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长春版第十一册《蜀相》教学设计

小编: :admin

教材分析本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名作。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就一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第二年(公元760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啭千啼,自鸣得意。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词,又是挽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练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个字。

2.体会诗人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查找资料,了解杜甫和诸葛亮的生平。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在要求认识的生字中,“蜀”“丞”是翘舌音,“祠”是平舌音。要求会写的“频”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右匀称。

2.朗读指导朗读时要以充分的体会和理解为基础。这首诗内涵丰富,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饱经丧乱而失意、抱负未能实现而怅然的感情,尤其要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3.阅读教学(1)诗的题目是写人,而诗句处处都在写景、都在抒情,如何理解这种反差,可以作为对于本课学习的切入点。(2)律诗由“起”“颔”“颈”“结”四联组成。这首诗的“起联”两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绪,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设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杜甫的这首《蜀相》的开头,可以说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的特点。如果说,“起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的话,那么,“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计“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练、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公元207年,同他商讨天下大计。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辅佐后主刘禅。这就是所谓“两朝开济”。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当然,艺术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相提并论的。但是,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够感知诗人对他的钦羡仰慕之情。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属对工致,沉郁顿挫。遣词虽不藻丽,却行文壮阔,潇洒飘逸,可与诗人另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联璧生辉。假若诗意仅此而已,或许还难以收到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取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前人说,“诗贵有眼”。“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岂止是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啊!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3)古诗大意诸葛丞相的祠堂要去哪儿找呢?原来在锦官城外,柏树茂密的地方。掩映祠堂石阶前的碧绿野草空自形成一片春色,黄鹂鸟在树叶深处唱着美妙的歌。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询问统一天下的计策,于是诸葛亮辅佐刘氏两朝开创大业竭尽忠心。可叹南征北战未获全胜就先死去了,使得英雄豪杰都忍不住悲伤而让热泪流满了衣襟。

4.活动提示(1)思考与交流“天下计”指的是统一天下、平服战乱的大业;“老臣心”是说心里想的是辅佐刘备父子实现统一大业。诗句表达了诗人饱经丧乱而失意、抱负未能实现而怅然的感情。(2)拓展与运用可以课前布置,了解诸葛亮的故事,有助于学习本诗。(3)“积累”安排的是积累适合表现人尽职尽责的品质的词语。可以举些例词拓宽学生思路。如“不辞辛苦”“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等。

5.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蜀相》这首诗的感情深沉而丰富,看似描写景色,实为抒情缅怀。教学中不要将思路局限于景色描写,教师应带领学生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诸葛亮的生平功绩进行体会,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品味情感上。

    相关推荐

    长春版第十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十一册《凡卡》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十一册《忆读书》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十一册《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十一册《狱中题壁》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十一册《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相濡以沫》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一册《动脑筋照相》教案 《蜀相》和《蜀相》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十一册《音乐之城维也纳》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长城》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春望》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一册《九九歌》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一次》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一单元教案 长春版第九册《风》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马》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单元教案 蜀相教案全国一等奖最新 蜀相教案教学设计 长春版版十二册《追随梦想》教案设计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单元教案 长春版第七册《甘罗》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永远的一课》教学设计 长春版《动脑筋照相》教学设计二 长春版第九册《跌倒》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黄昏》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马诗》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上《动脑筋照相》优秀教学设计 本文【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六版块6—1 蜀 相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长春版《自信第一课》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四册《春天的小雨》教学设计 第一册《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一个降落伞包》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从军行》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二册《汉字家园(一)3》教学设计 长春版《十六字令三首》教学设计 《登高、蜀相》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一册《猫与狗 鸭与鹅》教学设计 本文【长春版6年级语文上册6-1蜀相教案】所属专题栏目是【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长春版《和小鸟最相亲爱》教学设计 教科版第十一册《记一个有特长的人》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 长春版第五册《学会倾听》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二册《动物乐园》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二册《青蛙写诗》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长春版册《小池》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五册《汉字家园③》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群英降马》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六册《汉字家园④》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五册《汉字家园④》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朝三暮四》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一串快乐的音符》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买椟还珠》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荒岛日记》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我的小计划》教学设计 长春版《送春》教学设计 长春版《春芽》教学设计 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下册教案设计第一版块 蜀相教案 长春版《送春》教学设计 《蜀相》教案 《蜀相》导学案 长春版语文一年下册第一单元 长春版语文十二册《不留余地的狼》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上《九九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长春版语文第一册《小山羊和小熊》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年级下册《古井》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一册《脖子的妙用》教案 长春版第七册《美国旅游团》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四册《小小的声音》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九册《四时的情趣》教学设计 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次>>教学设计 长春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版块 快乐地玩1 长春版《一年以后》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千根弦》教学设计 长春版三年级下册《送春》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反思 《蜀相》《书愤》 表达《我们这里的冬天》教学设计(长春版第一册) 教科版第十一册《赏花》教学设计 长春版《鸟》教学设计 《登高/蜀相》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蜀相》导学案(二) 长春版语文一年下册第八单元 翼教版第十一册《京剧》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七册《病房里的故事》教学设计 《蜀相》导学案5 长春版《军需处长》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年级上册《浪花》教案设计 长春版第二册《我来写提示牌》教学设计 长春版一年级上册《打电话》教学设计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下册第十单元《 步行18里》教学设计 教科版第十一册《鸟音》教学设计 长春版第六册《揠苗助长》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 春》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