜甫沉痛的写到:朱门酒肉臭
生:路有冻死骨。
师: 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
生:富贵人家的狗吃有特别的服装,还有狗的美容院,吃罐头食品,而人民却失业,卖血,
生:更可恶的是还推卸责任,认为是收成的问题,老百姓流离失所是天灾,其实是人祸。
师:这是王道之阻的根本原因,孟子批评“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自私现象,用乱世流亡图和王道刻画的清明上河图相对照,希望君主深刻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在现在是否过时?望同学们课外思考。

    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教学实录2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4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3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6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9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1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8 寡人之于国也1 寡人之于国也4 寡人之于国也2 寡人之于国也5 寡人之于国也(2)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2)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精品)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一等奖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杂谈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5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6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偶得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和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3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4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辅导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