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小编: :admin

[课前准备]

学生五人一组,分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江淹有关离别的名句?

师: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比如……

生(齐答):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运用了哪些意象诉说了怎样的离情别意?

生1:老师,我先背诵一遍。(背育)(掌声)《雨霖铃》写“清秋节”时“伤离别”,写秋色秋思、别境别情,寒蝉凄切、骤雨潇潇、晓风习习,一片哽咽抽泣“肠断声”。由冷清的字面、惨淡的景象、悲凉的氛围、凄恻的内心,共同熔铸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这一哲理性主题。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雨霖铃》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秋景,酿造意境,渲染了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长亭送别》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大胆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订终身。老夫人知道后,以相国之门三辈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威逼张生“上朝取应”,并气势汹汹地扬言:“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无奈,张生只好启程赶考。课文就从这里开始。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莺莺主唱。

为了把握剧情、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我们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把你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声)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都很投入,大家来评一评,谁读得最好?

生(齐答):××

师:好,我们请××同学来为我们说说你为什么能读得那么真切。

生2:读剧本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走上了舞台,在扮演这个角色,所以自然地就模仿人物的口吻,读出了一点感情。

师:哦,进入角色了,可贵,可贵!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戏剧都是诗剧,除了有剧情外,还有优美的诗句,所以我们要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情,领悟作者的才情与风格。我们接着来欣赏、品评自己最喜欢的曲词。

生3:我最喜欢[端正好]。这支曲子以疏淡之笔,描绘了一幅动人的长亭送别图:蓝天白云,黄花遍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作者如椽之笔,由上而下,从耳边之风到眼中归雁,只捕捉了几种富有深秋时令特征的景物,稍加点染,就衬托出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

师:剧情一展开,作者就把我们的心情带到了一种诗的意境里,与剧中人分享那一份凄凉的暮秋景致,体味莺莺的离愁别恨,写得储蓄细腻。

生4:最妙的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你看,全篇句句是景,只这“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

师:清代梁廷枏《曲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世传实甫作《西厢记》,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曲坛上这一逸闻,正好说明作者呕心沥血之苦,真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有人说这支曲子是剧曲中的“秋思这祖”,这也是不过分的。

生5:不对,“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几句是从宋代范仲淹的名作《苏幕遮》里抄来的。

师:你能具体说说吗?

生5:(拿出笔记本,读)“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师:这位同学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可贵。不过,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王实甫在这里是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名句。作者以碧去、黄花、秋风、霜林点染出如画的暮秋景象,而写霜林之红则曰“醉”曰“染”,从而为眼前景注入了人物的心中情,使景与情浑然统一在短短二十五字的曲子里。

有人曾这样写莺莺当时的离情别绪:“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同学们比较一下,说说这两种写法有什么异同?

生6:“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也是写秋景,写离情,却另辟一个新的意境。作者抓住“满川红叶”的特点,说“满川红叶”是“离人眼中血”,说明离别的极度痛苦。我觉得“泪”与“霜林”不如“红”与“血”来得具体可感。

生7:这两句也是情景交融的,但比较直白,不够美,大概是文学的味道不够浓吧!而课文中的唱词熟练地运用了为人们传诵的诗句,传达出莺莺深沉的心情和优雅的风格,说明莺莺和张生一样是有相当文学修养的青年,也更切合莺莺相国小姐的身份。我想,年轻人都会喜欢这种曲词的。

生8:莺莺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的唱词应该是典雅蕴藉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莺莺在长亭路上看到满树都是经霜的红叶,引起她的遐想,是谁把林叶染红的呢?那该是离人的血泪,但字面上不点明“红”,却用“醉”把“红”藏了起来;泪红得像血,但字面上不点明“血”,却用“泪”把“血”藏了起来。文词的含蓄,正是莺莺含蓄性格的写照。

师:几位同学说得都很有见地。王实甫在这里是把诗和剧搀起手来,亦诗亦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可见一个好的词语,一种好的意境或一种好的表现方法,高明的艺术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借鉴,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创新,这样的例子课文中还有吗?

生9:[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这个意思也不是王实甫创造的。

师:回忆一下,哪里看到过。

生9:李清照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因王实甫是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因此易舟为车。

师:但离愁之重,却是一样的。离愁沉重地压在她的心头,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作此,形象具体,意在言外。

生10:我特别喜欢[一煞]。这支曲子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效外黄昏的画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写莺莺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轩山坡,出疏林,在烟霭残照里杨鞭远去,最后视线所及,只有青山一抹,枯树数株,顿时流露出无限的惆怅和深挚的眷恋。最后她无可奈何地收回视线,失神地空对张生走过的古道:“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此时夕阳斜照,寂无人声,瑟瑟秋风中,传来远处马儿的悲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叫而见不到骑马远去的亲人,莺莺的心情可想而知。

师:正如《诗经》所写“瞻望弗及,涕泪如雨”,“无人语”和“听马嘶”,“无声”和“有声”互相映衬,更加烘托出环境的凄凉和莺莺撕心裂肺的悲哀。这支曲子写景抒情和谐统一,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无穷”的心境,极尽“曲终人渺,余味无穷”之妙。读到这里,同学们,我们不禁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诗句……

生(齐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是啊,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所以,我们看《长亭送别》,从头到尾不过写莺莺送别一件事,莺莺惜别一种情,但读起来不腻味厌烦,反而为那种浓郁的诗情画意所感染。

生11:我比较喜欢[滚绣球]。这段曲词借途之景,传莺莺之情,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柳丝长玉骢难寄,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的树林就希望树梢“挂住”残阳,让时间走得慢一点,真是寸阴可贵,离情难舍。“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马儿慢慢地瞳,车儿快快的跟,一快一慢,写尽了两人缠绵难舍的情状。

师:能改成“马儿快快的行,车儿迍迍的随”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迍迍的随吗?”

生11:不能。“迍迍”就是“慢慢”的意思,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能有更多的时间呆在一起。如果改成“马儿快快的行,车儿迍迍的随”,那么两人中间可能会拉开一截距离,他们就不能就多一刻相守;如果改成“马儿迍迍的行,车儿迍迍的随”也是同样的道理。

师:有道理。金圣叹赞这两句是真正妙文,是从莺莺惜别的心理描绘的:“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可见“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抒发了莺莺不忍离别,连一会儿的厮守都不愿放弃的深情。

生11:痛苦的相思刚刚结束,可怕的离别又到来了:“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生动地写出了离别在即莺莺的惊惶和痛苦;听到张生要走,手腕上戴的金镯子就松了下来;远远看见郑别的十里长亭,人马上就瘦了下来。这种离愁别恨有谁能知道啊?这里多少有点夸张,而正是这些夸张的语言,才更加生动地描写出当时莺莺和张生那种黯然销魂、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师:“听得道一声‘去也’”几句,以形来说,是夸张;以情来说,却是真实。生活的真实借艺术的夸张而愈显真实。“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长亭震撼了莺莺的心灵,她的心碎了!这段曲词,较多地采用了由情及景的写法,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所有这些描写,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我们在《窦娥冤》中也读过[滚绣球],两者相比较,就知道不同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

生11:《窦娥冤》窦娥呼天抢地,感情激烈,语言直白如同口语,而崔莺莺却委婉曲折,感情缠绵,语言自然清丽。

师: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有别,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人生遭际也有别。所以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深入到作家、人物的内心世界。

生8:我喜欢[叨叨令]。这段曲词,通俗自然,生动活泼。先说莺莺看见送行的车马,想到恋人即将离去,不由得泪水涟涟,愁思万千,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然而烦闷和悲叹也无法挽回她和张生的离别,最后只能千叮万嘱:“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忄西忄西惶惶的寄。”真是情真意切。

师:唱词好像直接从莺莺心里流出来一样,可是又很凝练、准确,若不是文章高手,是断然写不出的。

生12:这段曲词莺莺直抒愁绪,从眼前的车马说到眼下的心情,设想自己今后处境之凄凉、相思之痛苦。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口语,如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娇娇滴滴、熬熬煎煎、昏昏沉沉、重重叠叠、忄西忄西惶惶,作者巧妙地用排比把它们组接起来,兼以反复咏叹,直像蜿蜒低回的溪流,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把个莺莺写得柔肠百结、哀哀切切,真是声情并茂、催人泪下。

师:叠字回环动听,朗朗上口,使人体味到走月流云的音韵美,造成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气氛。有人说:“语中每叠二字,正是呜咽凄断,说不出处。”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生(齐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的,我们读着读着仿佛听到作者哽咽啜泣的声音。而莺莺这段唱词,巧用儿化词和叠词,读起来像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样音律和谐,流走回环。

曹雪芹说:“淡极始如花更艳。”不是功力深厚的语言大师,是很难写出[叨叨令]这样朴素无华而韵味隽永的曲子来的。

生13:我觉得[耍孩子]也有特色。先巧用两个典故来渲染莺莺心头的悲戚:“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接着又用比喻“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进一步渲染离别的凄凉色彩。“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是强作乐观,说的是无可奈何的宽慰话:“姑且唱下这杯送别酒吧!”殊不料,“未饮心先醉”,从而把莺莺的离情推至又一个高峰:泪眼送别,心悲如醉,“肯中流血,心内成灰”。天地悠悠,离愁无极,此刻的莺莺,简直痛不欲生。

师:“言为心声”,作家的笔力是惊人的。寥寥数语,一擒一纵,写尽了多情女子伤离的独特情态。所以,读剧本台词,要细心体味人物在独特语境中的独特情绪,如莺莺唱词[幺篇]中的“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这里莺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14:莺莺的言外之意是张生你和我结婚以后,我们妻荣夫贵,琴瑟和谐,希望能白头偕老,不要分开。

生15:这样讲我觉得还不够。俗话说“夫荣妻贵”,莺莺既系相国小姐,已具身份,那么张生无须上京博取功名,亦可凭相国女婿的身份而富贵。这里有埋怨之意。

师:埋怨谁?

生15:老夫人,就是她母亲。

师:文中还有哪些唱词或对白反映了莺莺这样的心态?

生16:“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说明莺莺把“及第”看作是“蜗角蝇头”般的名利,形象地表达了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生12: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言外之意“即使驳落,也要回来”,这当然是针对老夫人的了,她根本不把老夫人放在眼里,反映了莺莺倔强的叛逆性格。

生17:这只能表明莺莺的重别离轻功名的。张生“得官不得官”,是否“状元及第”对她来说是次要的,她想到的是相思苦、别离情,她恨的是“拆鸳鸯在两下里”的老夫人。

师:这些话是莺莺私下里跟张生说的还是当着老夫的面说的?

生12:这些话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它不仅表现了莺莺对老夫人的怨恨和倔强的反抗精神,而且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向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俗观念的挑战,真是力透纸背。莺莺无疑是封建时代不可多得的“离经叛道”的艺术形象。

生18:这的确显示莺莺蔑视功名利禄,不过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莺莺的进步性。在封建社会,一个相国小姐要“离经叛道”,谈保容易!她说“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主要是担心事情再生变故,怕老夫人又赖婚,更怕张生抛弃她,这才说:“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我们若把莺莺要张生快快回来的话看作是她思想上的高度进步,我以为实在是揠苗助长的说法。这只是莺莺作为女性必有的担心。她当时对张生的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进步,是谁“拆鸳鸯在两下里”?是老夫人,因此她对老夫人有一肚子的怨恨,只是苦于做女儿的没有顶撞母亲的份儿罢了。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感受,这是难以可贵的。临别前,莺莺嘱咐张生注意水土饮食,注意早眠晚起,全都是生活上的关照,只字不提中举夺魁之事,不仅不提,相反,她认为只要有情人终成眷属,远要比状元及第、金榜题名更为美好。这说明莺莺和张生的爱情并没有和功名富贵纠缠在一起,仍保持着纯洁的一面。而且她这些话都是当着老夫人的面说的,也可看出她对老夫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不满和反抗。

所以,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以有生命和人性向无生命的封建礼教挑战的里程碑!面对那个遵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黑洞,《西厢记》石破天惊地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此语一出,即成为千古传唱的不朽句言!

为了进一步体会揣摩剧本曲词的语义、情味,下面我们再请同学来朗读课文的所有曲词,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留意自己三角最深的一点。

(掌声)(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掌声)

(1分钟后有同学陆续举手、发言)

生1:“昴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最美的诗文总是血和泪的结晶,性情之外别无文字。谁能缩短心灵与文字间的距离,谁就能写出动人的篇章。那真正的大师便是用心灵去书写文字的人吧?不然,黄花西风,夕阳古道,青山疏林……这些简单而又寻常的景致又怎么会有如此感人的力量?“为赋新诗强说愁”,“愁”不可说又不可不说,说与不说之间,全赖心灵的悸动是否真实,是否美丽。莺莺说了,说得那么悲切凄婉,催人泪下,因为她心灵的旋律真实而美丽。当然,她也可以不说,那同样是一份静默的凄美,但恐怕就没有这样哀怨凄绝的诗篇供我们吟咏了。

师:最啊,有人这样说,“词曲为文字中尤物”,不知道同学们读了王实甫的《长亭送别》,有没有这样的感叹?

生19:冷落清秋节,伊人远去,对一个闺阁女子来说情何以堪?“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张生是莺莺灵魂所系,一旦离去,她的生命顿时萎缩失色。古道夕阳,黄花疏林,冷落的季节更添几分心寒。寂寞深闺,惟有孤灯寒窗,更何况水流花谢,青春不再!别离是心的和季,相思是无言的凄美,“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生命需要来自生命的热量温暖——生命最怕孤独,却又不得不孤独。其实,孤独也是一种美。莺莺,你会有暂时的孤独,但永远不会孤单……

生2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天上不幸的爱给人们留下了永恒的悲伤,而人间痛苦的离别却只有人自己承担。“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别离是一种无言的苦痛,相聚是一种无言的欢喜。别离正是相聚的意义,没有深沉的痛苦,哪里会有热烈的欢乐?离合之际,不管命运赐予了什么,都请你安之若素,即使是离别降临。因为当云散水流,斗转星移之际,蓦然回首,那沾满泪水的面庞也会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丽,时时闪现在记忆中,那也是灿烂的生命之花。

生21:走不出的闺门,诉不完的离愁。爱是心的囚徒,人是爱的奴隶,愁是一支穿心的利箭远离了爱,人岂不就是风中柳、雨中共,在凄凉中飘摇、零落?“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可是,莺莺,当远方的爱人在某一时刻突然归来时,那份难解的愁绪,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心事就一定会烟消云散吗?心是另一个宇宙,另一种无限,它也该有自己亮丽的星云,有属于自己的天空。也许,完美的人生便是用一只眼睛看着自己,另一只眼睛看着世界。谁能做到呢?

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得几回闻?”读转《长亭送别》。我们为王实甫的生花妙笔所倾倒,为崔莺莺的一腔深情所震撼,为主人公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所感染,我们的目光,不由得投向了远隔重洋的英国,在那里曾经诞生了一位文坛巨星……

生(齐答):莎士比亚。

师:他也曾经为我们写过一个故事——一对青年为情而生、为情而死……

生(齐答):《罗密欧与朱丽叶》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发现了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

生9:张生与莺莺面对的是门第的差别,罗密欧与朱丽叶面临的是家庭的怨恨,两对恋人,要比翼齐飞,都需要冲破世俗的樊篱。只不过因了时代的差别、民族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崔莺莺在追求爱情时,羞涩、矜持、储蓄,而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朱丽叶,则显得大胆、热烈、奔放罢了。

师:如果说,莎翁是欧洲“世界的灵魂”,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比莎翁早三百多年的王实甫和元曲大家关汉卿,则是黑暗无化不朽的灵魂!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长亭送别》课堂实录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表演课) 《长亭送别》表演课 14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说课稿 《长亭送别》课后案 长亭送别教案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第二课时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课前课中案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长亭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长亭送别》学案7 《长亭送别》教案5 《长亭送别》的译文 笨马上《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14 《长亭送别》教案24 《长亭送别》教案6 《长亭送别》教案8 《长亭送别》教案13 《长亭送别》教案1 《长亭送别》教案3 《长亭送别》教案4 《长亭送别》教案9 《长亭送别》教案11 《长亭送别》教案7 《长亭送别》学案4 《长亭送别》教案18 《长亭送别》教案25 《长亭送别》教案2 《长亭送别》教案10 《长亭送别》教案12 《长亭送别》说课(教学演示) 必修4:长亭送别1 《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之一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教案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必修4:长亭送别2 《长亭送别》教学详案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参考 公开课《长亭送别》教学流程 14长亭送别教学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3 《长亭送别》现代课堂教学分课时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的改写练习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27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4 《长亭送别》的背景资料 《长亭送别》的特殊句式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堂实录 《别离》课堂实录 《长亭送别》之研究性学习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七 《长亭送别》教学思路设想 《长亭送别》翻译成现代诗 高二《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四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一 《长亭送别》中的宋词意境 长亭送别高二语文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三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六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五 比较《长亭送别》和《窦娥冤》 四年级教案:《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长亭送别》导学案8(含答案)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28 《长亭送别》崔莺莺并不叛逆 《西厢记·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 《长亭送别》教案教学设计19 《长征》课堂实录 《长亭送别》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0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长城课堂实录 《船长》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