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马说解读与教学设计

小编: :admin

【文本解读】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韩愈的一生却是很不得志的一生。他三岁丧父,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刻苦好学。贞元二年(786),19岁的韩愈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三试不第,直到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应考,才考中进士。此后又连续三次应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都不中。直到29岁才在汴州董晋幕府中谋得一个小官职。36岁时,任监察御史,不久因上书请减免赋税,而被贬为阳山县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马说》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各家均未注明。但若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马说》便是韩愈不平则鸣的呐喊,是他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辛辣讽刺和强烈控诉。

《马说》的“千里马”是一个无人赏识、任人奴役羞辱的悲剧形象。

一悲:千里马的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它的意思是说,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也就是说,没有伯乐就不会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有伯乐”是“有千里马”的必要条件,“千里马”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伯乐”的手中的。这是一个怎样无奈的现实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看来,千里马被埋没是常有的事。在韩愈眼中,世上缺乏的不是“千里马”,而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所以说文章流露的是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而“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则进一步揭示出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拆。

二悲:千里马的才能遭到埋没。“才美不外见”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而直接的原因是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三悲:千里马的结局悲惨至极。“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个“辱”字,一个“死”,结局之悲令人痛惜。“不以千里称也”更道出了千里马死后连一个起码的名分也没有。

四悲:千里马人格惨遭羞辱。“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的遭遇不可谓不惨!可是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食马者”竟“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简直就是当着千里马的面对它进行人格侮辱!

“千里马常有”,可结果竟是“天下无马”!这一切源于“而伯乐不常有”,源于“真不知马”啊!

作者正是通过“千里马”这一形象的塑造,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美好愿望,也无情地嘲讽了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丑恶行为。

学习《马说》一文,要透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要深刻领悟作者所寄托的复杂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作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品味,在诵读中提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天生我才必有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大意,读出情感。

2.收集有关韩愈的资料,熟悉作者。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先讲一个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下了车,挽住千里马对它流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头吐气,抬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就是著名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走进《马说》,相信你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出示幻灯片:

“说”,古代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马说”的意思就是“说马”或“说说马的问题”。

上学期我们学过的哪一篇文章也属于这一文体?(《爱莲说》)

三、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1.教师领读,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语气和节奏,特别是要读出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情感。

教师指导朗读。

出示幻灯片:

朗读示例: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 或尽粟(sù)一石(古音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段文字重点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用舒缓的语气诵读,“安求其能千里也?”读出反问,读出愤慨。加点的词语重读,下同。

2.正音:

骈(pián) 槽枥(lì)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3.指名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读出情感。

4.学生齐读。

四、再读课文,一说“千里马”

1.学生自读,小组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着重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行间巡视,适时点拨,同时引导学生画出重点词句,画出通假字,找出一词多义和重要实词,教师归类。

出示幻灯片:

⑴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⑵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马鞭)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⑶重要实词: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3.指名朗读,随机纠正。

4.指名试译,熟悉大意。

(试译过程中,指名同学纠正错误。)

5.出示幻灯片:

小组合作,思考讨论:

(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哪些句子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5)文中哪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语气朗读。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用平缓的语气朗读,读中包含愤懑之情。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前两句读出伤感之情。“不以千里称也”读出无限痛惜之情。语调低沉。

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读出谴责与愤懑,“也”字语音略拖长。

⑷“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前三句读出作者的郁闷,后几句要读出“食马者”的无知与狂妄,语调上扬。

⑸“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呜呼”用感叹的语气读,“其真无马邪?”反诘的语气中包含谴责,“邪”字语调上扬,“其真不知马也。”用揣测的语气读出愤慨,读出无奈,读出嘲讽。

6.学生齐读,体会作者心中的不平与愤慨。

四、精读课文,二说“千里马”

1.你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仅是在为“千里马”鸣不平吗?

出示幻灯片: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明确:作者不是仅是为“千里马”鸣不平,而是借“千里马”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与不平。

2.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指能够识别人才的人,结合写作背景,指“封建统治者”,而且应该是指“能够识别、赏用人才的所谓明君”。

3. 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

明确: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

出示幻灯片:

托物寓意

五、拓展延伸,三说“千里马”

1. 作者在文中含蓄地表明,自己其实就是个“千里马”,只是得不到“明主”的赏识。其实封建社会不知多少“千里马”被埋没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是片面的,我们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六、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成为一匹匹驰骋于学习园地的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七、作业

比较阅读,四说“千里马”

出示幻灯片:

阅读下文,从内容和写法上两方面探究此文与《马说》的相同之处。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龙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之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失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韩愈《龙说》

    相关推荐

    《马说》说解 《马说》题解 教材解读:韩愈为谁写《马说》 《马说》解词 《马》文题解读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鲁迅小说的解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马说》疑难解析 《马说》难句解析 《马说》难句理解 《马说》复习题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阅读与理解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马南邨《不求甚解》解读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称赞》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理解性默写 读读、说说、演演:《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评析 《马说》教学案例与反思 《马说》阅读指导 马说阅读答案 《马说》说课设计 《荷叶圆圆》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1 《马说》教学设计1 读读、说说、演演:《坐井观天》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说课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9 《马说》教学设计12 《马说》教学设计4 《马说》教学设计6 《马说》教学设计4 《马说》教学设计1 《马说》教学设计2 《马说》教学设计3 《马说》教学设计5 《马说》教学设计3 《马说》教学设计3 《马说》教学设计2 小说的阅读技巧与实例解析(一) 《马说》教学设计4 《马说》教学设计6 《马说》教学设计5 《马说》教学设计2 《马说》教学设计2 《秦兵马俑》课文解读 听、读、说、演——《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科学与发现》教材解读 《马》说课设计 《马说》读后感(3篇) 《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课设计 《与象共舞》教材解读 《马说》复习教学设计 《与象共舞》教材解读 马说名句理解性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