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特色

小编: :admin

一、现身说法,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加以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很有启发意义。

叙自己“为学之难”。作者先叙无书之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好读书却买不起书,只有走借书之路。再写借书之难,借来的书,不能污损,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不逾约,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笔录”。复写求师之艰。先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乡先达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求知的心诚。再写外出从师的“勤且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则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著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学有所成。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增强说服力,表达了作者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除全篇主体结构进行对比外,在具体记叙的过程中,又处处进行对比。作者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矢志不移,这里则与“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进行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接着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裕而懈怠,回应上文,又明揭意图。作者仍然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的学习,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条件的优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对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显示了不容置辩的力量。最后一节文字写出作这篇序的目的:“勉乡人以学。”作者和马君则系同乡关系,而马君则又是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加之以长信为进见礼,言和色夷,是个流辈称其贤的“善学者”,因而才诚恳地以“为学之难告之”。由于文中是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为例证的,因而要申说一下无“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骄矜之意,写向人请教,说“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纯然是长者之风,学者之范。

三、记叙、描写、议论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比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地理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对“先达”的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了人物的神态。

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使所叙事实的意义得到阐明。在对比自己同那些被绮绣、活甘肥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

[4]

积累运用

1.《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是代(朝代)。

2.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嗜学()逾约()叱咄()皲裂()

媵人()缊袍()烨然()容臭()

3.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

既加冠()礼愈至()俟其欣悦()或遇其叱咄()寓逆旅()日再食()援疑质理()卒获有所闻()

4.解释下列各组中黑体词的含义。

(1)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俯身倾耳以请()

以中有足乐者()

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

(2)之: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也()

与之论辩()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腰白玉之环()

(3)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4)和:久而乃和()

言和而色夷()

5.下面每句都有一个通假字,请找出并写出本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2)同舍生皆被绮绣(3)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6.请用“/”线标出句中的停顿处。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作者年轻时的为学之难体现在哪些地方?

9.请举出古人刻苦求学的一个事例。

延伸阅读二则

(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①!”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②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注】①当涂:当权。②博士:古时专掌经学教授的学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含义。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蒙乃始就学

(4)及鲁肃过寻阳

2.将下列文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蒙辞以军中多务。

3.甲文是通过和两件事来反映宋濂求学经历的,乙文则是通过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习效果。

4.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发。

(二)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明臣言行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的黑体词的含义。

(1)晨人持汤沃灌

(2)腰白玉之环:

(3)再适长山朱氏

(4)往往馕粥不充: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甲][乙]两文都有写生活条件艰苦的句子,请你各摘录一句。

(1)

(2)

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基础练习。

1.明宋濂

2.shìyúchìduōjūnyìngyùnyèxiù

3.已经周到等待有时旅店两次询问、请教最终

4.(1)把相当于“地”因为凭,用把(2)代词,代所借之书无实义,不译他无实义,不译我(3)向在在(4)暖和温和

5.(1)支同“肢”。(2)被同“披”。(3)辨,通“辩”。

6.(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7.(1)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衣食条件的不如他人。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2)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8.一是得书之难。二是从师之艰。三是求师的行路之苦。四是衣食的粗劣、生活的简朴。

9.示例:东周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朝孙康映雪读书。

阅读训练

(一)1.(1)路(2)曾经(3)才(4)到,等到

2.(1)因此,人们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吕蒙用军中事物多(为借口)推辞

3.借书抄录奔走求师鲁肃的言行4.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二)1.(1)热水(2)挂在腰间(腰佩)(3)到、往(4)够、充足

2.(1)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意思。(2)有时夜里疲倦了,就用水洗洗脸。

3.(1)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或: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2)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

4.示例: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产生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他们优越多少倍,我们应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学习他们刻苦勤奋的精神,使自己学业有成。

作者链接

宋濂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4]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相关推荐

    《送东阳马生序》写作特色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写作特点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写法特点 《送东阳马生序》写法特点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 28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5 送东阳马生序8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1 送东阳马生序4 送东阳马生序3 送东阳马生序9 送东阳马生序11 送东阳马生序2 送东阳马生序10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解词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作业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送东阳马生序》讲析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送东阳马生序》题解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简案 《送东阳马生序》一词多义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一)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鉴赏 送东阳马生序全文通透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送东阳马生序》导学稿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课文翻译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20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14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2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2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3 读《送东阳马生序》有感 《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 《送东阳马生序》学案15 《送东阳马生序》说课稿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3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练习(一)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和译文 《送东阳马生序》引起的思考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及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目标导学 《送东阳马生序》难句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讲析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自评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 《送东阳马生序》结构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知识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中心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疑难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背景资料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