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小编: :admin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包括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使用了一定修辞手法或具有一定句式的句子的表达意图,以及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类型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关键性影响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5)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句子,即“文眼”;
(6)表达形象生动、独出心裁的句子;
考点分析
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问法:
1、画线文句的理解;
2、某句独立成段有何好处;
3、开头或结尾某某句的含义和作用;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5、作者写某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6、如何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7、某句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8、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某句话;
9、某句在内容上或结构上的表达作用。
10、反复出现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11、矛盾性的句子的表达作用。
不用再多举例了,无论它怎么问,其实都是在问某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如果问题中还问了目的和作用,那我们除了考虑这句话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之外,还要考虑在结构、布局等方面的作用。有修辞方法的句子,还要考虑修辞的作用。
方法指导
解答这类问题要把握总的原则:
一是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整体感知是前提,抓关键词是重点,“瞻前顾后”是要点。
不把握这个原则,就很容易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毛病。
一、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把握两点:一是句子本身所表现的事物的特征以及它所表现的内在含义,二是要注意由此而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和看法。
例1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
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
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
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内容上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这道题只问了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我们只要把握住这句话所表现的人物的遭遇、心理、性格和思想感情就可以了。前文说过:还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在此句是人物的语言,所以只需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考虑它的表达作用(含义)就可以了。
答案
①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好(遭遇)②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性格)
温馨提示:
在考虑到人物本身性格特点的同时,要想到它的遭遇和命运等。
1、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
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
例2
《父亲不写信》(节选)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
第4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题思路
如果单由第5段来看,我们隐约能从“到底远了点”这句话看出父亲的担忧与不舍。如果我们仅答出这一点,就流于肤浅了。溯回至第4段,我们发现父亲在极为拮据的生存状态中仍念念不忘儿子的学业,最后竟然卖掉了家里的毛驴替儿子交纳学费,父爱之深,可见一斑。再往后看第7段,父亲本已说好不送儿子上学,结果还是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一个劲地说着“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这种言行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父爱的伟大,也使我们明白父亲的伤感其实是来自于父子相别时的感慨与牵挂。经过对上下文语言环境的分析,
答案:
父亲在为儿子考上大学而欣慰,又是在为儿子即将远离而伤感,这是不善于表达而又难以掩饰的父爱的流露。
2、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达到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都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少数)或结尾处的议论和抒情的语句,即便是描写句子,也是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例3初冬月
陈国华
①秋意尚浓,恍然就到了初冬,月亮也带着秋温,走进了冬的夜空。
②天黑得早了,晚饭后摸黑回宿舍,过了山头,豁然见西南山坡上空这轮橙黄明净的初冬月,低垂圆满,硕大清新,一种美好亲切的感觉顿从心底漾起。夜幕中,黑森森的山峰错落而列,视野尽处,一岭横天际接晚霞;渐暗的余霞边,山的剪影如淡淡的水墨画,近山的轮廓则像浓墨涂出的一样;山坡西南出口的方向,山势迅速开阔,峰峦连绵起伏,像一片黑色的波涛,磅礴在融融的月光下;月下的山坡和附近的山川上空月光旖旎,给人今月专为此处明的美感。这月光山色太美了!望着明月,似乎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只剩下一缕美好的情感,羽化在这月色之中。
③独自徜徉在月色里,白天必须思虑萦怀甚至忧戚的,此刻全忘了,而白天无暇顾及甚至早已忘却不了的,有的却会清晰的想起来。如此美丽的月光,会使心灵深处的珍藏开出花朵,连痛楚也会变得美丽。但这月色更多的是使我无所虑无所思,身心放松,呼吸都变得轻微均匀,不易觉察。我像一条游到清水里“偷清”的鱼,浮在月光里,吮月华,汲清辉,或停泊或俳佪,如醉如痴。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④橙黄的月,橙黄的光,橙黄的光里浮悬着轻轻的霜。清虚的夜空里,我仿佛感觉到了月光的流泻,感觉到了月光的韵律,颖悟到人的情感与月光波动的相依想融;在这柔和美丽的月光下,只要一凝神一动情,仿佛就能听到低佪优美的《梁祝》曲,看到飘逸如梦的《天鹅湖》……难道这些作品的诞生也经历了月光的孕育,作者的灵感也得到过月光的滋润和浇灌?不然,这些美好的东西怎会还原在这月光之中?
⑤山脉相互枕藉着、依偎着,匍匐在朦胧的月色里安详地睡了。真没想到白天反复经过反复看过的山,经月光的再创造,竟如仙境。山上的树木挤挨着、拥抱着,进入了梦乡。松树等乔木高高的婆娑的树冠,如伞如云如絮,像幽幽夜幕里的泼墨画。山在呼吸,树在呼吸,空气在呼吸,夜在呼吸……此刻凝目,能看到天涯;此刻倾听,可听及海角。听者看者,非耳非目,乃心也,乃月夜之助也。
⑥月光如橙色而淡泊的液体,山川景物浸在月色里,天国般的宁和。独处月下,平和而安宁的心灵,在接受月光睿智的审视,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光而灵魂安宁。
⑦感谢生活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我的生命之舟放逐了喧嚣、污染和拥挤,泊进了这一汪月色,际遇了这处明丽如梦的风景。陶醉在月华天籁中,我甚至忘记了我是什么时候是怎样进入这月色的,也没有想到要走出这月色,走出这个恬静和悦的梦境。
⑧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仅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缕月光,稍不珍惜,就会去日苦多,万事成磋砣。君不见,此月方从远古来,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看花开花落……大王月,霜晨月,关山月,红楼月,俱往矣!山河沉寂无言,酣然入梦;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初冬月高悬不语,娟然如洗。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文中加横线句子的理解。
解题思路“人生一瞬,人生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应该是美好的,我们的所作所为应无愧于这美好的世界,无愧于这美好的月光;美好的心灵才能照进美好的月光,心灵美好的人,才敢于独自静静地面对这美好的月色而灵魂安宁”这是第六段的一段文字,它恰恰点明了本文的主题。而画线段的“文眼”是:“人不惜月月自明,吾辈该如何把握这一缕月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答案不言而喻:
作者由此及彼,由惜月到惜人生,深化了文章主旨。
小试牛刀
练习2挑山的男人
姜钦峰
国庆长假,和朋友一起去登华山。才到半山腰,我已脸色煞白,气喘如牛,只好找个地方坐下。迎面上来一个独臂挑夫,肩上背着个大竹篓,里面装了一个煤气罐(上山当然不会带空罐),弯腰驼背,像一张拉满的弓,脸朝着地几乎就要碰上膝盖,仅有的右手紧紧抓住路边的铁链,腿登手拉,仿佛每上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我忍不住招呼他,大叔,坐下来歇一会吧。他吃力地抬起头,循着声音张望,冲我笑了,然后在我身边坐下。卸下肩上的重担,他一屁股坐在地上,拿出水壶咕咚几口,擦了擦头上的汗说,别人是逼上梁山,我是逼上华山啊。我们聊了起来,他是个很健谈的人。
他原本身体健全,有个美满的家。在他40岁那年,妻子忽然得了重病,尽管他竭尽全力四处举债,却没能把妻子留住。家徒四壁,欠下一身的债,两个孩子还得上学,连债主进了他家都不忍心开口。他反倒安慰人家,人不倒,债不亡,就算拼掉这身骨头,我也要把债换上。他是个要强的人,不信自己有手有脚有力气,会讨不来生活。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他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去了外面打工,靠家里的几亩薄地,别说还债,连孩子上学都不够。他去过好几个矿山背矿,工钱本来就少的可怜,还常常被人拖欠克扣。无奈,又去了河南,在一个小煤矿井下挖煤,虽说危险一点,工钱却保险。心理踏实。不料才做了两个月就出事了,他的左臂被缆车砸断了。出院后,矿主叫他赶紧走人。少了一条胳膊,他连农活都干不了,回去还是死路一条啊,他第一次给人跪下,哀求矿主让他留下,说:家里两个孩子还指望着我的钱交学费呢,求您让我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吧,哪怕看门扫地也行。矿主当然不会留一个“废物”,只好给了他4000块钱,打发他回家,他把钱小心翼翼地分成了两半,一般缝在内裤里,另一半装在包里,然后回家,没想到那外包还是给小偷划了。
好好的人出去,回来却少了一条胳膊,一家人抱头痛哭。那条胳膊换来的2000块钱,他那去还了债。乡亲们同情他,劝他出去乞讨,他说:不行,我已经丢了一条胳膊,不能再出去丢人。眼看两个孩子就要开学了,学费却没有着落,借钱已经不可能,能借的早都借过了。想起这些,他就心如刀绞,觉得自己不算个男人,不配做父亲。
他咬咬牙,拖着一条独臂独自去了上海,这是最后一线希望,晚上他就睡在立交桥下,白天也不出去乱逛,怕被抓到收容所。他每天心惊胆战,起早贪黑到建筑工地上去寻活,可人家总有各种理由拒绝他。万般无奈,他壮起胆子去了一次残联,里面的人瞟了他一眼,就摇了摇头说你走吧。快一个月了,他依然流落街头,口袋里面只剩下几块钱。那时正是严寒酷暑,他却浑身冰凉,突然发现这个世界竟是这样陌生,无论自己怎样努力总是受到伤害,走到哪里都没有安全感。他突然想到了死,爬上了高高的立交桥,一阵风把他吹醒,想起了孩子,想起了家,他又骂自己愚蠢,你连死都不怕,还怕活着吗?那份沉甸甸的家庭责任救了他的命。
也许天无绝人之路,第二天,他遇到一个老乡。老乡说,咱们去华山做挑夫,只要肯卖力气,拿钱实在,还自由。他二话没说,跟着老乡去了华山,只要能赚钱,拼了命他也不在乎啊。第一次踏上华山险道,他背了50斤货物,才走了一小半路已经两腿灌铅,眼冒金星,喘不过气来。他想歇不敢歇,怕再也抬不起脚,想退无路可退,两边都是悬崖峭壁,一脚踏空就要粉身碎骨。他只能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爬,天黑时才到山顶。
半夜下了山,领到15元报酬,他想,这钱根本不是人赚的,明天赶早回去吧。可是一觉醒来,他又登上了陡峭的山路。从此,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带上馒头和自来水就去领货。挑夫的报酬是按重量计算的,并且根据路途远近、险峻程度有所区别,上北峰要走4个小时,没斤货物的运费是3毛钱;南峰是华山之巅,路途遥远险峻,要走7个小时,因此价钱稍贵,每斤4毛钱。只有劳动力价格低于缆车的运输成本,挑夫才有市场,他们根本没有谈价钱的资本。为了多赚点儿,他肩上的重量从50斤渐渐加到了100斤,这几乎是挑战极限。自古华山一条道,他没有退路,只能把命赌在华山上。
无法想象,他究竟要流多少汉才能换回1毛钱!可他从不认为赚的少,反而对华山充满了感激,他说是华山帮他还清了债,还帮他供两个孩子上学,让他找回了男人的尊严。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暑假来华山看父亲。儿子问他,山路那么高那么陡,你怎么上去的?他笑了,说一步一步往上走,不就上去了吗?儿子执意要体验一下父亲的工作,他说不行,儿子说,我年轻力壮,你能上我就能上。到底拗不过儿子,次日一早,他拿了一个20斤的西瓜,让儿子背着上华山北峰,这条道近些且没有南峰那样险峻。4小时的路程,儿子却走了一整天,天黑时才到北峰,看见父亲,儿子眼泪刷地就下来了,说:爸,以后您少背点,要吃好点……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说到这,他忽然哭了,再也说不下去。顿了顿,他又自嘲地说:一个大男人哭得跟娘们似的,让你见笑了—哦,我的赶路了。说着他又背起了煤气罐,一只手紧紧抓住铁链,弯腰驼背,像一张拉满的弓,艰难地往上爬……
我怔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命运没有把他击倒,反而将他逼上了华山之巅,山一般的汉子,那一肩扛起的,是一个种田人、一个父亲所有的尊严!我在心底默默地祝福他。
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有些文章是在一定背景下写的,它的内容与背景有密切关系。背景通常分为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两种。理解这种文章中的句子就要联系背景来考虑,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4百合献谁
刘心武
看芭蕾舞剧《天鹅湖》,用望远镜细观台上,不是紧盯着王子和白天鹅,而是逐个地扫描那些配舞的天鹅湖,除了“三大天鹅”、“四小天鹅”外,还有若干毫不能令观众特别瞩目的“众天鹅”,而在她们当中,当舞姿“凝固”时,也还有排在前列与隐在后面的区别,于是从望远镜中注意到,在最后面,一位天鹅双腿优雅地分立,头颈微偏,双手兰花般交错于翘起的裙裾上,身影与其他天鹅同样地美丽,在耐心地作为暗景中的“绿叶”,以衬托主角王子与白天鹅在追光中的“红花”怒绽。随着舞曲的流动,众天鹅也开始缓缓变换姿势,于是我从望远镜中,清晰地看到排列在最后的天鹅的细部,她的眉目,精心化妆后依然掩饰不了徐娘趄龄,转动时,显露出锐瘦的锁骨,以及背后同样“锋利”的肩胛;可是,她虽隐于最后,却也满脸凄测,浑身是戏。乐音陡变,众天鹅如风中白莲般翕合旋舞,转瞬我已不能再找到那位资深的舞娘……
我的思绪,飘出了《天鹅湖》所下的故事,只把那乐音,权当作所翔的,不是什么王子与白天鹅的悲欢离合;我在猜想,那位资深舞娘,她有着怎样的个人命运?当年她献身芭蕾这一“残酷的艺术”,不惜脚趾流血、苦练虚脱,一定怀着充当舞台追光下的白天鹅的美梦,她曾圆过这个梦吗?也许,若干年前,她确曾是众星所捧的那个月,可是,时光无情,后生可畏,她渐渐地,先是让出白天鹅这一主角,再让出“三大天鹅”之一的位置,在演出的说明书上,从“挂头片”,到名字列于后面,到隐入于“本院演员”的模糊概念中……也许,更残酷的是,她竟从未跳过主角,终春一生,也只是充当“绿叶”,并且总在“亮相”时,隐于最后一列,把兰花手交错于翘起的裙裾上……每当那个时刻,她都能化入剧情之中,而不“走神”于自身命运的吟唱么?
给整台演出所献的花篮,固然可以算也含有她的一份,但那整把的鲜花,是只献给主角的。我心中有个冲动,演出结束后,单给她,这资深的舞娘,献上一大束丰满的百合花。我把望远镜递给旁座的朋友,请他注意那位宛转于舞台暗区的资深舞娘,他先是莫名惊诧:“看她作甚?”及至看清了,咂舌道:“天哪,这老天鹅,还舍不得退出舞台,跳个什么劲儿吆!”我接过他递回的望远镜,觉得透心地凉,不是朋友错了,不能怪他刻薄,甚至于,他那真实的直觉与非功利的直率,恰恰道破了人生、人性、人际的某些的底蕴。可是我想哭,不独为那资深舞娘,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出了剧场,花亭还在营业,我买下一大束昂贵的百合花,紧紧地拥在自己胸前.
第三段末“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一句蕴含了作者什么的愿望?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解题思路
作者写身边的观众看到了那个“资深舞娘”的反映的目的,是为了揭示一个社会背景:大多数人显然只顾着去追逐热点人物和焦点人物,而作者更希望整个社会能更多地去关注生活中的平凡人物,由此入手,我们很快就得出本题答案:
但愿生活中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也能被人关注。
4.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有时,作者为了造成特殊的效果,常常在文章中有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于这样的句子,如果仅从语法与句式的角度来理解,就不能真正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理解以上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修辞的规律来理解,(修辞规律详见《第三章修辞》)才能正确地掌握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例5访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倒有了几分愠怒;时而又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新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培栽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这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痛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本文
“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象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多大贡献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解题思路
句子中运用比喻“就象盆景中的兰草”,其表达的效果是说明了兰草是空谷的幽物,依靠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展现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旦离开自然,就降低了自己的品格。而人也是一样,如果一味媚俗,又怎么能保持自己的本性?两相比较,我们即能得出答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不失真性,不媚俗。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5、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在分析特定句子的深层含义之前,先概括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品质,评析其中的人物性格,有利于我们理解句子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6父子
萧忠民
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更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老爹只淡淡地应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朦胧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
解题思路
写人记事的文章,理解句子的含义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懂人物的形象特征,事件的性质和意义,然后根据句子描述的具体情境,抓住关键词把握它的内涵。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厚道又节俭的人,因此,这“丢不了你的脸“的含义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温馨提示:
写人记事的文章,理解句子的含义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懂人物的形象特征,事件的性质和意义,然后根据句子描述的具体情境,抓住关键词把握它的内涵。
二、句子的作用
理解句子的作用也要把握两点:一是在内容上作用,所谓内容上的作用,就是上文所说的所表现的事物本身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和看法。二是在布局谋篇上的的作用。由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它在布局谋篇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
开头:
1、统领全文;2、引起下文;3、伏笔铺垫;4、奠定基调;5、开门见山,点明主旨;6、照应标题;7、点明线索;8、渲染气氛;9、设置悬念
中间:
1、领起下文;2、总结上文;3、承上启下;4、照应前文;5、伏笔铺垫;6、渲染气氛;7、设置悬念。
结尾:
1、收束全文,点明中心;2、升华主题,深化主题;3、照应前文,结构严谨;4、委婉含蓄,意味深长;5、补充前文,辅助表达;
例7我的老师
魏巍
①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②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
③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④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⑤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回,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⑥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⑦可惜我没上初小,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中画线的七句话,各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理解内容上的作用的方法我们就不提了,因为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只讲结构上的作用。当然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两者都要答。
统领全文开门见山
所谓“统领”,这个句子一定是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了。一般情况下,都是议论和抒情的句子,或者是在事件意义上“统领”,或者是在情感态度上“统领”,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这一句话的作用不仅是统领全文了,还有“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作用。如果是议论文,它就是论点,如果是说明文,它就是说明对象特征的总括。
文中“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中的“难忘”二字统领全篇,因为下文所记的都是“难忘”的事,而且概括了作者的感情。所以第①句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
再比如
走过阴霾
谭里和
①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
⑦两岁那年。刚刚蹒珊学步的时候,我就患了小儿麻痹症。医生说,我的病,永远也治不好。妈妈却从不把我当作没有希望的孩子。在医院里度过我的童年后,母亲把我送到了学校,在许多人甚至父亲看来,母亲送我读书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个孩子对课堂向往的心愿,为了我成长得不孤单。
③我是个没有将来的孩子,或者说,我的将来早就已经被人预料到了。
④12岁,我开始了初中的寄宿生活。村里几乎所有的孩子,读完初中就不再有机会上学。
⑤中考前两个月,一所著名的省重点中学第一次来到我们这个闭塞的初中选拔学生,在预选考试中,我脱颖而出。5月,我收到省重点中学复试通知。母亲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瞒着父亲从拮据的生活开支中省下20块钱,在报名期限的最后一天把钱送到我的手上。让我交了考试报名费,我终于在学校的安排下前往重点中学参加考试。
⑥躁动来临之前总是没有预兆的。
⑦在乡政府代表的大事公布栏上,有一天赫然出现了我的名字,下面是乡长的署名。在省重点中学录取名单上,我是两个当中的一个。那一天,赶集的人出乎意料地早早回来,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⑧通知书传到我手里的时候,父亲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按父亲早设定好的计划,我初中毕业就去镇上的一家维修店学习修理钟表和器嚣,师傅早就找好了。而今,省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不期而至,完全打乱了父亲的计划。第二天,我听母亲说,乡里的大户想让自己的儿子去上学,找到父亲说用2000块钱来买我的录取通知书。父亲最终拒绝了他。
⑨在前往学校的车上,我的心沉重了起采。这次启程,完全是把整个家庭的命运悲欢扛在自己脆弱肩膀上的一次苦行!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⑩父帝说,别看这稻田里现在是满目疮痍,因为它刚刚收割过,明年你回来的时馁时候,一定就是金黄黄的一片。
(11)父亲把我安顿好后,留给我150块钱做生活费,回家前多次叮嘱我要好好学习。
(12)贫穷的尴尬从我进入这所重点中学的第一天就开始上演。
(13)从小我是一个见肥肉就恶心的人,两个月后的一次回家,妈妈买回两斤肉,我却挑着肥肉狼吞虎咽。我这个粗心的动作,让全家人都没有向盛肉的盘子里动筷子。
(14)父亲去温州打工是在我返四学校后的第三天。一个月后我接到从温州寄到学校的200块钱,在简短的信中,父亲告诉我,他现在在工地上帮人家建房子,一天可以赚受到20块钱,就是工作辛苦,早上6点钟开始工作,晚上9点才下班,睡在工地上。父亲说他要干到达50岁,这一年,我高中毕业,假如像他期待的那样,我刚好考上大学。
(15)面对即将来临的高考,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恐惧。每天繁重的学习后,晚上睡觉便是噩梦连连。我经常梦见自己高考落榜,周围都是要把我吞噬掉的嘲笑。
(16)没想到,这一切,随着高考的结束,都变成了残酷的现实。
(17)为了还债,父亲把他亲手建的房子以低廉价格卖给别人,把所有的家什装满卡车,连夜携儿带女离开了他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村子。一路上犬吠起伏,我满脸是泪水,是悔恨的泪水,愧疚的泪水。我心里一再责问自己:你为什么就这样不争气?为什么这样不安分?这样不听父亲的话?我们住在奶奶为我们一家人腾出的一间没有玻璃、四处漏雨的房子里,我把两箱书藏在床底下,绝口不再提上学的事。曾经的执拗,想起来就觉得是一件多么荒唐而痛心的事,我决心不再抗争,屈服于命运。
(18)那一年的雨特别多,家里经常被雨水清洗,因为这样我才打算把藏在床底下的两箱书作为废纸卖掉的。在等待中终于有人上门,当我正要做成这笔买卖的时候,父亲从地里回来,冲过来便给了我一记响亮的巴掌。父亲近乎咆哮地怒吼:你真是个孬种,你以为开弓还有回头箭吗?我愣住了,蹲在地上半晌才回过神来.眼里噙满了自责和感激的泪水。
(19)开学了,父亲小心地把书捆到自行车上,送我去县城。路过我们还没有播种的稻田,一直沉默的父亲突然说,别看这稻田里现在是满目疮痍,因为它刚刚收割过,明年你回来的时候,肯定又是金黄黄的一片。
(20)粱晓声说,只要悲痛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生活便都是可以好好珍惜的。
(21)补习的日子是清苦而压抑的,让我感到温暖的是,在家里如此困窘的状况下,父亲母亲再次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
(22)然而命运再一次和我开了一个玩笑,就在我经过努力拿到通知走到大学校门口时,由于残疾,我被无情地拒之门外。但我没有灰心,拾起书本,继续前行。第二次,第三次尝试!新的千年到来了,在父亲说的那个收获的季节里.我终于在第四次尝试之后走进了那扇期待已久的大门。
(23)走进大学,恍若隔世,贫穷依然犹如影子,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在高消费的大学里,无数次,我在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中仓皇逃遁。直到我满2l岁的前一天,我的一篇文章在北京一家著名的杂志上发表,主编亲自给我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阳光才渐渐地眷顾我长久阴霾的脸,我笑了又哭了。
(24)25岁的生命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我大多没有记住,其中包括我的生日。但是2005年8月8日,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带着大学期间发表的近三十万字的作品来到一家省级新闻单位,领导在看了我的简历和作品后。第二天就给了我录用的答复。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5)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利,但是,看了我的故事的读者会知道,那都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暴风雨之后的故事!
体会第一段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解题思路
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它所揭示的含义是:人只要不绝望,就永远有希望。这一含义,也是全文所要表现的。所以,这一句话的作用就是统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答案:
揭示了人只要不绝望,就永远有希望的道理,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奠定基调
“言为心声”,一篇文章往往有它的感情基调,有时候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便用一句话,奠定了这个基调。例如《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作者回故乡整个过程都表现出那种“悲凉”的心境,所以,“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而《我的老师》一文,全文表现的是对老师的怀念之情,所以第①句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总结上文
所谓总结上文,是作者在事件、人物、感情、看法等方面,对前面的某一段或某几段文字做一个总结。可能是记叙的语句,多数情况下是议论抒情的句子。一般情况下,这一句就是所总结内容的中心。
《我的老师》一文,在讲述了老师“不打骂我们”、“教我们跳舞”、“吃蜂蜜”、“教我们读诗”几件事儿之后,作者写道:“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是什么事儿给作者带来了文学方面的影响呢?教我们读诗!所以这句话是对“教读诗”这件事儿的总结。作用是:总结上文。
而“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中的“这样”指什么呢,就是前文讲述的“不打骂我们”、“教我们跳舞”、“吃蜂蜜”、“教我们读诗”的老师。所以,这一句又是对前面几件事的总结。它的作用也是:总结上文。
很容易就能够看出文中画线的第⑤⑥句,也是总结上文的作用。
领起下文
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全文的中心句,领起下文的句子是所“领”部分的中心句。就是说,下文的内容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
作者在说完“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这一句之后,给我们讲述了“批评小反对派”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那件“小事”,而“占据过我的心灵”是作者对这件事的感受。所以文中画线的第④句的作用是:统领全段。
补充前文
文章最后一句,补写了自己的经历和跟蔡老师联系的情况。这一句不是赘笔,它更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没能再见一见蔡老师的遗憾。深化了主题。
例8
会唱歌的火炉
迟子健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上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我家的手推车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好随时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我们家拉柴火,都是由父亲带领着的。姐姐是个干活实在的孩子,所以父亲每次都要带着她。弟弟呢,那时虽然也就是八九岁的光景,但父亲为了让他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时不时也把他带着。他穿得厚厚的跟着,看上去就像一头小熊。我们通常是吃过早饭就出发,我们姊妹三人推着空车上山,父亲抽着烟跟在我们身后。冬日的阳光映照到雪地上,格外的刺眼,我常常被晃得睁不开眼睛。父亲生性乐观,很风趣,他常在雪路上唱歌、打口哨,他的歌声有时会把树上的鸟给惊飞了。我们拉的柴火,基本上是那些风刮倒的树木,它们已经半干了,没有利用价值,最适宜做烧柴。那些生长着的鲜树,比如落叶松、白桦、樟子松是绝对不能砍伐的,可伐的树,我记得有枝桠纵横的柞树和青色的水冬瓜树。父亲是个爱树的人,他从来不伐鲜树,所以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为了这,我们就比别人家拉烧柴要费劲些,回来得也会晚。因为风倒木是有限的,它们被积雪覆盖着,很难被发现。我最乐意做的,就是在深山里寻找风倒木。往往是寻着找着,听见啄木鸟“笃笃”地在吃树缝中的虫子,我就会停下来看啄木鸟;而要是看见了一只白兔奔跑而过,我又会停下来看它留下的足迹。由于玩的心思占了上风,所以我找到风倒木的机会并不多。往往在我游山逛景的时候,父亲的喊声会传来,他吆喝我过去,说是找到了柴火,我就循着锯声走过去。父亲用锯把风倒木锯成几截,粗的由他扛出去,细的由我和姐姐扛出去。把倒木扛到放置手推车的路上,总要有一段距离。有的时候我扛累了,支持不住了,就一耸肩把风倒木丢在地上,对父亲大声抗议:“我扛不动!”那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姐姐呢,即便那风倒木把她压得抬不起头来,走得直摇晃,她也咬牙坚持着把它运到路面上。所以成年以后,她常抱怨说,她之所以个子矮,完全是因为小的时候扛木头给压的。言下之意,我比她长得高,是由于愉懒的缘故。为此,有时我会觉得愧疚。
冬天的时候,零下三四十度的气温是司空见惯的。在山里呆得时间久了,我和弟弟都觉得手脚发凉。父亲就会划拉一堆枝桠,为我们笼一堆火。洁白的雪地上,跳跃着一簇橘黄色的火焰,那画面格外的美。我和弟弟就凑上去烤火。因为有了这团火,我和弟弟开始用棉花包裹着几个土豆藏到怀里,带到山里来,待父亲点起火后,我们就悄悄把土豆放到火中,当火熄灭后,土豆也熟了,我们就站在寒风中吃热腾腾、香喷喷的土豆。后来父亲发现了我们带土豆,他没有责备我们,反而鼓励我们多带几个,他也跟着一起吃。所以,一到了山里,烧柴还没扛出一根呢,我就嚷着冷,让父亲给我们点火。父亲常常嗔怪我,说我是只又懒又馋的猫。
天越冷,火炉吞吃的柴火越多。我常想火炉的肚子可真大,老也填不饱它。渐渐地,我厌倦去山里了,因为每天即使没干多少活,可是往返走上十几里雪路后,回来后腿脚也酸痛了。我盼着自己的脚生冻疮,那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地留在家里了。可我知道生冻疮的滋味不好受,于是只好天天跟着父亲去山里。
现在想来,我十分感激父亲,他让我在少年时期能与大自然有那么亲密的接触,让冬日的那种苍茫和壮美注入了我幼小的心田,滋润着我。每当我从山里回来,听着柴火在火炉中“噼啪劈啪”地燃烧,都会有一股莫名的感动。我觉得柴火燃烧的的声音就是歌声,火炉它会唱歌。火炉在漫长的冬季中就是一个有着金嗓子的歌手,它天天歌唱,不知疲倦。它的歌声使我懂得生活的艰辛和朴素,懂得劳动的快乐,懂得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所以,我成年以后回忆少年时代的生活,火炉的影子就会悄然浮现。虽然现在我已经脱离了与火炉相伴的生活,但我不会忘记它,不会忘记它的歌声。它那温柔而富有激情的歌声在我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三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的?
承上启下
承:承接;启:开启,引导,引出。承接上面的,引出下面的。
作用是承接上文.连接下文,使整体文章有条理。位置:一定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着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
例9
小桔灯
冰心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走上一段阴暗的反反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把报纸前前后后都看完了,又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了一半,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照应
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细分起来如下:
一、时间照应
《小桔灯》(下文简称《小》)开头写道:“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文章的结尾处有“十二年过去了”,这就是时间上的照应,它突出了时间之长,表达了作者对小姑娘的怀念和牵挂,也表现出了小姑娘的精神对作者的持久的感染力。
二、事件照应
《小》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后文有这样的话:“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两段话互相照应,反映了小姑娘面临的生存困难,更能表现小姑娘勇敢乐观的品质。
三、人物照应
《小》文写道:“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后文中有“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这两处照应,暗中交待了人物的身份,反映小姑娘一家的可敬可佩。
四、心理照应
《小》文“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和“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两句这种心理和情感上的照应表现了作者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照应标题
《小》文中多次提到小桔灯,这些地方都照应了标题,这更能突出小桔灯的象征意义。
六、物件照应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在离开仙台的时候,藤野先生送给了作者一帧照片,作者在结尾写道:“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前后照应,照片的作用突出了作者受藤野先生的鼓舞,与反动文人斗争的决心。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七、设问照应
设问照应,可以设下悬念,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第1自然段:“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先设疑,然后例举了“评论《水浒传》”、“谈论‘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阿三”四件事,最后用“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作结,与上面提出的问题照应起来。
收束全文卒章显志
文章的结尾,用抒情或议论性的语言,点明文章的主旨,就叫“收束全文卒章显志”。
例如:
鲁迅的《故乡》在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

    相关推荐

    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含义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名师指导:怎样解答句子含义题 语文中考复习: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山谷中的谜底》课后习题2(理解两句话的含义): 记叙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船长》课后第4题句子的含义 看图理解句子 以“理解重点句子含义”单项技能训练为例的单元备课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含义隽永的句子 《记念刘和珍君》含义隽永的句子 高一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教案(苏教版) 《宇宙的边疆》句子理解 中考语文记叙文解读系列之三:句子含义 《各具特色的民居》 句子理解及练习 《狼牙山五壮士》句义理解 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教学案例 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草原》中一个句子的理解 《小草和大树》课后第3题句子的含义 倒叙、倒叙的定义、作用详解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白杨》教学片断 体会句子的含义──《触摸春天》教学片段 《丝绸之路》文中句子的理解 《一夜的工作》句子解析 《黔之驴》的寓意及含义 考点:文言句子的理解与翻译 弄懂字义,理解词义 弄懂字义,理解词义 关于《草原》中一个句子的理解 弄懂字义,理解词义 《荆轲刺秦王》难理解句子 什么是关键词语,如何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互文见义”的含义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什么?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作文评讲中的心理学原理及其运用 句子解析 用反义词写的作文 《马说》难句理解 《绝句》教材理解 《绝句》教材理解 《绝句》教材理解 《绝句》教材理解 《绝句》教材理解 《绝句》教材理解 名言警句的作用 《燕子》教材理解:妙用“赶”表深意 《绝句》教材理解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燕子》教材理解:妙用“赶”表深意 《拿来主义》课文理解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名言及这句话的理解 《三个儿子》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高考作文常用名言警句讲解及精彩语段展示 理解词类活用后的意思 老舍笔名的含义 吟诵的深刻含义 理解词类活用后的意思 理解“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的含义 2011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句子理解 狼牙山五壮士相关句子分析理解 《去年的树》词语释义及应用 《燕子》难句讲解 《灯光》句子解析 冰心笔名的含义 什么是句子及句子与短语的区别 《穷人》句子解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难句解析 《夏日绝句》教材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难句解析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夏日绝句》教材理解 《好汉查理》难句解析 《夏日绝句》教材理解 《夏日绝句》教材理解 《一次成功的实验》句段理解 《一次成功的实验》句段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理解 如何理解文中的重要词句 浅谈“转轨”中对语文教材的合理理解及运用_语文论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材理解 “高尔基”笔名的含义 大语文的本质含义 体会文章重点句的含义──《桂花雨》教学案例 《青海高原——株柳》课后习题3句子理解 《影子》教材理解 《燕子》教材理解 《燕子》教材理解 《识字1》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燕子》教材理解 《燕子》教材理解 《燕子》教材理解 “年轻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用一句名言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体会文章重点句的含义──《桂花雨》教学案例 高考语文复习指导: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