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教学实录

小编: :admin

师:77年前的9月18日,也就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炮轰中国东北军大营,袭击沈阳城,挑起了“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学生,重温这一段历史很必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板书课题)

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写本文的背景,先请课代表为大家介绍一下。

“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一时悲观亡国论调四起,蒋介石也有“三日亡国”的论调。1934年8月27日上海《大公报》公然提出“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已荡然无存”。为了批驳对抗日前途的这种悲观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先生于同年9月写下了这篇杂文。

师: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针对悲观的亡国论调,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

师:这是一篇议论文,在第二单元里我们已经学过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对议论文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谁能告诉大家论点和论据之间有何关系?

生:论据促进论点。

师:是论据证明论点。

师:为了证明观点,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呢?

生:摆事实、讲道理

师明确(出示幻灯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统帅论据(材料),论据证明论点。

常见的论证方法:摆事实(举例论证),讲道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学生齐读幻灯片内容。)

师:那么,论证方式呢?

生:立论、驳论

师明确(出示幻灯片)

立论:就是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一般先提出论点,再用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正确性。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是一篇立论文,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一篇驳论文(板书)。通俗的说,驳论文就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进而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的议论文。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过了吗?老师检查一下。(出示幻灯)

玄虚xuán 渺茫miǎo 诓骗kuāng 脊梁jǐ 抹杀mǒ 省悟xǐng 搽chá 前仆后继pū

师:文中有两个多音字要注意区分(抹、省)

(生齐读一遍幻灯内容)

师:请同学们拿起书,听老师朗读这篇课文。(师读生听)

师:这是一篇驳论文,请问 :①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②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③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要点。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师:驳论文首先要批驳对方错误的观点,请问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师:文章把对方错误的观点摆出来,这在驳论文中叫做树靶子。

师:他们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据有哪些?

生: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师明确: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佛。(板书)

师:这些论据能证明他们的论点吗?请同学们默读3—5节,看作者是如何剖析的?如何有的放矢的打靶?

生:不能证明。因为他们不信国联、不信地信物,而是信佛,这是他信力。

师:“国联”书上有介绍,它是一个国际政府间组织,成立于1920年。“九一八事变”后,当时国联也指出日本侵略中国是不合法的,但语气很温柔,书上是这么说的“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这多么令人发指呀!当时国民党当局还信国联,一些社会名流也信国联。要算信,也只能说他们有过“他信力”(板书)

师:现在连国联也不信了,改为求神拜佛,有神佛保佑了。书上也有相关解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读注解)

师:对这一举动,鲁迅是怎样评价的?

生:“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齐读)

师:鲁迅指出了他们信神佛本质上是心理上的什么问题?

生1:麻醉自己。

生2:自欺欺人。

师明确:在内外交困之际借此转移人民的视线,麻痹人民,他们在发展着自欺力(板书)

师结 : 我们看,在剖析过程中,他们的论据按照正常推理应该证明的是他信力和自欺力,而不是失去了自信力。这就说明了他们的论据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的,那么他们的观点就站不住脚。既然论据不能证明观点,那对方的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生看板书)

师: 我们恐怕很难期待这些自欺欺人的社会名流做出什么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事,那我们看这里的中国人,在3~5节中有几个中国人,这几个中国人是什么含义。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这里的“中国人”作何解释呢?

生: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官僚、社会名流。

师:能不能指所有中国人?

生:不能。

师:第5段的中国人含义同上。

师: 我们看第4段文字有一个特点,包括第一段都有一些文字加了点,这个点在标点符号上叫什么?

生:着重号。

师:加着重号是为了着重指出,你能体会鲁迅在这两处加着重号有什么用意呢?(提示:我们看这两处文字都与什么内容有关?它的本质是什么?)

生:与求神拜佛有关,本质是自欺欺人。

师:看到这样的内容,我相信所谓的社会名流如芒在背,很难过的,那么只能采取下策,删去。鲁迅先生在编入自己的作品集《且介亭杂文》时又加上了,堂堂正正的加上了一行行着重号。就是为了表达对国民党的不满、讽刺。

师:我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第4段,特别注意加点文字。读出对反动派的嘲讽。

(一生读后齐读)

师:国民党官僚悲观失望,自欺欺人,求神拜佛,确实让人失望。那么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看鲁迅先生如何回答,快速默读6-8节。

(生默读课文6-8节)

师:鲁迅先生在批驳了错误观点之后,正面又亮出了一个怎样的观点?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生齐说: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也就是“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板书)

师:作者这样说,他的论据是什么呢?

生答后师板书: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

师:按你的理解,他们具体指哪一类人?(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埋头苦干”具体指哪一类人?

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执着于某项事业,不畏艰难奋斗不屈的人。

师:就是不为名不为利的人,如广大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等。

师:“拼命硬干”具体指哪一类人?

生:指革命志士。

师:举个例子。

生:岳飞

师:在1894年就有抗日英雄邓世昌,还有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关天培等。

师:“为民请命”具体指哪一类人?

生:指同情人民,为人民伸张正义的人。如梁启超。

师: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学家是这方面的典范,如杜甫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范仲淹,欧阳修等。

师:“舍身求法”具体指哪一类人?

生:指追求真理,甚至英勇牺牲的人。

师: “法”如何理解?

生:指“真理、正文”。

师:举个例子。

生:李大钊

生:布鲁洛。

师:他是中国人吗?不是。(生答)

师:舍身求法的人还有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的孙中山,百日维新变法中的戊戌六君子等。

师结:这些人都是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奋斗,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板书)

师:那我们看,在鲁迅写文章的那个时候,在1934年,鲁迅专门特指了哪一类人?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文章第8节的“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

生: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师提示:当时是谁领导的中国革命?当时执政的政府是——国民党(他们的妥协,在抗日上十分地软弱,也引来了民众的不满。那么此时在黑暗处,甚至在地下,领导着中国民众在追寻一条抗击侵略、独立自强的道路的——)

生:是共产党人

师小结:鲁迅称共产党人为同志,他也为自己能够他们的同志而感到自豪。所“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诬蔑”。以上种种论据足以证明中国人有坚定的自信力,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论据证明论点,他提出的观点是正确的。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一下,“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地底下”。“状元宰相”和“地底下”一定是个比喻的说法,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生:“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派。

师:当时应指为国民党反动派做事的——

生:国民党的政客文人。

师:“地底下”指哪些人呢?

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

师: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是当近中国的脊梁,民族的希望。我们有信心,我们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蒋介石等人的亡国论调就是谬论!再看背景。

师:他们散布悲观论调其实是司马昭之心,是在麻痹广大人民。我们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没有。

师:再看黑板板书。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批驳当时这种错误论调的。(指板书)他先直接反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论证过程错误,那观点就是错误的;再摆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自信力的来间接反驳了错误观点。先破后立(板书),破立结合,彻底驳倒错误论点,既破又立,破立结合,这是驳论文显著的特点,也是它常用的写作手法。

师:当时在枪林弹雨中,我们伟大的革命作家鲁迅先生,他不畏强暴,为民请命,热情赞扬了中国的古今脊梁。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6~9节,希望同学们的声音越来越洪亮。

生齐读6-9节。

师:鲁迅文中所说的“脊梁”在今天也有它的现实意义,那么他们是怎样的人呢?

生:为国事整日繁忙的国家领导人。

生:朝气蓬勃的少年。

生:努力工作,艰苦奋斗的人。

师结:他们都是热爱祖国的人。希望我们的学生也热爱祖国,争做朝气蓬勃的少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我认为我这堂课的预设较成功。成功之一,这堂课我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课文背景,为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立场观点作了一个铺垫。因为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距现在已有77年了,当时那种悲观主义、失败主义论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阶级的心理,绝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街谈巷议,鲁迅对这一论调深入剖析是极有战斗意义的。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本,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成功之二,和学生一起温习议论文的知识。因为学生对议论文,尤其是驳论文刚接触,还不是很了解,这样做也是贯彻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顺利地为下面学习驳论文做好铺垫。成功之三,示范朗读非常成功。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在对文本语音、语速、节奏等的处理中来点燃学生的心理,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体验和领悟文本内涵。

2.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紧紧扣住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指导学生找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通过对比敌方的论据和我方的论据,直观、形象地让学生领悟到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我方的观点是正确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先破后立,既破又立,破立结合,这是驳论文显著的特点,也是其常用的写作手法。最得意之处就是精心设计了板书,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学习重点。课后很多老师私下和我交流,他们都说听了我这堂课知道以后该如何执教驳论文了。我想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我抓住了驳论文的核心——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进而树立作者正确的观点。鲁迅先生写这篇杂文就是为了批驳当时笼罩在中国各个领域的那种悲观亡国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这应该是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3.精读重点语段,以此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体味作者语言犀利、力透纸背的语言特色。化繁为简,抓住关键语句来品读。如对国民党及社会名流“求国联”“求神佛”举动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读课文下的注解,有意识地把课文注释整合成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结合注解理解文章,不全面的地方我稍作补充。引导学生个别读,集体读,把难懂的课文容易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同时也激发学生想要学习文本的兴趣。

不足之处: 1.本堂课,我在教学中声音响亮,但语速偏快了些,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充足。毕竟学生与作者不是同一时代,他们的体验不可能一下子就很深刻。

2.朗读指导不够,我认同赵老师的看法。这也是课后我反思时最不能原谅自己的地方,因为指导学生朗读曾经是我最骄傲的。尽管我范读很好,但非常遗憾的是我没从技巧上指导学生,以至学生的朗读热情不高涨。尤其是文本深入剖析后完全可以让学生齐读全文,在整体朗读中领悟、理解作者鲜明的立场,对国民党反动派辛辣地嘲讽,对共产党人热情地赞扬;遗憾地是我只让学生齐读第6-9节,等于肢解了文本,破坏了整体性。

3.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出来。老师让学生思考问题多,但让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少。虽也让学生讨论、探究,但教师的主导意识可能太强了。

一堂课下来,尽管有很多遗憾,但是我不气馁。因为我认为教书是良心工作,从教以来一直赞赏叶老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只要我一直热爱教育事业,不违背良心,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认真钻研新课标,踏实奋进,不断充实自己,就能做好。不求最好,但求更好。

    相关推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与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力”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5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 中国认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话表演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话表演实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与点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练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实录及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学评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自学评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思路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分析 第十六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 五册11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单课精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赏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杂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第五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心思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法指导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练方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心思想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