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小编: :admin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
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
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
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
生(2):第二小节。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
(生读。)
师:不错,读出感情来了。不过“那”字后面稍作停顿,这一句低一点,后面一句稍高一点,再读一下,好不好?
(生读。)
师:诗人将“金柳”比喻为“新娘”,这一意象有什么好处?
生:“新娘”非常的妩媚、娇美。
师:“夕阳中的”,更体现出她的“温润”,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同学们,还有吗?
生(3):第六小节中“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千言万语的送别之语!
师:很好,从词的角度来分析情感,你看这个“也”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康桥的一切都为了诗人的离别而沉默,连夏日的夜晚最热闹的夏虫也受到了感染,以宁静来送别诗人。
师:分析很到位,请你把这一节读一下。
(生读。)
师:“但”字后面稍稍停顿一下,“悄悄”连起来轻一点读,最后一句高一点,体现诗人的那一份不舍的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师:不错,这位同学你还要说什么?
生(4):我喜欢第四小节。
师:好,先请你读一下。
(生读。)
师:“揉碎在浮藻间,”可以读得激昂一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读得舒缓低沉一点。请你说一说它的好处。
生: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榆树下的青潭中,特别是您刚才说的朗读,这一节节奏很优美。
师:不错,同学们想一想,“梦”这一意象有什么特点,而诗人竟然用“沉淀”一词,是否矛盾?
生:诗人在康桥时期建立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的“梦”,但在回国的几年中破碎了,所以诗人这一次来到母校,把这一个“梦”沉淀在他所心爱的康河中。
师:好极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还有人说诗人用“沉淀”一词是表达他对康桥的浓厚的爱恋。所以对诗歌的解读不一定是一种说法,关键在于你的言之成理。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同学们学了这几节,能不能据此说一说这首诗的特点呢?
生(1):节奏轻盈舒缓,情感与景物和谐统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生(2):这首诗感情很真挚。郭沫若说“诗的创作贵在自然流露。诗的生成如像自然物的生存一般,不当掺以丝毫的矫揉造作。我想新体诗的生命便在这里。”师:两位同学很好地总结了诗歌的特点,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情感(情是诗之胚)和景物(景是诗之媒)(投影)这两个要素。接下来请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自己喜欢的那一节改写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写。
(学生写作,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
生(1):我改写的是第一节:再次作别母校,心中顿生万千离愁,正如我轻轻踮着脚尖像清风一样来,又悄无声息的离开,那至深的情思竟在招手之间换着了万千的云彩。
师:同桌,请你来说说他写的作品。
生:他写得感情真挚,符合本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
师:不错,不过老师给你提一点,你写的这一节仅仅是对第一节的解释,而未能抓住它的情感通过情景来描写,给人形象的感知。下一位?
生(2):我改写的是第二节:夕阳下,河水荡漾着轻轻的波纹,和边的垂柳随着微风轻轻的摇摆细细的柳枝,夕阳仿佛给她披上金色的细纱,而她却摇摇身子,扭扭腰,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对着镜子打扮着自己,到处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生自发鼓掌。)
师:同学的掌声给了你肯定,不过“摇摇身子,扭扭腰,”不大符合“新娘”这个意象,同时也不符合这首诗的宁静、忧伤的氛围。老师也改写了第三节供同学们参考。
(投影:微风轻拂,水波轻漾,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像在轻舞,又像是婴儿在母亲的怀中撒娇,在这美丽的柔波里,我心甘情愿地做她怀中的一条娇嫩的水草啊!)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对这首诗的理解来齐读这首诗,我给大家配乐。
(生和着音乐朗读。)
师:节奏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意象是诗歌的在生命。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第一和第七小节读得低一点,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送别》给读一读。
(投影,生齐读。)
送别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送别》也是一首现代诗歌,同学们看第一节,“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声”“夕阳”这些景物诗人将它们用进了诗,创造了一个离别的意境。接下来请大家仿造这首诗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景物写一首送别诗。注意要根据情感选择好意象,每一韵内前面的意象要和后面的意象有相似和相关的关系,同时要注意句式的一致。
(学生在仿写《送别》)
师:请同学们上来交流!
生(1):明月稀/野渡横/江天一纤尘/凝云空山颓不流/湿雾掩晓晨/西风渐/落叶飘/别后难相见/徐行不计山深浅/千里共婵娟。
(生自发鼓掌。)
师:你刚才给她掌声,请你说说为什么?
生:他写得很感人,特别是这些意象给人一种忧伤的感觉。
师:不错,这位同学能够从我们古典诗词中吸取营养写诗,不过老师给你提一点,“明月稀”不对,只有“月明星稀”,(生笑)“凝云空山颓不流”改成“空山凝云颓不流”这样才符合事物特点,好不好?
生(2):运河畔/荷塘边/柳絮飞满天/孤帆倦波夕阳残/劳歌天外天/天之上/人之间/荷叶碧连天/一首小诗寄深情/今秋别梦寒。
师:不错,选择的意象很典型,我们扬州宝应是中国荷藕之乡,大运河也从我们这里流过,从身边的事物写起。不过你有没有发现,你的这些意象不是统一在一个时令中的,“柳絮”“荷叶碧”和“秋”,这样会带来整个诗的不和谐,同时押韵也要注意一下,改一下好吗?
师:老师也写了一首《送别》供同学们参考。
(投影,女生齐读。)
送别
西城外,古渡边,月华流自天;
飞花漫卷莺声咽,晓风拂水面。
山盟在,书难托,梦与蝶飘落,
一曲折柳横塘路,尽目天涯处。
师:同学们,诗不仅可读、可写、还可以唱。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李叔同的《送别》好吗?
(音乐起,末处渐弱)
师:同学们,对于别离,我们还很陌生,但随着我们年岁逐渐增大,随着母校、故乡的渐去渐远,我们对别愁的理解会逐渐深刻的。我建议同学们把我们今天的作品集成一个集子,等十年二十年后我们再来读它,会倍感亲切的。
(投影2002年北京高考诗歌仿写作业,下课铃响,师生道别。)

    相关推荐

    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 “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稿2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探微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再别康桥讲课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原文 《再别康桥》学案 重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原创)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剑桥的桥 映潮评课之《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2 第一册再别康桥 第一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15 《再别康桥》中的“梦” 《再别康桥》的教案 再别康桥 教案2 《再别康桥》教案4 《再别康桥》教案5 第一册再别康桥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 第一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17 第一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3 李镇西:再别康桥 第一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91 观湖赏树《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等奖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 再别康桥微课优质教案 《再别康桥》课堂教学设计(原创)教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意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