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长春版第十一册《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小编: :admin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公元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崖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词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连称:“好人!好诗!”竟不能再相逼。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是从横的方向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两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地补充,“惶恐滩”和“零丁洋”是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没有亲身的体验和出众的才华,很难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激奋高亢。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 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搜集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1)注意“寥”字的读音。(2)注意“絮”字的写法。

2.朗读指导朗读的前提是理解。本诗根据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朗读时要体会到这种感情。后两句激昂高亢,抒发了自己情愿舍生取义,为拯救祖国而死的高尚情操。

3.阅读教学(1)阅读理解本诗,不妨从张弘范对于诗的评价入手:为什么他会连说“好人!好诗”呢?将这句话作为突破点,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研读的兴趣。(2)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1275年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当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分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生如风吹雨打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河破碎”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前一句是追忆过去。诗人于1275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漂浮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4.活动提示(1)“朗读”提示中的“有节奏、有韵味”是朗读本诗的重点要求。在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后朗读古诗,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诗人悲愤和慷慨的感情产生共鸣。(2)“思考与交流”及“拓展与运用”中题目应回答的内容请参见“阅读教学”(2)。(3)积累 这3个词语的意思是:寥落:荒凉冷落。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惶恐:惊慌恐惧。汗青:指史册。 安排的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示儿》。

5.古诗大意经过辛辛苦苦的努力,因为通晓《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一考中了进士,被起用做官,可生逢乱世,战火已经烧了四年。祖国山河破碎得有如风吹柳絮,自己被俘以来一会儿这一会儿那,犹如雨打浮萍。在惶恐滩的时候,我为国家危急恐惧不已,如今来到零丁洋,我又怎能不感叹自己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长生不老呢?只要我对国家一片忠心就能光照史册。

6.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过零丁洋》一诗的情感变化较大,前六句沉郁悲愤,后两句慷慨豪壮。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相关内容指导学生体会好这种情感变化。相关资料作者简介文天祥,一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4天后父亲不幸病故,文天祥归家守丧3年。后来,元军两路攻宋。宦官董宋臣提请避兵迁都四明(今宁波),以便理宗随时逃往海上。对此,文天祥仅以进士身份大胆上书直言:“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请斩董宋臣以安人心。此后十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州提刑、尚书左司郎,或半年或月余。后来又因讥责贾似道而被罢官。公元1274年,忽必烈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xi n)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1275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义军赶往吉州,文天祥受任兵部侍郎,获令屯军隆兴(今江西南昌)待命,几经阻挠才得以入卫临安。不久出任平江(今江苏吴县)知府,奉命驰援常州。在常州,义军苦战,淮将张全却率官军先隔岸观火,又临阵脱逃,致义军五百人除四人脱险外皆壮烈殉国。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离平江三天后,平江城降。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1276年正月,谢太后执意投降。元将伯颜指定须由丞相出城商议。丞相陈宜中竟连夜逃遁,文天祥即被任右丞相兼枢密位都督出使议和。谈判中,文天祥不畏元军武力,痛斥伯颜,慨然表示要抗战到底,遂被扣留,又被押乘船北上。文天祥以绝食抗议,后在镇江虎口脱险。由于元军施反间计,诬说文天祥已降元,南返是为元军赚城取地,文天祥屡遭猜疑戒备,颠沛流离,千难万死两个月,辗转抵温州。这时,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赵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又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同时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据人赴各地募兵筹饷,号召各地起兵杀敌。秋天,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往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今福建长汀),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1278年春末,端宗病死,陆秀夫等再拥立6岁的小皇帝,朝廷迁至距广东新会县50多里的海中弹丸之地,加封文天祥信国公。冬天,文天祥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寻机再起。然而元军水陆猛进,发起猛攻。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以明志。文天祥被迫目睹陆秀夫负主投海,张世杰被台风恶浪吞没,悲痛欲绝。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灭亡了。元将张弘范在庆功宴上向文天祥敬酒说:“宋朝已亡,你的忠孝也尽到了,丞相如能为元朝做事,元朝宰相岂不非你莫属吗?”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4月22日,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10月初,辗转万里,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被带到接待投降者的“会同馆”,安置在高贵的房间里,摆有佳肴美酒。留梦炎、阿合马先后前来劝降,文天祥威武不屈。后来元统治者又将他投入恶牢,囚禁折磨三年之久,让他读到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的信,让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一日,忽必烈亲自劝降,说:“现在你如能像对待宋朝那样对我,立即任你为丞相。”文天祥虽被卫士用金棍击伤膝骨,仍泰然处之,昂首挺立,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次日,文天祥便被杀害,时年47岁。

    相关推荐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1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案设计 过零丁洋说课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2 过零丁洋教案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与反思2021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一等奖 《过零丁洋》教学案 《过零丁洋》导学案 《过零丁洋》赏析 过零丁洋翻译 《过零丁洋》译文 《过零丁洋》导学案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过零丁洋》教案8 过零丁洋教学反思 《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过零丁洋》练习题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优秀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案5 过零丁洋说课稿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及反思 《过零丁洋》教学实录2 《过零丁洋》全诗解析 过零丁洋课堂实录 过零丁洋课后反思 过零丁洋课后练习 过零丁洋[整体感知] 过零丁洋注释及译文 作文:读《过零丁洋》有感 《过零丁洋》历年中考题 《过零丁洋》原文和译文 文天祥《过零丁洋》简析 过零丁洋练习及答案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过零丁洋》教案7(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阅读练习及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过零丁洋》教案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学设计7 本文【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版《1—2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中考文言文试题集锦: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鉴赏及中考试题集萃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学案2 本文【1——2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所属专题栏目是【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案2 苏教版《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案2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知识导学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初二语文古诗文翻译:《过零丁洋》 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8 《诗词五首》有关资料:《过零丁洋》赏析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学设计9 长春版第十一册《凡卡》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十一册《蜀相》教学设计 古典诗词鉴赏:文天祥《过零丁洋》赏析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导学案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题乌江亭》《过零丁洋》问答题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过零丁洋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晏子使楚》《背影》中心思想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案4 长春版第十一册《忆读书》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导学案2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导学案4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教案教学设计6 长春版第十一册《狱中题壁》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十一册《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香江往事:文天祥在九龙湾写下《过零丁洋》 长春版第十一册《音乐之城维也纳》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长城》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春望》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一册《九九歌》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一次》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单元教案 长春版第九册《风》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马》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单元教案 长春版第十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 长春版版十二册《追随梦想》教案设计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单元教案 长春版第七册《甘罗》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永远的一课》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跌倒》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黄昏》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马诗》教学设计 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古诗四首(《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晏子使楚、专题:长城(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长春版《自信第一课》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四册《春天的小雨》教学设计 第一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一个降落伞包》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从军行》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二册《汉字家园(一)3》教学设计 长春版《十六字令三首》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一册《猫与狗 鸭与鹅》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