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练习题>课后练习

泉州市2013年高考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

小编: :admin

泉州市2013年高考质检语文试卷及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提供,希望可以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们提供参考帮助!

泉州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质检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人命危浅, 。(李密《陈情表》)

(3)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4)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5)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君山记 袁中道

万历辛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①至。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以风逆,泊舟南津港。

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初日甫出,与王子方舟进发。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两掖之山,如垂长袖。寺内鸭脚②四株,唐宋以来物也。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色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③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耳④。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芬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江南佳丽名园。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阁封之。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

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色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步至湘妃庙,穿林中,忽得旷野平田,极有野趣。入庙中,了无一人。

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予谓王子曰:“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穷雕镂之巧。昔米老⑤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水气清泠,不成寐。

晨起,猛风乍作,趣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 (节选自《珂雪斋集》)

【注】①王子:指王章甫。中郎:袁中道之兄袁宏道。②鸭脚:银杏。③螺: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④污隆:高低不平。⑤米老:米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日甫出 甫:才 B.极有野趣 极:非常

C.穷雕镂之巧 穷:穷尽 D.趣别山灵 趣:趣味

3.下列全部属于作者与王章甫同登君山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

①东风细细,波平如掌 ②乔木蓊郁,亏蔽天日

③新篁绿色照人 ④长沙、湘潭,去帆如阵

⑤旷野平田,极有野趣 ⑥湖上之夏云尤奇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因感激王章甫的情谊,所以陪他游览。

B.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

C.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之景。

D.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2分)

译文:

(2)昔米老⑤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4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北写望 林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①。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①翠微:青绿色的山气。 选自《林和靖诗集》

(1)“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

答:

(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凤姐小产,诸事不理,王夫人便觉失了臂膀,只得大事自己主张,而将家中琐事暂令探春协理,并命令李纨协助探春。(《红楼梦》)

B.因为双桥镇农民暴动,曾家驹逃到吴公馆,四小姐素来厌恶他,认出是他以后仍然不大愿意见他,更不愿意和他攀谈。(《子夜》)

C.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心不在焉,时常发错牌,瑞珏在后面给他指点,两人态度亲密,梅看见这情形,心感酸痛。(《家》)

D.欧也妮继承财产之后,家里每晚都有客人来访,对她大唱赞歌,她很是反感。夏尔离开后很少来信,这令她痛苦不已。(《欧也妮·葛朗台》)

E.涅赫柳多夫拜访行政长官,托他把马斯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希望他能帮助那些因身份证过期而被关在监狱里的人。(《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主簿左咸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

“此人”指谁?“封侯”指什么事?孙权是如何“擒之”的?

答:

(2)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伽西莫多不但不放开马缰,还打算让那匹马掉转头往回走,他不明白那队长为什么要拒绝,只得赶紧对他说:“来吧,队长,有个女人在等您呢。”他又添上句,“是一位爱您的女人。”

“女人”指谁?“有个女人在等您”指什么事?那个女人因为何事爱上队长?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③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上》)

[注]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

(1)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2分)

答:

(2)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果真如此,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摘编自《人民日报》)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既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也可促进经济发展。

B.庸俗的消费主义表现为攀比、奢侈、炫耀消费等行为。

C.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就可以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

D.反对庸俗的消费观,并不意味着限制人们的物质享受。

11.为什么说“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竹子为什么会开花

师傅越来越性急了,大棍和小柱都有这种感觉,虽然师傅没有对他们发过火,教他们识别草药也很耐心。可大棍和小柱还是感觉到,师傅的性子越来越急,恨不得两个徒弟几天之内,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全学会。其实两个徒弟都学得很卖劲。

师傅是草药郎中,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原来直挺的腰背已显佝偻。他有一手绝活,专治疑难杂症,医院治不好的顽疾,他几副草药,就能让顽疾断根,千里外的患者都慕名而来。他平时很少把方子示人,采药一个人去山里采,配药一个人在屋里配,再聪明的患者也搞不清,他到底用了什么药。他家的祖传秘方,从不传给外人。可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他的衣缽。师傅的儿子是名大学生,对草药没有半点兴趣。师傅就毅然决定,把祖传医术传给外人,大棍和小柱就成了他的徒弟。每天,他都要把徒弟带到山上,采下一味一味的草药,给他们讲病理,谈药性,教他们如何对症下药。

现在,师傅又带着两位徒弟,在山里转来转去。

正是盛夏季节,白亮花花的日光灼在身上,像被烈火炙着,汗珠滋滋冒出。师傅的衣服全湿透了,粗重的喘息比风扇还响,喘得大棍和小柱心里十分难受。师傅,回家去吧,转久了会中暑的。

师傅瞪了他们一眼,像要发脾气,见大棍和小柱都怯怯地闪开眼光,才没有把脾气发出来,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不在山里转,怎么认得草药?

两人连连点头,师傅说得有道理,草药长在山野,上山才能认得,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的。他们不再劝师傅回家了,跟着师傅转来转去。转到了一片竹林前。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在白花花的阳光里碧波一样荡漾。

师傅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望着竹林出神。等喘息平稳了些,看着两位徒弟问,你们认得多少种草药了?

大棍说,我已认得一百多种。

小柱说,我也认得这么多。

两人都有点沾沾自喜。

师傅却眉头紧蹙,面孔板得铁紧,语气里透出不满,说,世上的草药好几万种,认得一百多种就满足了?

两位徒弟垂下头去。

师傅意识到自己的话重了点,又把语气缓和下来,问大棍,治疗毒蛇咬伤,用哪几味草药?

大棍想也没想,噼哩啪啦地回答,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

师傅又问小柱,无名肿毒怎么识别?哪些草药疗效最佳?

小柱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逐一回答,声音不高,却有条理,一二三四,滴水不漏。

师傅满脸皱纹里绽开了一丝笑容,瞬即又吝啬地收了回去,望着两位徒弟说,你们要崭劲学习,我死了就不能教你们了。

大棍说,师傅怎么会死,活一百二十岁都不成问题。小柱也说,师傅寿比南山,永远不会死的。

师傅摇了摇头,说,世上哪有不死的人?竹子也会开花。说着抬起头来,望着前面的竹林,眼里织出神往。

竹子怎么会开花?小柱奇怪地问着,视线落在竹林上,心里充满了疑惑。他长这么大了,从来没见过竹子开花,师傅怎么说竹子会开花呢?他期待地望着师傅,想得到师傅的解释。师傅却站起来了,带着他们向更高的山上爬去。

小柱的意识却还没离开竹子开花,扯扯大棍,问,你听说过么,竹子也会开花?

大棍望着竹林,手在头上挠着,挠着挠着就记起了什么,说,我听我爹说过,竹子会开花。

你爹告诉过你么,竹子为什么会开花?小柱好奇地追问。

大棍眯细眼睛,把爹对他说过的话,一字一句地讲给小柱听:天大旱了,地下水干了,竹子晓得自己活不长了,就拼出全身精力,挤出全部养分,开花,结籽,让籽落到地上,等到大旱过去,竹子又长出来了,又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小柱瞪圆了眼睛。原来竹子也有灵性,大限临头时拼命开花,为的是延续家族生命。

大棍的眼睛也瞪圆了,望着师傅的背影,神情突然有点慌乱。小柱,师傅他……

师傅他什么?小柱莫明其妙。

大棍压低了声音,说,我俩没跟他以前,师傅去医院看过病,回来后就急忙收了我俩做徒弟,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

(节选自《2009中国年度小小说》)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衣钵,隐含作者对年轻一代不能继承传统,传统医术后继乏人的担忧。

B.“师傅”对大棍和小柱两位徒弟期望很高,他言传身教,耐心传授祖传医术,严格要求徒弟,堪称良师。

C.大棍和小柱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勤奋好学,淳朴厚道,敬重“师傅”,最终也都得到了“师傅”的认同。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师傅”,塑造了一位医术高明、宅心仁厚的草药郎中形象。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主要叙述“师傅”带徒上山学药一事,情节虽不复杂但却能引人深思。

14.小说写“一片竹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

15.小说结尾说“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茶馆还在,于是之走了

李斐然

光一打,帷幕一拉,舞台上的世界就活了,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飘着烟的茶馆墙上贴着“莫谈国事”,扎着长辫子的男人一边喂着鸟一边喝着茶,顶着黑色小毡帽的于是之坐在柜台后面,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这里是老舍的《茶馆》,于是之是这里的第一个掌柜。1958年,话剧《茶馆》在北京首演,于是之扮演“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从那时候起,他一次又一次站在舞台上,从北京一路演到欧洲,说着不同语言的观众都为他叫好。

这是他一辈子最出名的角色。当然,他也演过其他叫人称道的角色,比如《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还有《骆驼祥子》里的老马等。他演得好的角色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小人物。

于是之演了一辈子戏,也花了一辈子琢磨演戏。第一次演王掌柜的时候,31岁的于是之天天去找与之相称的现实人物,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胆小的他还鼓足勇气跑去找当时声名在望的老舍,商量修改结尾:剧本里的小人物憋了一辈子的话都没说,到头了,让“三个老汉话沧桑”吧。

再小的角色碰上演员于是之,都会在舞台上变成人人都记得住的经典。他成了台上的大演员,可私底下的他活得依然谦卑,像极了台上的小人物。不知名的年轻演员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他总还是和气地打圆场,连声说着对不住,就像是舞台上的王掌柜。

下了台,卸了妆,上级说,于是之有能力,你当个领导吧。于是,他就成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第一副院长,小轿车到了家门口,“每天早晨起来,汽车‘呜——’把我拉来,晚上,‘呜——’又把我拉回去”。就这样,他做了8年领导,可依然没有架子。他的老伴儿说,他太普通了,走在大街上,没人知道他是演员,没人知道他是于是之。

领导还没做出模样,他已经累倒了。于是之落了一身的病,说不出话,记不住事,后来还半身不遂。清醒的时候,老爷子自嘲地跟家人抱怨,“我这人官不大啊,怎么跟里根得一样的病呀?”

他跟老伴儿开玩笑说,老天爷嫌他过去说话说太多了,现在不让他说了。这个以语言为生的话剧演员,开始记不住台词,说不出话。

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最后一次在舞台上扮演王掌柜。他又一次穿上长袍大褂,靠在柜台旁打算盘。可上台没多久,他又病发了。

他做不了舞台上的王掌柜,他是个生病的于是之。台下的观众看着他弯着腰说不出话,台上的演员眼巴巴地等他接词儿,他痛苦地把眉头拧得像一把锁,足足等了几分钟,才终于变回王掌柜,用打颤的声音接上了话:“我就是忘了我姓什么,也忘不了您这档子事。”

说完这句话,于是之扶着桌子,向台下为他鼓掌的观众深深地鞠躬。后来他写文章说,谢谢观众的宽容,可是“我的戏剧生涯出了些毛病,它告诫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要演戏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拍照,也不露脸说话。电视台给他拍了个两集的人物纪录片,几乎所有他的朋友,包括老舍之子舒乙都出来替他说话,可他连一个镜头也不要。老伴儿说,他想留在观众心里的于是之,是舞台上的王掌柜,会说会笑,到了演出最后,能坐下来跟观众掏心窝子说说话。

老王掌柜躺下了,可他的舞台还在。首都剧院换了新的灯光和音响,年轻的面孔走到台上,一遍遍重复着于是之曾经说过的台词。每天都依然有人从挂商业大片海报的王府井大街一路向前走,在剧场门口端详演出表,思忖着要去看哪一场话剧。

没有了于是之,话剧《茶馆》重排。参演新版话剧的演员去医院看望他,濮存昕的妈妈冲着病床上的于是之大声说:“我们都在聊你呢,想你啊!梁胖子、小昕、杨立新他们演《茶馆》呢,我们这两天都去看啦!你好好治疗,好了咱们一块儿看戏去!”

老人没有回答,他的手指轻微抽搐了一下,掉了眼泪。

也许不必亲临现场,演了一辈子戏的老人也能知道,那会是怎样的场景——舞台上的灯光一打,帷幕一拉,热闹又会回来。演出重新开始,茶馆还是那个茶馆,规矩还是那些规矩,连故事情节都不会变。又会有一个王利发当上了掌柜的,顶着小毡帽提着茶壶跑出来,就像从前的于是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01月23日 10 版)

[注]于是之,话剧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于唐山,2013年1月20日逝于北京,享年86岁。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1958年到1992年,于是之多次扮演过话剧《茶馆》的王掌柜,并凭借自己的演技,赢得中外观众的称道。

B.于是之喜欢琢磨演戏,对剧本总能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因此他饰演的王掌柜、程疯子等角色都成为舞台经典。

C.于是之当了8年领导,享受车接车送的待遇,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话剧演出,改变自己话剧赏的本色。

D.话剧《茶馆》的重排,说明于是之的时代已成历史,他的舞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新的“王利发”已经诞生。

E.本文叙写于是之,没有罗列其生平事迹,而是以演出话剧《茶馆》为线索,真实再现其作为话剧演员的成就。

14.文章写话剧《茶馆》中的人物“王掌柜”,对于表现于是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文章第一段说“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下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只填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根据中国环境监测网数据显示,②1月12日,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③天津为500微克/立方米。④如此之高的监测数值,⑤不少网友惊呼“空气有毒”。 ⑥专家介绍,虽然仅凭某一项污染物浓度判断空气质量并不科学。⑦但是,如果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500微克/立方米以上,⑧空气质量肯定好不了。

2013-01-13 10:13:18 来源:人民日报

序号修改意见

17.根据下面的语境,补写出对话的内容。(2分)

观众:请问导演,在你拍过的影片中,你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部?

导演:

主持人: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

18.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近日,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引发关注,晒出自己吃得一干二净的盘子成为风尚。从发起人的几条微博开始,网友迅速响应,《人民日报》在腾讯微博也随之发起“光盘行动”,加上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的关注和转载,这一活动急速升温。

(1)请为上面的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2)近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其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其申请改名“陈光盘”,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5分)

六、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苏格拉底讲一讲集市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泉州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质检语文试卷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1.(1)锲而不舍(2)朝不虑夕(3)心远地自偏(4)春光融融

(5)山河破碎风飘絮(6)伤心秦汉经行处

(二)2.D(趣:跑,疾走)3C(①是登君山前所见⑥是夏季君山景色,并非此次登山所见)4B(“道路崎岖”并非“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螺的路”的原因,“登上酒香亭”和“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螺的路”没有因果关系。)

5.(1)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句意正确、语言通顺1分,判断句式1分)(2)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句意正确、语言通顺2分,“于”“盖”各1分)

(三)6.(1)观点:山北晚景是连图画也应难以描绘的。情感:对山北晚景的赞美与喜爱。(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2)示例:尾联以“一曲横笛”惊飞了“蒹葭”中的“白鸟”,以动衬托出山间的宁静,并与前两联的“飘黄叶”“水边归”等照应,共同营造出了一幅幽美闲适的山居图,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二、(一)7.AD(A.“诸事不理”有误,凤姐自恃强壮,虽不出门,但也还管事;“暂令探春协理”“命令李纨协助探春”有误,应是“暂令李纨协理”“命令探春协助李纨”D.欧也妮并没有反感,夏尔一封信都没来过。)(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8.(1)关羽。(1分)关羽因斩颜良有功,被封为汉寿亭侯.(2分)孙权采纳吕蒙的建议,派兵在麦城之北的小路上设下埋伏,将关羽擒获.(2分)

(2)爱斯梅拉达.(1分)爱斯梅拉达在圣母院等待伽西莫多把弗比斯带来见她。(2分)爱斯梅拉达遭遇伽西莫多与克洛德抢夺时,弗比斯救了她,爱斯梅拉达于是爱上了她。(2分)

(二)9.(1)求学应谦虚,充满诚意。(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2)不违背。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属于招生原则,指的是招收学生时一视同仁,没有高下贵贱之分;而孟子“不答”滕更属于教学方式,是“不教之教”,是“因材施教”中的一种。(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只回答“不违背”或“违背”而未作分析,不得分。)

三、(一)10C(“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有误,原文说的是“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11.因为会使人们沉浸于享乐,形成从物质到精神都可以买卖的社会歪风;会使理想、信仰、道德遭受破坏,荣辱观颠倒,是非观迷失,社会风尚败坏。(前一点1分,后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12.先说明什么是“消费”和“庸俗的消费主义”,然后分析“庸俗的消费主义”的危害,最后提出“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的主张并阐述其意义和目的。(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甲)13.AD(A.“对年轻一代不能继承传统,传统医术后继无人的担忧”牵强附会。D.小说并未用“心理描写手法”来刻画师傅)(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①与标题“竹子为什么会开花”照应,将写“师傅”和写竹子勾连起来。②引出“师傅”望着竹林出神,以及小柱的质疑和大棍的回答,推动悬念的解开。(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要点:①“师傅”已“大限临头”②“师傅”就像大旱的竹子一样,拼尽全力开花,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和祖传医术全部传授给徒弟。③“师傅”的高风亮节令人敬仰。(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乙)13.BD(B“总能”于文无据,文中只写到他对《茶馆》剧本的修改建议,而且修改剧本也不是他创造舞台经典的原因。D“他的舞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有误,原文说的是“老王掌柜躺下了,可他的舞台还在”)(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14.①“王掌柜”是于是之塑造得最成功的话剧形象,写“王掌柜”可以介绍并表现于是之的表演成就。②借“王掌柜”这一形象,表现于是之谦卑、和气、低调的个性特点。(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15.示例:①“过去的日子”是于是之把《茶馆》演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表达出了作者对于是之的深切缅怀。②对“过去的日子”的怀念,表达出了作者对于是之精湛演技的高度肯定。③“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意味着现实中并没有回来,表达出了作者对于是之逝世的遗憾和叹惜。(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16.①删除“根据”②在“如此之高”前补上“面对”(或:在“不少网友”前补上“让”,等)

17.示例:每部影片都是我的孩子,我对我的孩子从不嫌弃。

18.(1)示例:“光盘”活动急速升温

(2)示例:我认为陈光标的行为值得肯定。作为一位富人,他勇于通过公开申请改名,来提倡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影响巨大,实属难能可贵;作为一位名人,他勇于充分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高调提倡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积极引起公众的注意,从而扩大公益活动的影响面,他对公益事业的诚意和为了公益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名义的精神值得富人名人学习。(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19.参照2012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一)

万历辛亥年晚春,汉阳王章甫因为悼念中郎到我家。我感激他的情意,送他到岳阳,一起游览君山。因为被风阻遏,泊船在南津港。

天刚亮,东风细微,水波平如掌面。初升的太阳才出来,我和王章甫并舟前进。不久,我们到达君山脚下,看见高大的树木茂盛繁密,遮天蔽日,天色阴沉含着雪气。两旁的山,如同低垂着的长长的衣袖。寺庙内的四株银杏,是唐宋以来的物产。上面栖息着好几百只白鹤,远远看去就像是玉兰花。寺庙的正殿也很雄伟,后面是藏经楼。向西在高大的树林中穿行,新生的竹子翠绿得可以照出人影,从远处看这座山,相当像一抹长长的眉黛,进入山中,寻找世人所说的如同螺髻的十二座山峰,也找不到,都被年岁久远的树木和藤蔓遮蔽,隐隐约约只看见高低不平的山势罢了。然而曲折迂回的小路中竹子苍翠名茶芳香,杂花散发出香气,很曲折,有幽静雅致的特点,好像是江南美丽的著名园林。过了轩辕台,这个地方可以观赏湖中的美景,可惜的是被文昌阁遮蔽了。再次行走在竹林山石的中间,登临酒香亭。

回到寺庙左边形如发 的山上,来到朗吟亭,远望长沙、湘潭,远去的帆船如同战斗队列。一起坐在亭上观看洞庭湖水,大致是水光与天色浑一的景象,这就是这座山通常能让人享受到的感觉,然而也不能够在这之外找到一个不寻常的词语,能照原样描绘出它的清新。走到湘妃庙,穿行在树林中,忽然看见空旷平坦的田野,很有山野的情趣。进入庙里,完全没有一个人。

傍晚时分再到山口,找了块石头蹲坐,看洞庭湖水上云气的变化。我对王章甫说:“天下只有夏天的云气最奇特,而湖上的夏天的云气尤其奇特。八百里洞庭湖的水气,向上蒸发到空中,湿润空濛,生动有趣,极尽万物的形态,穷尽雕刻的精巧,往日米芾说在潇湘得到画中景物,大概说的就是洞庭湖上云气的奇特。我又怎么才能在竹林中得到一间小屋,聆听水声观看云气,用来欢度晚年呢?”这天夜里,王章甫大有在这里择地筑屋而居的心意。水上的雾气清凉寒冷,我怎么也睡不着觉。

第二天早晨起来,猛烈的大风突然大作,我们疾走告别山神,乘一帆船驶过岳阳楼下。

(二)①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②孟子说:“教育也有很多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③公都子说:“滕更在您门下学习,似乎应在以礼相待之列,可是您却不回答他的问题,为什么呢?”孟子说:“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所不回答的。滕更有这五种中的两种。”

泉州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质检语文试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人命危浅, 。(李密《陈情表》)

(3)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4)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5) ,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游君山记 袁中道

万历辛亥暮春,汉阳王子以吊中郎①至。予感其意,送至岳阳,同游君山。以风逆,泊舟南津港。

质明,东风细细,波平如掌。初日甫出,与王子方舟进发。顷之,抵山足,见乔木蓊郁,亏蔽天日,黯黯含雪霰气。两掖之山,如垂长袖。寺内鸭脚②四株,唐宋以来物也。上巢白鹤数百,远视之如玉兰花。正殿亦壮伟,后为藏经楼。西去,穿乔木中,新篁绿色照人,盖远视此山,直似长眉一抹,入其中,求所谓十二螺③者,亦不得,都为老树寿藤所遮,仿佛见污隆耳④。然曲径中竹翠茶香,杂花芬馥,极迂回,有幽致,宛似江南佳丽名园。过轩辕台,此处可览湖中之胜,惜以文昌阁封之。复行竹石中,登酒香亭。

还至寺左掖髻上,得朗吟亭。望长沙、湘潭,去帆如阵。共坐其上看水,大约天水一色光景,乃此山寻常受用,然亦不能于此外觅一奇语,能模写其澄鲜也。步至湘妃庙,穿林中,忽得旷野平田,极有野趣。入庙中,了无一人。

晚复至山口,觅石踞坐,看水上云变。予谓王子曰:“天下惟夏云最奇,而湖上之夏云尤奇。盖八百里之水气,上蒸空界,淋淋漓漓,生生动动,极百物之态,穷雕镂之巧。昔米老⑤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吾又安得一椽竹中,听水观云,以娱余生耶?”是夜,王子大有卜筑之意。水气清泠,不成寐。

晨起,猛风乍作,趣别山灵,一帆走岳阳楼下。 (节选自《珂雪斋集》)

【注】①王子:指王章甫。中郎:袁中道之兄袁宏道。②鸭脚:银杏。③螺:指像螺髻一样的山峰。④污隆:高低不平。⑤米老:米芾。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日甫出 甫:才 B.极有野趣 极:非常

C.穷雕镂之巧 穷:穷尽 D.趣别山灵 趣:趣味

3.下列全部属于作者与王章甫同登君山所见之景的一组是(3分)

①东风细细,波平如掌 ②乔木蓊郁,亏蔽天日

③新篁绿色照人 ④长沙、湘潭,去帆如阵

⑤旷野平田,极有野趣 ⑥湖上之夏云尤奇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说明了作者游览君山的缘由:因感激王章甫的情谊,所以陪他游览。

B.因为树藤遮蔽、道路崎岖,作者找不到上十二螺的路,只好登上酒香亭远眺。

C.按照作者的游踪,文章依次主要记叙了“看山”“看水”“看水上云变”之景。

D.作者和王章甫一起游览君山,观山览水之后,两人都产生了栖身君山的想法。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寺内鸭脚四株,唐宋以来物也。(2分)

译文:

(2)昔米老⑤谓于潇湘得画景,盖谓湖上云物异也。(4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

山北写望 林逋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①。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葭白鸟飞。

【注】①翠微:青绿色的山气。 选自《林和靖诗集》

(1)“图画亦应非”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和情感?请简要概括。(2分)

答:

(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妙处。(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凤姐小产,诸事不理,王夫人便觉失了臂膀,只得大事自己主张,而将家中琐事暂令探春协理,并命令李纨协助探春。(《红楼梦》)

B.因为双桥镇农民暴动,曾家驹逃到吴公馆,四小姐素来厌恶他,认出是他以后仍然不大愿意见他,更不愿意和他攀谈。(《子夜》)

C.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心不在焉,时常发错牌,瑞珏在后面给他指点,两人态度亲密,梅看见这情形,心感酸痛。(《家》)

D.欧也妮继承财产之后,家里每晚都有客人来访,对她大唱赞歌,她很是反感。夏尔离开后很少来信,这令她痛苦不已。(《欧也妮·葛朗台》)

E.涅赫柳多夫拜访行政长官,托他把马斯洛娃调到医院工作,同时希望他能帮助那些因身份证过期而被关在监狱里的人。(《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主簿左咸曰:“不可。昔曹操得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毕竟留之不住,听其斩关杀将而去,致使今日反为所逼,几欲迁都以避其锋。今主公既已擒之,若不即除,恐贻后患。”孙权沉吟半晌,曰:“斯言是也。”

“此人”指谁?“封侯”指什么事?孙权是如何“擒之”的?

答:

(2)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伽西莫多不但不放开马缰,还打算让那匹马掉转头往回走,他不明白那队长为什么要拒绝,只得赶紧对他说:“来吧,队长,有个女人在等您呢。”他又添上句,“是一位爱您的女人。”

“女人”指谁?“有个女人在等您”指什么事?那个女人因为何事爱上队长?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①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③公都子曰:“滕更①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孟子·尽心上》)

[注]①滕更:滕国国君的弟弟。

(1)从孟子“不答”滕更这件事,可以看出求学应抱有什么样的态度?请根据选段③简要说明。(2分)

答:

(2)孟子“不答”滕更,是否违背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

消费是在现代社会满足人们生存所需的必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如果把一切都消费化,搞消费崇拜,唯消费是从,甚至用物质填满心灵,就必然生出一种“庸俗的消费主义”。

果真如此,消费就背离了“满足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本真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超前、攀比、奢侈、炫耀的消费,让生活被消费裹挟,不仅无法在物质得失面前从容淡定,甚至会走上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对于个人而言,如何消费是一种自主选择,但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

庸俗的消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拜物主义。手袋并非用来装东西,而是用来装腔调;手表也不仅用来显示时间,更是用来显示身份。在一些人眼里,对物质的消费和占有,成为能力的唯一标志、成功的最高象征、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精神生活的不二依托。庸俗消费主义的狂欢,让人们沉浸在享乐主义的盛宴。从物质到精神,无物不可消费,无处不可出售,买卖关系成为存在方式,等价交换成为社会哲学。社会如若被这样庸俗的消费主义所席卷,在“消费优先”、“物质至上”的步步紧逼之下,理想、信仰、道德难免步步退却。于是,有人宁愿在宝马车里哭,把情感当了筹码;有人上网炫耀“干爹牌”豪车,以尊严下了赌注……蝇营狗苟成为“成功的正道”,不劳而获成为“幸福的捷径”,消费主义的流行病,极易导致荣辱观念颠倒、是非观念迷失,社会风尚也因此遭到侵蚀。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我们或许可以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优渥生活条件帮助麻风病患者融入社会,冲出等价交换的牢笼,收获的是充实、快乐与感动这些无法用数字计算的财富。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社会或许可以走进更深沉的文明。

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不是为了缅怀“理想主义的贫穷”,限制人们享受物质的快乐,重新回到“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窘迫时代。而是要警示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但不能沦入物欲的陷阱;经济社会发展,更不能陷进物质的泥淖。这是一个转型社会的心态涵养,也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摘编自《人民日报》)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消费既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也可促进经济发展。

B.庸俗的消费主义表现为攀比、奢侈、炫耀消费等行为。

C.告别庸俗的消费主义,就可以使社会文明远离肤浅。

D.反对庸俗的消费观,并不意味着限制人们的物质享受。

11.为什么说“如果庸俗的消费主义成为生活方式、群体选择甚至社会风尚,那就值得警惕”?请简要说明。(3分)

答:

1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竹子为什么会开花

师傅越来越性急了,大棍和小柱都有这种感觉,虽然师傅没有对他们发过火,教他们识别草药也很耐心。可大棍和小柱还是感觉到,师傅的性子越来越急,恨不得两个徒弟几天之内,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全学会。其实两个徒弟都学得很卖劲。

师傅是草药郎中,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原来直挺的腰背已显佝偻。他有一手绝活,专治疑难杂症,医院治不好的顽疾,他几副草药,就能让顽疾断根,千里外的患者都慕名而来。他平时很少把方子示人,采药一个人去山里采,配药一个人在屋里配,再聪明的患者也搞不清,他到底用了什么药。他家的祖传秘方,从不传给外人。可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他的衣缽。师傅的儿子是名大学生,对草药没有半点兴趣。师傅就毅然决定,把祖传医术传给外人,大棍和小柱就成了他的徒弟。每天,他都要把徒弟带到山上,采下一味一味的草药,给他们讲病理,谈药性,教他们如何对症下药。

现在,师傅又带着两位徒弟,在山里转来转去。

正是盛夏季节,白亮花花的日光灼在身上,像被烈火炙着,汗珠滋滋冒出。师傅的衣服全湿透了,粗重的喘息比风扇还响,喘得大棍和小柱心里十分难受。师傅,回家去吧,转久了会中暑的。

师傅瞪了他们一眼,像要发脾气,见大棍和小柱都怯怯地闪开眼光,才没有把脾气发出来,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不在山里转,怎么认得草药?

两人连连点头,师傅说得有道理,草药长在山野,上山才能认得,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的。他们不再劝师傅回家了,跟着师傅转来转去。转到了一片竹林前。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在白花花的阳光里碧波一样荡漾。

师傅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望着竹林出神。等喘息平稳了些,看着两位徒弟问,你们认得多少种草药了?

大棍说,我已认得一百多种。

小柱说,我也认得这么多。

两人都有点沾沾自喜。

师傅却眉头紧蹙,面孔板得铁紧,语气里透出不满,说,世上的草药好几万种,认得一百多种就满足了?

两位徒弟垂下头去。

师傅意识到自己的话重了点,又把语气缓和下来,问大棍,治疗毒蛇咬伤,用哪几味草药?

大棍想也没想,噼哩啪啦地回答,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

师傅又问小柱,无名肿毒怎么识别?哪些草药疗效最佳?

小柱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逐一回答,声音不高,却有条理,一二三四,滴水不漏。

师傅满脸皱纹里绽开了一丝笑容,瞬即又吝啬地收了回去,望着两位徒弟说,你们要崭劲学习,我死了就不能教你们了。

大棍说,师傅怎么会死,活一百二十岁都不成问题。小柱也说,师傅寿比南山,永远不会死的。

师傅摇了摇头,说,世上哪有不死的人?竹子也会开花。说着抬起头来,望着前面的竹林,眼里织出神往。

竹子怎么会开花?小柱奇怪地问着,视线落在竹林上,心里充满了疑惑。他长这么大了,从来没见过竹子开花,师傅怎么说竹子会开花呢?他期待地望着师傅,想得到师傅的解释。师傅却站起来了,带着他们向更高的山上爬去。

小柱的意识却还没离开竹子开花,扯扯大棍,问,你听说过么,竹子也会开花?

大棍望着竹林,手在头上挠着,挠着挠着就记起了什么,说,我听我爹说过,竹子会开花。

你爹告诉过你么,竹子为什么会开花?小柱好奇地追问。

大棍眯细眼睛,把爹对他说过的话,一字一句地讲给小柱听:天大旱了,地下水干了,竹子晓得自己活不长了,就拼出全身精力,挤出全部养分,开花,结籽,让籽落到地上,等到大旱过去,竹子又长出来了,又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小柱瞪圆了眼睛。原来竹子也有灵性,大限临头时拼命开花,为的是延续家族生命。

大棍的眼睛也瞪圆了,望着师傅的背影,神情突然有点慌乱。小柱,师傅他……

师傅他什么?小柱莫明其妙。

大棍压低了声音,说,我俩没跟他以前,师傅去医院看过病,回来后就急忙收了我俩做徒弟,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

(节选自《2009中国年度小小说》)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写“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衣钵,隐含作者对年轻一代不能继承传统,传统医术后继乏人的担忧。

B.“师傅”对大棍和小柱两位徒弟期望很高,他言传身教,耐心传授祖传医术,严格要求徒弟,堪称良师。

C.大棍和小柱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勤奋好学,淳朴厚道,敬重“师傅”,最终也都得到了“师傅”的认同。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师傅”,塑造了一位医术高明、宅心仁厚的草药郎中形象。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主要叙述“师傅”带徒上山学药一事,情节虽不复杂但却能引人深思。

14.小说写“一片竹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

15.小说结尾说“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茶馆还在,于是之走了

李斐然

光一打,帷幕一拉,舞台上的世界就活了,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飘着烟的茶馆墙上贴着“莫谈国事”,扎着长辫子的男人一边喂着鸟一边喝着茶,顶着黑色小毡帽的于是之坐在柜台后面,招呼着来来往往的客人。

这里是老舍的《茶馆》,于是之是这里的第一个掌柜。1958年,话剧《茶馆》在北京首演,于是之扮演“做了一辈子顺民”的王掌柜。从那时候起,他一次又一次站在舞台上,从北京一路演到欧洲,说着不同语言的观众都为他叫好。

这是他一辈子最出名的角色。当然,他也演过其他叫人称道的角色,比如《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还有《骆驼祥子》里的老马等。他演得好的角色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小人物。

于是之演了一辈子戏,也花了一辈子琢磨演戏。第一次演王掌柜的时候,31岁的于是之天天去找与之相称的现实人物,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胆小的他还鼓足勇气跑去找当时声名在望的老舍,商量修改结尾:剧本里的小人物憋了一辈子的话都没说,到头了,让“三个老汉话沧桑”吧。

再小的角色碰上演员于是之,都会在舞台上变成人人都记得住的经典。他成了台上的大演员,可私底下的他活得依然谦卑,像极了台上的小人物。不知名的年轻演员指着他的鼻子骂他,他总还是和气地打圆场,连声说着对不住,就像是舞台上的王掌柜。

下了台,卸了妆,上级说,于是之有能力,你当个领导吧。于是,他就成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第一副院长,小轿车到了家门口,“每天早晨起来,汽车‘呜——’把我拉来,晚上,‘呜——’又把我拉回去”。就这样,他做了8年领导,可依然没有架子。他的老伴儿说,他太普通了,走在大街上,没人知道他是演员,没人知道他是于是之。

领导还没做出模样,他已经累倒了。于是之落了一身的病,说不出话,记不住事,后来还半身不遂。清醒的时候,老爷子自嘲地跟家人抱怨,“我这人官不大啊,怎么跟里根得一样的病呀?”

他跟老伴儿开玩笑说,老天爷嫌他过去说话说太多了,现在不让他说了。这个以语言为生的话剧演员,开始记不住台词,说不出话。

1992年7月16日,于是之最后一次在舞台上扮演王掌柜。他又一次穿上长袍大褂,靠在柜台旁打算盘。可上台没多久,他又病发了。

他做不了舞台上的王掌柜,他是个生病的于是之。台下的观众看着他弯着腰说不出话,台上的演员眼巴巴地等他接词儿,他痛苦地把眉头拧得像一把锁,足足等了几分钟,才终于变回王掌柜,用打颤的声音接上了话:“我就是忘了我姓什么,也忘不了您这档子事。”

说完这句话,于是之扶着桌子,向台下为他鼓掌的观众深深地鞠躬。后来他写文章说,谢谢观众的宽容,可是“我的戏剧生涯出了些毛病,它告诫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要演戏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拍照,也不露脸说话。电视台给他拍了个两集的人物纪录片,几乎所有他的朋友,包括老舍之子舒乙都出来替他说话,可他连一个镜头也不要。老伴儿说,他想留在观众心里的于是之,是舞台上的王掌柜,会说会笑,到了演出最后,能坐下来跟观众掏心窝子说说话。

老王掌柜躺下了,可他的舞台还在。首都剧院换了新的灯光和音响,年轻的面孔走到台上,一遍遍重复着于是之曾经说过的台词。每天都依然有人从挂商业大片海报的王府井大街一路向前走,在剧场门口端详演出表,思忖着要去看哪一场话剧。

没有了于是之,话剧《茶馆》重排。参演新版话剧的演员去医院看望他,濮存昕的妈妈冲着病床上的于是之大声说:“我们都在聊你呢,想你啊!梁胖子、小昕、杨立新他们演《茶馆》呢,我们这两天都去看啦!你好好治疗,好了咱们一块儿看戏去!”

老人没有回答,他的手指轻微抽搐了一下,掉了眼泪。

也许不必亲临现场,演了一辈子戏的老人也能知道,那会是怎样的场景——舞台上的灯光一打,帷幕一拉,热闹又会回来。演出重新开始,茶馆还是那个茶馆,规矩还是那些规矩,连故事情节都不会变。又会有一个王利发当上了掌柜的,顶着小毡帽提着茶壶跑出来,就像从前的于是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01月23日 10 版)

[注]于是之,话剧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于唐山,2013年1月20日逝于北京,享年86岁。

1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1958年到1992年,于是之多次扮演过话剧《茶馆》的王掌柜,并凭借自己的演技,赢得中外观众的称道。

B.于是之喜欢琢磨演戏,对剧本总能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因此他饰演的王掌柜、程疯子等角色都成为舞台经典。

C.于是之当了8年领导,享受车接车送的待遇,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话剧演出,改变自己话剧赏的本色。

D.话剧《茶馆》的重排,说明于是之的时代已成历史,他的舞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新的“王利发”已经诞生。

E.本文叙写于是之,没有罗列其生平事迹,而是以演出话剧《茶馆》为线索,真实再现其作为话剧演员的成就。

14.文章写话剧《茶馆》中的人物“王掌柜”,对于表现于是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文章第一段说“过去的日子好像回来了”,有何含意?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下面文字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只填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根据中国环境监测网数据显示,②1月12日,北京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为786微克/立方米,③天津为500微克/立方米。④如此之高的监测数值,⑤不少网友惊呼“空气有毒”。 ⑥专家介绍,虽然仅凭某一项污染物浓度判断空气质量并不科学。⑦但是,如果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500微克/立方米以上,⑧空气质量肯定好不了。

2013-01-13 10:13:18 来源:人民日报

序号修改意见

17.根据下面的语境,补写出对话的内容。(2分)

观众:请问导演,在你拍过的影片中,你最不满意的是哪一部?

导演:

主持人: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

18.阅读下面的新闻报道,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近日,以“光盘”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引发关注,晒出自己吃得一干二净的盘子成为风尚。从发起人的几条微博开始,网友迅速响应,《人民日报》在腾讯微博也随之发起“光盘行动”,加上新华网、光明网等媒体的关注和转载,这一活动急速升温。

(1)请为上面的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2)近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其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其申请改名“陈光盘”,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5分)

六、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苏格拉底讲一讲集市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何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泉州市2013届高中毕业班质检语文试卷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

(一)1.(1)锲而不舍(2)朝不虑夕(3)心远地自偏(4)春光融融

(5)

    相关推荐

    2013年莆田市高三语文质检试卷及答案 2013年泉州市初中学业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2013年泉州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答案 泉州市2012年初三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泉州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 泉州市泉港区2012年初中毕业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3年福建省质检卷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高三语文质检试卷 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年福州市泉港区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泉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郑州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答案 郑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第一次质检试题及答案 2013年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兰州市2013中考语文试卷 泉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08年荆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福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湖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5年苏州市中考试卷(语文)及答案 2013年广州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 2008年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郑州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 2013年苏州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 2013年漳州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 2013年高三年级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龙岩市2012年中考语文质检试题及答案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郑州市2011年九年级语文第一次质检试题及答案 台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3年福州中考试卷答案解析 2013年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及含答案 2013年武汉市中考语文试及含答案 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9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徐州市2012年中考语文样卷及答案 2013年长沙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武汉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答案 郑州市2011年九年级语文第二次质检预测试题及答案 2013福州中考语文试卷 福建省泉州市2009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3上海市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答案 宜春市2011年初三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莆田市2012年初三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温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随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宁德市2011年初三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年南昌市初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答案 湖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锦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梅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常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08年鄂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08年苏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08年福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9年扬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温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08年扬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08年泰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6年广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泰安市高三语文质量检测部分试题及答案 2013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3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8年郴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08年常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08年徐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9年德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终质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福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考试样题及答案 2013年平凉市中考语文试卷 梅州市学艺中学2011年九年级语文第五次质检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台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word版) 2012年北京市通州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3年杭州中考语文试卷评析 2013年福州小升初语文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考试试卷及答案 遂宁市2013中考语文试卷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 泉州市2011年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3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高三语文1月份月考检测试卷及答案 福建省泉州市06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word版) 2009年贵州黔东南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厦门市2017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莆田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4年厦门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赣州市2012年中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