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教案》教学案例

小编: :admin

【教学目的】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5、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3、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投影片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

三、解说文题,并指导学生了解原文大意。

1、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2、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明确: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请同学在预习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大意

明确: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3、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具体研习,掌握重点字词句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补充)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辞、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2、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字词。

司马迁再拜言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流俗所轻也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卒就死耳用之所趋异也积微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审矣,何足怪也殆为此乎?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发愤之所为作也以舒其愤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虽累百世,垢弥甚耳通其狂惑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书不能悉意

3、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特别注意一些重点语句。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B、刑不上大夫

C、此言士节不可以不勉励也。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E、且死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F、宁得自引深藏与岩穴邪?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参看《中国人史纲》),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官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信中,解释自己无法做到任安所希望的“推贤进士”,倾诉郁积已久的悲愤,坦陈了受刑后的苟且偷生的深层原因—完成《史记》。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司马迁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羞辱,坚忍不拔,顽强著述,终使自己和《史记》同垂千古!

第一段:先复述任安来信的内容

第二段:说明忍辱偷生是为了使自己的著述能够流传后世

第三段:列举为后世传颂的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历经苦难、献身著述而奋发有为的事迹。

第四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

第五段:书信的结尾,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

翻译:

第一段:

1、太史公,愿像牛马一样供您驱使的(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向您再一次跪拜陈述,少卿足下:

2、前些时候,承蒙(委屈)您屈尊写信给我,用在与人交往方面要慎重的道理教导我(教导我慎重地与人交往),并以向朝廷举荐贤能的人才为自己的责任。

3、情意诚挚恳切,如果您责备我不听您的劝告(好像是在责备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附和(盲从、听信)一般世俗庸人看法的话,其实我并不敢这样做的。

4、请允许我简略地陈述一下(说一下)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5、隔了很久没有给您复信,希望您不要因为这事而责怪。

补充:

足下(对别人的敬称)在下(对自己的谦称)令尊(对别人父亲的敬称)

令堂(对别人母亲的敬称)令郎(对别人儿子的敬称)令爱(对别人女儿的敬称)

犬子(对自己儿子的谦称)小女(对自己女儿的谦称)家父(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家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内(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第二段:

1、按人之常情(本性)来说没有人不贪生怕死,思念父母,顾念妻子儿女的;

2、至于那些被正义和真理所激励的人就不是这样的(被动句),是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

3、如今我很不幸,早年丧失父母,又没有兄弟之间的相亲(互相爱护),孑然一身孤独地生活,少卿您也看得出我对妻子儿女的态度是怎样的吧?

4、再说(况且)真正的勇士不一定要为名节大义而死(“死”字是为动用法,为……死),怯懦的人只要仰慕气节大义,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啊!

5、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却也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怎么会至于(沦落到)自己甘心遭受被捆绑囚禁的侮辱呢?

6、再说那些奴婢侍妾一类的人,尚且能够下决心(自杀不受辱),何况我已经到了不能不自杀的地步呢?

7、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囚禁在如粪土一般污浊的牢狱中而不推辞的原因,是痛惜我的志愿尚未完成,(如果)平平庸庸而死(了结一生),我的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显扬了。(倒装句中介宾成分作状语后置)

第三段:1、古代拥有财富、地位尊贵但姓名默默无闻的人,是数不胜数的,只有卓异超群,洒脱不拘的特殊(非同一般)人物才能名扬后世(为人称道)啊。

2、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推演出《周易》;仲尼在穷困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在失明后才(就)写出了《国语》;孙子被削去了膝盖骨后编著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官迁徙到蜀地后,《吕氏春秋》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愤懑之情而创作出来的。

3、这些人都是内心抑郁不舒畅,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因此才记叙以往的史事,期望将来有理解赏识他的人。

4、就好像左丘明眼睛瞎了,孙子被削去了膝盖骨,最终也不为当权者重用,于是他们就回家(归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使这些文章表现自己的思想(理想和志趣)。

第四段:

1、我私下不自量力,近年来借助于自己的拙劣的文笔,搜集了天下散乱失传的文献,略加考证前人的所作所为,统观(归纳分析)这些事件的始末(来龙去脉),

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规律。

2、上从黄帝轩辕氏算起,下至当代,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总共一百三十篇。

3、也是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现象和人(政治社会)的关系,

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一家的学说。

4、这本书刚刚起草,尚未完成,偏偏(偏巧)就遭逢这场灾祸,我十分痛惜书还没有完成,因此宁愿接受最残酷的宫刑也没有露出怨怒的脸色。

5、我确实希望著成这本书,把它珍藏在名山之中,传给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以至广泛流传到四通八达的大城市,那么就补偿了我之前下狱受刑的屈辱,即使一万次地遭到杀戮,难道还会有悔恨吗?

6、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难以对一般人说啊!

第五段:

1、况且我处在屈辱的地位不容易处世,身处卑*的地位往往会招来更多的指责和非议,我因为替李陵辩护遭遇了这场灾祸,更加被邻里乡亲所耻笑,以致使祖先蒙受侮辱,还有什么脸面再去跪拜(拜谒)父母的坟墓呢?

2、即使再经历一百代,耻辱只会更(越来越)厉害罢了!

3、因此我愁丝缠结,内心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精神恍惚,好像丢失了什么(若有所失),出门时就不知要到哪个(什么)地方去。

4、每当我想起遭受的这种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湿透了衣裳!

5、我只是(简直)成了一个宫闱中的宦官,怎能自行隐退(逃避),藏身到深山岩穴之中隐居呢?

6、所以我暂且随波逐流,与时俗周旋敷衍,以此来疏散(抒发)自己内心的烦闷悲愤。

7、如今您却要用为朝廷举荐贤能的人才的道理教导我,难道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

8、现在虽然我想美化自己,用美妙的言辞来修饰自己,可是毫无益处,不会被世俗的人信任,恰恰足以自取其辱罢了。

9、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一生的是非才会有个定论。盖棺定论

10、这封信也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心意,只能大略地说说一些固塞鄙陋的想法。恭敬地再次跪拜致意。

二、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

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3)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4)研习第4、5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5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4段的人物是第5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5)研习第6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二、体会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三、进一步感受作者及其文章的特点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

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四、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五、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相关推荐

    报任安书高二语文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学案 《报任安书》教案3 《报任安书》教案1 《报任安书》教案2 《报任安书》教案6 《报任安书》教案5 《报任安书》学案8 报任安书教学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18 《报任安书》教案9 《报任安书》教案14 《报任安书》教案4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学案9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课前案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 《报任安书》译文 《报任安书》导学案4 《报任安书》导学案3 《报任安书》教案设计15 《报任安书》学案设计5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报任安书》注解 《报任安书》课文解读 《报任安书》学习攻略 《报任安书》《渔父》教案及练习 《报任安书》知识点 《报任安书》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报任安书》原文和译文 《报任安书》说课稿3 《报任安书》详细注解 《报任安书》说课稿4 《报任安书》(课堂笔记) 《报任安书》教案17(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不应该“节选” 《报任安书》知识点归纳 《报任安书》优质教学设计2篇 《报任安书》(节选)课堂实录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报任安书(节选)》同步练习 万般情怀言辞中——《报任安书》学习攻略 2016高三下册报任安书节选检测练习 欣赏品味《报任安书》的四美 苏教版必修5《报任安书(节选)》表格式学案5 新课标•新体验——《报任安书》学习攻略 高中语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例 《报任安书》《渔父》《逍遥游》《长亭送别》预习材料 高中语文:《离骚》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囚绿记》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氓、采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瓦尔登湖》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小狗包弟》教学案例 2021高中语文作文写作 高中作文教学案例一览 《信任》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答谢中书书》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鱼书》教案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金岳霖先生》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案例 高二语文《沙之书》教学教案 灵魂的拷问 生命的思考 ——从《报任安书》看司马迁的生死观 高中语文:《跑警报》课堂实录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课程开发计划案例 高中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反思举例 高二语文《陈情表》教学案例 《胡同文化》高一语文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教学案例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 教案示例2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 教案示例4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 教案示例6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 教案示例1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社戏》 讲报、评报——《口语交际》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 教案示例7 回乡偶书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