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论述类文章阅读训练

小编: :admin

第一节理解

【考点解读】

论述类文章阅读属必考内容,按照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规定,“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指论文杂文、评论等,论文主要指比较浅显的学术类论文,如200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的《纯朴的嗜血者》;杂文则可以指针对时事、热点话题的杂感文章,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的《说“异”》;评论主要可能涉及影评、书评等。这些文章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学术性强。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是如此。

选文的这一特点给考生带来的阅读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其一,所选文章在写作上多是深入浅出;其二,命题者为考生阅读理解提供了一定的提示,如标出篇名、作者或写作时间、必要的注解。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命题者提供的注解。

2.品位高雅。高考所选的论述论文,其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的独到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

3.距离感大。高考所选社科类论文写作年代一般比较早,今天中学生读起来感到有些超越知识背景,同时表达习惯有差距,有的专业用语与今天不大一致。4.重点突出。高考选择阅读测试材料的文章重点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两大类。这主要是顾及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解读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读解的障碍。《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要求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其中对语句的要求是: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级。所谓“重要概念、句子”,是就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势预测】

这个考点主要考查以下两种: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一个概念,既有其作为词语(短语)在词语体系中的固定意义,也有在特定语境中的临时意义。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重在理解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包括指代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处在重要位置且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如果理解不了这些句子,就可能不理解某一部分内容甚至难以理解全篇文章。

这个考点考查时命题既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文字表述题(即简答题),在简答题中一般不会既考重要词语又考重要句子,但是这并不表示今年考了重要词语,明年就一定考重要句子,比如2008年、2009年江苏卷连续两年考了对重要句子的理解,而2010年江苏卷却考了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中两者不可偏废其一,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个考点考查的往往是“文中”临时意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或句子含义。

【真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

解析:“静”是全文的中心与枢纽,所有的范例、事理都体现出这一点。心静不仅能使人领略乐趣,于人的身心也有极大裨益;忙里可“偷闲”,闹中能觅静,它全在于个人的修炼。静中领略的趣味,不仅使自己受益,也给朋友带来快慰。文中通过对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的描绘,突出“万物皆静观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的观点,通过描写静,表达了心界的空灵,物界的永不沉寂,抱着静趣之心仔细玩味,也能体味出另一番景象。

答案:“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界喧嚣),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悟。当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方法攻略】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概念词的含义——与写作对象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2.指代词的含义——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解答此类问题可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修饰语。其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有的是选出“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不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最恰当”选项。再次要审准题干的“潜台词”。

第二步,选定区间。选定区间即找到题干与选项在原文中的位置,通过与原文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需说明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一段(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的某些段落而设的。

第三步,理解含义。对概念含义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本质的把握上,内涵一定要严格界定。在此要注意三点:(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理解含义。俗话说,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理解含义。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理解含义。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第四步,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较看是否有转述错误,并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对论述类文章阅读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采取以下解题步骤:

第一步,整体阅读全文,把握全文要点,领会全文主旨,注意重要语句的表层意义。阅读时如有个别语句读不懂,可先跳过去,再回读。

第二步,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逐层)概括段意(层意),进一步理解原文。

第三步,认真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弄清题目的限制与提示,确定要求理解的句子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使题干、材料、选项三者对照(要做到不跳读、不漏读,以便能准确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将选项与原文中的句子作比较,排除干扰项。

第四步,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答案或整理出解答路径。

有时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与步骤: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这种方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最为有效。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4.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这里考生要注意这样两点:

1.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词句往上加。

2.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章中的有些句子的组合因素复杂,甚至是多侧面的综合体,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西湖胜迹与文化人格

□余秋雨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峰巅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位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做了志向。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选自余秋雨《文化考旅·西湖梦》,有删改)

1.第2自然段中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2.第3自然段中作者举林和靖例子的用意是什么?

3.针对文中所说的“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的状况,你开出的疗救药方是什么?

中国式生命

□王博

精神总是要依附形体的,谈国学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四库全书》,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如果我们把国学落实到一个形体上面,它就是个代表。所谓“四库”,就是经、史、子、集,也称“四部”。这四部基本上涵盖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籍,最重要的知识和学术。

“经、史、子、集”这四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知识,更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经典是什么?就是生命的常态。经就是常,我们说“经常”,“常”就是日用伦常,就是生活中不断实践、永远不会忘记的东西,它构成了国人生命的根基。经典是生命的常态,而历史则是生命的经验。我们每个人经历的事情都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史书去经历自己生命中不曾经历的事情。历史是拓展生命经验的东西。子部意味着什么?子部可以让我们充分领略到生命样式的多元化,是生命多元的展现。经部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诸子却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读儒学能使我们了解做人的伟大和快乐,读《周易》能使我们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生存感悟。读《中庸》,读《荀子》,都能使我们有一种人与天地相参的感觉。而道家让你产生另一种感觉。人是什么?人在天地面前一无所有,太渺小了。不要说和天地相参了,人能够和天沾边就不错了。在儒家那里找到的是自豪感,是生命的健全,是伟大的感觉。在道家那里找到的则是生命的残缺,让你觉得自己其实没有那么伟大。墨家、佛教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集部的诗赋是什么?是生命的内涵。生命不仅仅有道德、有理性、还有情感。我们需要宣泄自己,需要这样的知识。我们不仅生活在白天,也要生活在夜晚,我们需要哭泣,这是情的发泄。生命不仅是道貌岸然,也有脆弱,也有喜怒哀乐需要调整。

我还想从比较的角度进一步来谈一下国学的精神或者特点。从经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什么样的精神?看到圣人意识的发达和宗教意识的淡薄。中国人的经典是世俗化的经典,是来自于人的经验,而不是像《圣经》一样的神的启示。古代中国人不信上帝,信圣人。可以和经典画等号的是圣人,经典是圣人造就的。这是其一。其二,中国人即使信,也是兼收并蓄的。一个人可以同时相信三教,一个寺庙譬如安徽毫州的道德中宫,既有观世音菩萨,也有太上老君,这也是宗教意识淡薄的一种表现。

从史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意识的发达。中国人从来都把历史看做生命中重要的根基,当下的根据。墨家讲三表法,第一条就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我们经常引经据典,但不是复古。中国人从来都是古为今用的。

从子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宽容精神的突出。古代中国人从来不是只尊崇一个经典,而把其他统统砍头。譬如东汉的王充曾经这样讲经、子关系:“知经漏者在诸子”,诸子能够起到救经之弊的作用。经、子关系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

从集部,我们可以看到对均衡生命的强调。中国人从来不认为生命是干枯的、单调的。古代人喜欢琴棋书画。琴棋书画不是专家之学,而是很多人都会的东西。因为这是生命,是均衡的生命的展现。集部要塑造培养的就是均衡的生命。

总之,在国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中国人的形象。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当四部的知识在你的心里融化时,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也就出现了。

(选自《浙江在线·人文大讲堂》,有删改)

1.文章第2自然段阐释了“四部”对中国人生命的意义,请对此作分条概括。

2.文章说“墨家、佛教提供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样式”,试参照文中作者对“儒家”“道家”生活样式的阐释,对“墨家”“佛教”或“诸子”中的其他学派的生活方式作具体阐释。(任选一种)

3.文章末段说:“一个具备了经史子集所代表的精神的人,一个有均衡生命的人就是中国人”该句中的“中国人”应指怎样的人?试结合全文作具体阐释。

【创新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顾城①:孤城,一顾倾城

□王莹

如果真有一个男人让我悲伤的话,那么他一定是顾城。

顾城是孤独的。顾城是一个生活在幻想中的人,他不想长大。他执意“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他不会像他人一样去探索、去开创外面的未来世界,他只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开掘出一个奇异、幻梦的童话王国,这世界远离世俗,而他自己就是童话王国里的国王。他用纯真无暇、自然纯净的诗咏唱童话般的生活,统治着童话王国,做他的“童话诗人”。

顾城经历了文革,看到了太多的残忍与伤害。从那时候起,他对外界就是躲藏的、回避的态度,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渴望没有人只有天籁的纯净世界。

顾城太过偏执,这是束缚他走出幻想世界的内在因素。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在幻灭的痛苦之后不是清醒,调整自身,而是更固执地退回内心,去做白日梦。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梦是顾城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欲望呈现,只有在梦中,顾城被现实人生扭曲压抑的本性才得以自由地舒展。

顾城之城是一座真正的围城,他无法跳出去,别人也无法真正地介入,因为城中只有希望、失望、绝望。不断轮回,不断交替,仿佛宿命是没有痕迹的暗伤。

我从顾城之城中飘荡过,从孤单的过往与无助的叹息间穿越过,从蓝色的希望和血色的绝望里张望过,在无边的孤寂伴随的凄凉城墙边缘无言地叹息过,最后转身,孤独地路过。

城中永远没有黄昏时刻,因为城本身就是落寞的黄昏,有倦鸟,有霞光,有东方黎明玫瑰色的遐想。轻远的歌在城的上空回荡,飘扬,若离若即,迷茫之时已然断肠。

于是,我终于明白,顾城,竟是石楠那样哀伤孤独的花朵,寂寞地生长在荒原与沼泽。顽强着,希望着,珍视着世间最后一丝暖色,只是,最终花期将尽的悲凉,躲不过。哀婉的夜曲、哀艳的伤感、空旷的舞台无人喝彩,只因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

再无话可说,再无句可写,城池的边缘铭刻着一道伤感。只有黄昏渲染过的夜,在月华星辉的注目下回顾顾城遗留的孤城。

于是,一顾倾城……

(选自2009年第8期《语文报(大学人文版)》,有删改)

【注】①顾城:1956年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自杀离世。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创造一个童话王国,咏唱童话般的生活,而他自己就是这个童话王国里的国王。

B.顾城从诞生、学语,到最后,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梦。然而,太过偏执的个性让他始终无法找到并实现自己的梦。

C.作者神游顾城之城,发现那里充满了孤单与叹息,希望、失望与绝望,以及不断轮回、不断交替的宿命的暗伤。

D.文章以石楠喻顾城,“只是,最终花期将尽的悲凉,躲不过”一句预示了顾城命运无法规避的悲剧性结局。

2.根据文意,如何理解“一顾倾城”的含义?

3.从文章看,顾城的“孤独”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节分析综合

【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章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是: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念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前两条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后两条主要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高考重点考查考生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整合信息前需要先提取信息,就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重点考查考生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理解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论点,作者是如何自然地引出这一论点的;弄清楚文章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述这一论点;看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总之,要坚持引论、本论、结论的思路,弄清楚文章的来龙去脉。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考生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考势预测】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高考中许多阅读题的正确解答都需要考生对文中信息作筛选并整合。它要求提取信息要准确。所谓准确,主要是指两点:一是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二是满足试题需要,包括提取和整合的角度,归纳的要点,都要恰如其分。准确理解文章语言,这是从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角度说的。信息靠语言文字符号传递。不能准确理解语言,就不会有准确的筛选和整合。因此,考生要特别注重准确理解阐释基本概念、介绍事物属性的语句。准确理解表述作者见解、观点或传递新知识的语句。这类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是高考的常考内容。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不过,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分析结构、把握思路,都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此,分析结构和把握思路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因此,高考有许多年没有直接考查这个知识点,但是实际上在“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的考查中隐含着对这一考点的考查,这样就起到了一箭双雕、一石数鸟的作用。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常考点,有时与筛选并整合信息结合起来考查,这样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得分率不高。文章的内容要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文章的内容要点,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试题,这两方面都有体现。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来说,论述性的文字是明朗的、直说的;论述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某些言论,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这个考点的设题方式主要是选择题与简答题,由于题量的限制(一般为3—4题,江苏近年都是三题,一道选择,两道简答),所有知识点考查时一般不会重复,但也难以做到全覆盖,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应尽可能多涉及多练习多感受,不可投机取巧。

【真题解析】

如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试题第16题(选文见前一节《谈静》):

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解析:文章的内容围绕着“静”这一主题展开,段落层次自然也是围绕着主题来安排,文章由人生乐趣而到感受,由感受写到领略,由领略又自然写到静趣,而能够领略静趣的人,才能在尘世喧嚷中蓦然获得无穷妙悟。

答案:作者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方法攻略】

一、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1.解答本考点的问题,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要对文段形成整体感知、进而针对题干要求对信息加以筛选。只有先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意,才能有针对性地或快捷地找出相关的文字或材料,才能为进一步筛选信息提供保障。这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养成“处处留心,句句在意”和整体认知的好习惯,必须对整体文段或中心段(针对某一问题的相关段落)有深入的理解,不能忽视那些很“不起眼”的、有时误以为只是补充性质的加注文字。

第二步就是对符合题意的信息进行整理组合。筛选出来的信息,有的是“原始的”,有的只是承载了关键信息的语料,在作答时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或完整的语言表述,也就是不能直接用于作答,所以必须加以提炼和加工。

2.两点备考建议:

(1)在平时的训练中,考生必须培养寻找阅读敏感点的能力。如文章中的基本概念、新的知识以及它们的解释和阐述,对一些重要现象产生的原因的表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具体表现的表述,对中心论点所分解成的分论点的阐述等。

(2)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还应当相应地加强提纲挈领的能力和压缩语段的能力的培养。

二、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方法:

要掌握不同文本的结构特点,具体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

1.从形式方面分析:(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如论述类文章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说明事理。(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划分层次。

2.从内容方面分析:(1)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连接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2)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考生便可弄清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三、归纳、概括的方法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的语句。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同时应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性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遇到这样的情况,考生就要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

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综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这些语句,常在论述类文章的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句、终结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为表达一定的观点服务的。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考生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还有的是文中似乎有多种观点,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分析,从而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比如:(1)正反对比,即通过上下文来对比两者或几者的观点,分析作者的观点。(2)相似辨析,有些观点不是明显的对立,而是相容、相交、发展、递进的,这就要考生仔细辨析。

这里特别提醒考生应注意下列两点:

1.要整体把握文意,注意全文倾向。分析概括全文的观点态度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便是分析概括文章局部表现的观点态度,也应如此。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前题。

2.要准确理解语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总是要通过一定的语句来表现的,如果对语句理解不准确,分析概括就会出错。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说林冲

□十年砍柴

金圣叹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

如果林冲生活在现在,他也许会成为一个非常幸福和成功的中产阶级的一员。林冲的可爱,就在于“可靠”。他是一个可靠的丈夫,一个可靠的朋友,一个可靠的下属和同僚。他不会轻易动情,但一旦选择了某位女子他会为其一生负责;他一旦成为你的朋友,你可对他托付一切;对上司对同僚,他会永远抱一种有距离的尊重,他会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而不轻易涉及人事上的是是非非。

林冲是个优秀的军事教官,不但业务水平出众,而且没有野心,不与官场的大多数人同流合污。尽管他精细过人,但还是着了高太尉的道。高太尉、陆虞候正是利用林冲忠于职守、同情弱者、热爱本职的“软肋”,才能诱骗他进了白虎堂。

火并王伦,林冲为了梁山的大业,甘愿被吴用利用;晁盖死后,梁山群龙无首,又是林冲出面力主宋江代理老大的位置,避免了梁山的分裂。两次梁山发展最关键的时刻,都是林冲立了大功,而且不为私利,功成身退,低调行事。当王伦要他杀一个无辜的路人来做“投名状”时,走投无路的林冲一定心怀异常的悲痛,一个遵纪守法的朝廷军官,不得已上了梁山,还要滥杀无辜才能被土匪接纳,——必须在精神上自虐与自污方可为匪!对一个爱惜羽毛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后来他遇见了杨志,两人不分胜负,“投名状”到底没有拿来。——这是施耐庵对这位真男子的爱护。林冲,即使落了草,至死他的品行是高洁的。

林冲这样的真汉子,如果生逢其时,完全可以建功于边廷,立千秋万世不朽之名;或者即使不能被重用,在一个正常的现代社会里,也能凭自己的本事、自己的品行赢得尊重,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可惜他生活在一个是非颠倒的社会,一个淘汰良民的社会,一个扼杀精英的社会,一个必须牺牲人性才能生存显达的社会。尤其像林冲,做一爱岗敬业的职业军官不可得,做一爱家护妻的好丈夫而不可得。他要么像陆虞候、富安那样,牺牲自己的良心,自己污辱自己的品行,巴结权贵以求显达;要么就只能去当杀人放火的草寇。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让他们选择。这是林冲的悲哀,也是大宋的悲哀。

(选自十年砍柴《闲看水浒·两个孤独者的传大友谊》,有删节)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的可靠,主要表现为对家人负责,对朋友忠诚,对上司和同僚敬而有度,对工作兢兢业业。

B.林冲不肯与官场同流合污,又精细过人,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遭高太尉等人诱骗,误入白虎堂。

C.火并王伦、力推宋江等情节说明林冲为梁山大业着想,不存一己私心,更没有争权夺利的野心。

D.王伦要林冲杀无辜路人来做“投名状”,对林冲的打击巨大,因为这样做违背了他做人的原则。

2.本文认为施耐庵对林冲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林冲持什么态度?文中引用金圣叹的话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说“这是林冲的悲哀,也是大宋的悲哀”,这句话如何理解?

拯救汉字教学

□邓兴军

日前,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等单位的几十位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说法。他们还联名拯救日益被忽略的汉字教学,力图拯救在学校教学中汉语大有沦落为弱势语言的趋势。为此,他们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赵明德愤慨地指出,“国人对汉语的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从而也严重削弱了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改革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课时的减少,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

现在中小学生“错字”现象非常严重,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现象。网络上的“错字”更是比比皆是,而且似乎社会还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对网络上的错别字不应苛求,于是以讹传讹。专家们指出,浮躁的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着师范院校里的学生。一些学生尽管也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了,但质量却下降了。这样的学生又出来再教学生,自然就“恶性循环”了。

为拯救近年来语文下滑、母语降温的负面影响,这些大多已经满头白发的语言专家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的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汉字教学已经到了急需改变的时候了”。汉语拼音化也被专家们称为“世纪的误导”。

专家们指出,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汉字识字教学是挽救汉语沦为弱势语言的基础的基础。

当前的语文状况是怎样的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润新指出,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另一方面,大、中、小、幼的各个学段都被削弱:课时减少,教材问题多,教法陈旧,效率不高。

“识字成败是汉字教学成败的第一关,识字教材对语言的推广和使用至关重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就为汉字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为编写启蒙教材作者更是呕心沥血,传说《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曾为写此书熬成白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田若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教材。”“记得有一年教育部召开课本主编会议,搞语文教材的有一二百人出席,这是一支难得的队伍,应该好好发挥作用。但是,这批人大多数被边缘化,实在不应该。”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戴汝潜则指出,目前还必须让学生摆脱西方语言学理念的误导。他说,如果儿童语文学习的第一课是脱离已有的母语基础的、不知其意的BPMF,何谈主体主动发展?如果书面语学习的第一笔就是强化与汉字毫不搭界的弧形笔画,何谈写好汉字?如果在尚无母语基础的情况下,大搞双语教学、提倡与字母接轨、与拼音接轨,以至于“粉丝”“梅地亚”之类司空见惯,何谈错别字不泛滥?

(选自《北京青年报》2008年11月04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造成现在汉字教学形势恶化的原因的一项是()

A.错误的认识得不到纠正,似乎还在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B.浮躁的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着师范院校里的学生,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也浮躁。

C.语文课时减少,教材问题多,教法陈旧,效率不高。

D.专家联名上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为拯救汉字教学,专家们做了哪些工作?

3.从文中看,近年来哪些因素造成“语文下滑、母语降温”这种汉语在教学中沦为弱势语言的现象?

【创新测试】

活跃边缘

□詹克明

事物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科学往往是在各种学科交*之处展现了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里常常是科学的“生长点”,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说过:“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

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金黄色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分,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最外层。

物种杂交可以产生新品种,这些交*的边缘品种可以同时拥有父体与母体双方的优势。学贯中西、跨越两大文化领域的学者思想最活跃,学术建树、学术影响也最大。

边缘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地方。

边缘也是人们涉足比较少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充满了更多的希望与机遇。这是一个最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地方。当年的量子力学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同心协力建立起来的。正如比利时著名湍流学家茹厄勒所说:“新事物总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表明,在边缘领域获得成功,也许首要条件并不是渊博的知识。在这块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地方更需要的是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有时还需要点习惯边缘孤寂的耐力。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应当重视边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信息与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也在不断淡化。互联网络、卫星通讯使得即使身处深山野谷也能与大城市享有同等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科之间自觉地融合、嫁接,常能中心开花,形成明显的学术优势。当然,尽管某些传统边界概念在消解,但只要事物在发展,就必然会衍生出新的边缘。

中心延伸出边缘,而边缘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当年的量子论、相对论,如今已由学术边缘成为学科中心了。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边缘与中心的对立统一。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今天;然而谁若忽视“边缘”,谁就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

(选自2002年第4期《散文天地》,有删节)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段话,证明了科学往往是在各种学科交*之处展现了最强劲的发展势头的观点。

B.作者借蜡烛火焰外缘温度最高的例子,形象地阐述了事物边缘往往是优势最活跃的,表明边缘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地方。

C.引用比利时著名湍流学家茹厄勒的话,使该段论述由摆事实巧妙过渡到在边缘领域获得成功的必备素质的阐述,并为阐述提供了依据。

D.文中两次提到量子力学,有力地阐明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边缘与中心是对立统一的,事实论据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2.为什么说“事物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

3.在边缘与中心的反差不断淡化的时代,作者认为对待“边缘”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请简要说说作者的理由。

议论文阅读

第一章论述类文章阅读

第一节理解

一、1.因为作者认为白居易、苏东坡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主体精神和理性思考。

2.批评那些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的知识分子。

3.提示:从“把志向实现于社会,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不逃避现实,健全文化人格”方面谈,文中涉及到了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硬朗的主题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文化人格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这些都是疗救的药方。

二、1.①“经”为中国人提供了一般的生活方式。②“史”拓展了中国人的生命经验。③“子”为中国人提供了不同的生命感觉。④“集”宣泄了中国人的内心情感。

2.示例一:在墨家那里找到的是生命的硬度,让你体味生命的另一番风景——无论风吹雨打,生命之伞都可撑起一片蔚蓝的晴空。示例二:在佛家那里找到的是生命的超越,让你觉得自己就是众生,众生就是自己,从而心生一份宽容和仁慈。示例三:在兵家那里找到的是生命的智慧,让你顿生万物皆为我驱、万事均为我用的豪气。(本题为开放型试题,但必须揭示出所作答的某一学派的生活样式的内涵和特点。)

3.指具备了发达的圣人意识、发达的中国历史意识、突出的中国宽容精神和有均衡生命的人。

创新测试

1.B(“让他始终无法找到并实现自己的梦”一句,原文无此意)

2.①一个顾城足以倾城:顾城内心纯真,其自由舒展的诗性人生,令人倾倒;②回顾顾城遗留的孤城,为之倾倒:顾城所创造的童话王国和精神世界,令人倾倒。(此处应从两个角度来揭示它的含义:一是心灵的纯美,使人倾倒;二是诗作的纯美,使人倾倒。)

3.①生活在幻想中,不想长大;②历经幻灭,拒绝世俗世界。(或者:经历了文革,对外界采取躲藏回避的态度)③偏执自闭,自己无法跳出,别人也无法介入。(或者:经历了文革更固执地退回内心)

第二节分析综合巩固练习

一、1.B(林冲遭陷害是因为他“精细过人”“聪明反被聪明误”,文中无此意。)

2.①本文作者认为施耐庵爱护林冲的高洁品行,不让他的精神受虐受污。(或“施耐庵对林冲十分爱护,让他至死品行还是高洁的”,或“施耐庵对林冲的态度是爱护的,让他没有坏了做人的原则”)②本文作者赞叹林冲的为人行事,感慨林冲的不幸命运。③金圣叹的话既充分肯定了林冲的品行,也表达了对其成就事业但也会遭遇磨难的忧虑;同时这句话也起到总领全文作用,是本文作者观点的依据。

3.林冲的悲哀:林冲品行高洁,才能出众,却进退两难,无路可择;

大宋的悲哀:大宋社会是个非正常社会,逼迫正常人泯灭人性。(或:大宋的悲哀在于扼杀了像林冲这样的精英,导致宵小横行,从而加速了王朝的衰落、灭亡)

二、1.D

2.①专家联名呼吁拯救汉语教学并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来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②北京一些高校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一些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说法。③专家们已经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的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

3.①国人对汉语的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从而也严重削弱了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②课程改革使语文课时减少,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③浮躁的社会风气,对网络上的错别字不苛求,于是以讹传讹。

创新测试

1.D(第一次引用证明的观点是边缘是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地方)

2.因为事物的边缘拥有优势、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充满了可供探索的未知性,所以说事物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

3.态度:重视边缘。理由:①在传统边界概念消解的同时,必然会衍生出新的边缘;②边缘会成长为新的中心,重视边缘就可能拥有光辉灿烂的明天。

    相关推荐

    17年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专题训练题(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论述类阅读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 议论文专题阅读训练 怎样阅读写景类的文章 阅读训练“三部曲”_语文论文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9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1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7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9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10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12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3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5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8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3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4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9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4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7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6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4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10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1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1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2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10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2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5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二)6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一)13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11 2017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分类精编(三)8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如何读懂议论类文章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浅谈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训练】散文阅读 中学生阅读与训练课外阅读议论文 七年级语文专项训练:记述文阅读2 《论语》十二章原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1 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4 感悟写人类文章的阅读指导 阅读训练 2017-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16-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三年级阅读训练材料_语文论文 ·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_语文论文 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2016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春》阅读训练 现代文阅读训练 《〈论语〉十则》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初二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美的断想 《雪》类文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_语文论文 丰碑阅读训练 穷人阅读训练 一道古文阅读训练 略论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之结合_语文论文 2011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5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8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4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7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11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2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3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10 八年级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美的断想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1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6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13 高考语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练习题9 《语文园地三》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题 《语文园地二》阅读训练 《语文园地四》阅读训练 高二语文阅读训练题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议论文阅读 《语文园地五》阅读训练 片断训练的类型及其教学_语文论文 201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训练:议论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复习训练 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 论语文训练与伪训练 【阅读训练】读诗三境界 程汉杰快速高效阅读法述评_语文论文 郴州市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训练:议论文阅读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词句训练方式_语文论文 初二语文议论文阅读训练:从香菱学诗谈起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议论文阅读2 小学阅读教学思维能力训练举隅_语文论文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骆驼 2011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训练:议论文阅读1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共老 “课文素材作文”训练的几种类型_语文论文 中学生阅读与训练课外阅读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