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寓言两则 教案

小编: :admin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培养独立学习寓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练习: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同学们很喜欢,谁能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说)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 “株”指什么?“待”又指什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确立学习目标

(或出示上节课学习目标投影、由学生自己订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守株待兔”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株:树根或树桩。待:等待。题目的意思是说:守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守株待兔》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二自然段。

(1)过渡:那只兔子是怎样死的?

(抓住“不知怎么的”、“一头撞到”,理解兔子撞桩而死完全是偶然的。)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试读)他为什么这样乐滋滋的?(“没花一点儿力气”、“自捡”)他还会想什么?(启发想象)能读出这个种田人此时的心情吗?(试读)

2.第三自然段。

(1)真的有那么好的事吗?这个种田人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齐读句子。

(2)他在树桩旁傻等,人家在干什么呀?

想象说话:别人时,他在等;别人 时,他在等;别人 时,他在等;别人 时,他在等;别人 时,他还在等……

(3)当时他会怎么想?(着急、盼望、失意。)学生想象。如果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对事情的这个结果你感到怎样?(可笑)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读)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主动地努力去做。)

2.“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3.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么做的?以后应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探究活动

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拓展,再次体会寓意。 

    相关推荐

    寓言两则教案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四则》《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教案 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27《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教案二 《寓言两则》教案一 13《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精品教案 寓言两则教案设计 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29寓言两则(A、B案) 《寓言两则》课文 古代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语言积累 《寓言两则》语言感悟 三年级教案: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建议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 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25《古代寓言两则》 29寓言两则(4篇) 29寓言两则(4篇)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材分析 《寓言两则》教学建议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25《古代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材简说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材简说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反思 《寓言两则》教学分析 寓言两则 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 教案 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建议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