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解读中秋节的来历及演变

小编: :admin

“中秋”一词早已有之,《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是由仲秋时节的月神祭祀发展而来。实际,纵观华夏诸多传统佳节,或早或晚,多由节令演变而来,由纪而祭,由祭而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人们总抱怨传统节日萎缩无趣,是否想到这句诗所蕴涵的简单道理惟有诉求华夏文明精神信仰的本源,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真正为脱水的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

华夏传统历法中,将每一季节分为“孟、仲、季”三个月,仲秋处秋季之中,跨越白露和秋分两个节气时段,所以,秋分的祭月之俗为仲秋的望日——八月十五成为“中秋节”预设了时间条件。

祭月之礼如何产生了中秋之俗?一般的说法是,祭月固定在秋分日,而秋分日未必有满月,有时甚至可能无月,祭月无月自然大煞风景,所以后来逐渐改到八月十五日祭月。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不尽准确。

如前所说,天子祭月直到明代仍然是固定在秋分日。在皇家看来,祭月重在礼敬夜明之神,并以示悌。祭如在,秋分日有月无月、月圆月缺并不重要,秋分是阴气向长的时刻,避开此时而追求圆月之祭,是对月神的不诚不敬。所以,哪怕是秋分日下雨,也是要祭月的。秋分祭月和中秋节并非一回事。

汉民族自上古便有敬天礼地的习俗,月神崇拜古以有之。上古时代的月神信仰在殷、周时代似乎出现了两种发展方向,一是在民间自然发展演变,一是上升为天子礼天的礼制组成部分。周礼是因俗制礼,天子礼月显然是建立在华夏月神信仰的基础之上。由此,天子的礼月才能获得足够的信仰合法性,礼月才能成为巩固统治政权的有效的政治仪式和文化制度。此时,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仍然在缓慢发展,而统治阶层重在向月示敬,游赏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所以,直到南北朝时,以“祭月+游赏”为标志的中秋节仍未在华夏大地上全面成形。

汉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礼仪和风俗的演变在诸多领域皆呈现礼退俗进的趋势。隋唐时代的繁荣,逐渐激发了民间在仲秋祭月时节的玩赏之风,赏月之风和民间流传的祭月风俗逐渐合流,由于民间信仰表达的相对灵活性,人们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在秋分日祭月,所以,最接近秋分点的一个满月日,就成了这一秋月祭赏之节最佳的选择。这就是夏历八月十五。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夏历八月十五成为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是由于那一天恰好“满月”造成的“巧合”。华夏先民需要一个满月日来行仲秋祭月和游赏,这一任务恰好落到了八月十五的月亮身上——谁让它是最接近秋分的满月日呢。

中秋的月亮之所以格外圆、格外亮,是因为它“沾”了神圣的华夏祭月日——秋分的“光”。这一点,和“清明”节气沾了盛大的寒食节、上巳节的光而摇身变成“清明节”异曲同工。可惜的是,现在的人们,只知中秋而不知秋分,只知清明而不知上巳与寒食。本源被忘记了,真正的神圣和盛大也被忘记了,单薄的清明和中秋割断了与其节日母体的联系,逐渐变得虚弱和空洞。

有论者认为,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昊天明月逐渐披上了人情的薄纱。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从北宋末开始,中秋的节义有了更不一般的内涵。破碎了山河,破碎了汴京的明月,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自此,中秋的团圆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以确定,流传至今。

中秋节,是不折不扣的“祭月之节”“月神之节”“团圆之日”。

中秋是个什么节

秋节是一个诗歌节。说起中秋节,我们很自然就会想起苏东坡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跟月亮有关,而月亮又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喜欢吟诵的题材,因此,历代的佳作层出不穷,一切跟月亮有关的诗歌都奔来眼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因此,赏月之外,我们不妨多读点好诗,多写点好诗,过一个“诗歌中秋”吧。

中秋节是一个浪漫节。说起中秋节,我们马上就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联想起“李白捞月”的传说。月宫、琼楼、吴刚、桂树、玉兔、蟾蜍等等,都是跟中秋节相关的浪漫符号……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只不过我们的浪漫不那么狂放,而富有更多智慧和文化的内涵。花前月下,正是浪漫之际。所谓浪漫,就是不那么急功近利,多一些美学的趣味,多一点创意的憧憬;所谓浪漫,就是多一点松弛少一点紧张,学会诗意地栖居,享受我们美丽的城市家园。节日的本意就是让时间顿挫一下,中秋节的舒缓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因此,让我们过一个“浪漫中秋”吧。

中秋节是一个感恩节。在中秋节的这一天,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们,都会凝视同一轮皎洁的明月,月亮就把处在不同空间位置中的人们联系了起来。人们看着月亮就忆起家乡和亲人、友人、故人、恩人,染着月色就起了相思之情和相思之心,人们缅怀过去的峥嵘岁月,人们忆起人间的点滴恩情。邮递月饼,邮寄鲜花,短信祝福,电话问候,都成为现代人表达相爱之情、感恩之心的途径。感念恩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意味,施恩和感恩密切了彼此的关联,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懂得感恩也成为我们民族和谐进步的力量源泉。因此,让我们过一个“感恩中秋”

    相关推荐

    乞巧节的来历 端午节来历 端午节来历 谈“因材施教”的历史演变及现实意义 “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来历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 对联的来历 语言的演变 语言的演变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黑客”的来历 《变色龙》解读 年的来历教案 解读历史上真实的关羽 年的来历教案 中国古代文字字形的演变 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 《陶校长的演讲》教材解读 “小姐”称谓的演变 从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看语文教育本体的演变 从统考历史存废看高考未来变革 韩愈名字的来历 风筝的来历 起源 “华而不实”的来历 解读重阳节的发展史 《北京的春节》教材解读 《变色龙》教材解读 关于汉字的来历 生物是怎样演变的 当代文本解读观的变革 历年中考字形考纲解析及真题回顾 山西省2012年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秋天 课文解读 读中感悟演中升华 《秋天》课标解读 《秋天》课文解读 《秋天的怀念》教材理解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 《秋天的怀念》教材理解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 鲸的来历[学生习作] 《中秋节的晚上》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 在表演中理解文本 《快乐的节日》教材解读2 《变色龙》教材解读二 艰难的历程──《地下森林断想》解读 《变色龙》 教材解读三 《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 《中秋节的晚上》教案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材理解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 《年的来历》教学设计 《“年”的来历》教学设计 《语言的演变》教案设计 2017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醉翁亭记》(节选)阅读 我的窃读经历 清明节的由来 科举制度的演变浅谈 《秋姑娘的信》教材解读一 蒙古族马头琴的来历 《三国演义》片断阅读理解 泼水节的由来 建党节的由来 《秋姑娘的信》教材解读二 《北大荒的秋天》教材解读 《秋游》教材解读二 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上) 读演相映 美中育情 十二生肖的来历与典籍 变化结构注入美感――解读余光中《乡愁》 14变脸(节选)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可爱的秋娃娃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 词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下) 2012年中考语文辅导:《这天终将来临》阅读理解及答案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及课程政策的历史变化 《一棵树(节选)》阅读理解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之二 《秋天的怀念》教材解读之三 《种牛痘的来历》教学建议 中国国民性格:两千五百年的演变轨迹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文本解读 解读余秋雨与《信客》 《埃及的金字塔》新解读 读中感悟 说中积累 演中迁移 《快乐的节日》教材解读:读出快乐 读出希望 解放后中学语文教学的变迁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阶段教学反思 《草》解读及训练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可爱的秋娃娃 故宫博物院历史变迁 《快乐的节日》教材解读:读一读,说一说,唱一唱 谈《变色龙》的细节艺术 读中感悟 说中积累 演中迁移──《四季》课堂实录及评析 《变脸(节选)》教案 读中感悟 说中积累 演中迁移──《四季》课堂实录及评析 《熟读精思(节选)》教材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