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案设计

小编: :admin

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的《阿Q正传》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感悟、分析阿Q等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性格;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

2、理解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点。

3、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体味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关于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说明:

1、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其三要素。在这篇课文中,“以阿Q的活动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较为明显的,不像鲁迅的另一篇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因而关于“情节”这一因素在本文教学中不确立为教学目的之一,更不确立为教学重点难点。

2、关于环境这一要素。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中,环境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分,社会环境高于、重于自然环境,因为它决定了情节的发展,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定向。《阿Q正传》这篇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并不明显,不像鲁迅的《祝福》中的环境描写那样富有特色,其中的社会环境则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交待得很清楚:辛亥革命前后的典型社会环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很自然地感悟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稍作点拨即可解决问题。所以“环境”这一要素在本文的教学中也不列为教学重点或难点。

3、小说的显著特征就是其形象性。《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小说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类别,虽然有多年在高考试卷中没有作为现代文阅读试题出现,但从阅读思维的特点来看,高考的命题将进一步突出文学作品的地位,考查形象思维的思想将进一步强化,所以教学《阿Q正传》一文,将分析阿Q等人物形象,体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鲁迅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列为教学目标,且确定为教学重点,如此操作无疑做的是基础积累工作,而且与高考接轨。

4、关于教学难点的说明。教学难点是“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阿Q精神的核心是其精神胜利法——就是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像中取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这种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向我们展示的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鲁迅的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的问题,他一直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在谈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时就说:旨在“画出这样沉默的魂灵来”,在鲁迅描绘的让人触目惊心的形形色色的国民劣根性之中: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滑、投机钻营、落井下石,缺乏团队意识、色情狂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证明了鲁迅的这些对国民精神的否定和批判的正确性,惟有阿Q精神之核心精神胜利法,有不少人认为“在当今现实社会中,竞争激烈,每天都有失败者、受伤者,人们还是需要一点的”,课本77页书后习题也设计了这一道题目供学生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答案是多向性的,但正因为答案是多向的,就无疑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批判错了吗?——所以将“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确立为教学难点。

根据以上所述对课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教学《阿Q正传》的具体操作,我们提出以下三种方案。

第 一 方 案

教学设想:一篇文学作品的鉴赏,一般从“文字、文学、文化”三“文”三个层次去进行。《阿Q正传》文字疏通不成问题,主要是文学、文化方面的赏析。小说情节脉络清晰,人物滑稽可笑,语言幽默风趣,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这篇文章还是很感兴趣的。针对这一点,在文学、文化层次的赏析上作挖掘,既同《考纲》接轨,又与学生的需求接轨。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方法:讲读法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整体感知课文

主要教学环节:

(1)导入课文。导入课文教学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学过的鲁迅的《孔乙己》、《滕野先生》、《灯下漫笔》、《药》、《祝福》等课文入手,可以从学过的上述课文中的人物导入,也可以从复习鲁迅有关的文学常识进入,可以温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名句开始。

(2)介绍有关背景知识

A.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庄“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册,阿Q的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B.介绍创作意图:

描绘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的民众的苦难,悲惨又愚昧的人生,希望能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可以说,《阿Q正传》是鲁迅为疗治病态的社会,疗治病态的人生发出的痛苦的呐喊。

C.介绍国民性问题。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汰”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奇形怪状。畸形的社会必然产生畸形国民。鲁迅敏锐的看到了中国的衰败,在于愚弱的国民。在日本,那个使鲁迅受到强烈刺激的日俄战争影片中被砍头者和看客,使他联想到所见的“愚弱的国民”,他首先指出国民劣根性以愚昧和精神麻木为特点。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正是他精神的创伤,正是他弃医从文的缘由。辛亥革命中,鲁迅满腔热忱地投入革命。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这场革命中扮演着小丑的角色。旧势力顽固、狡猾而凶残,革命党幼稚、脆弱而易变,老百姓则在“铁屋子里”酣睡;虽有一时的“梦游”,但最多像阿Q那样喊几声,抢点东西,做做权利、财产和女人的梦,并没有真正醒来,在辛亥革命这场戏剧演出中,鲁迅看到了几千年国民劣根性的总表演,鲁迅给我们展示了活生生的国民劣根性。

(3)复述课文,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阿Q的“四无”——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这一章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

全文仅仅围绕阿Q而传,以阿Q的行状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结构。前三章为情节的开端,中间三为情节的发展,七、八章为高潮,最后一章是结局。

(4)作业:初步感知阿Q这个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教学建议:复述课文,理清层次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的安排,目的是通过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值得注意的是:课文较长,如果不布置课前阅读,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不会理想。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分析人物形象

主要教学环节:

(1)根据阿Q的“事迹”,说一说阿Q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有怎样的性格?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有的学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

①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 ②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

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 ④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

⑤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 ⑥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⑦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 ⑧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⑨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 ⑩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阿Q是农村的雇农,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经济上一无所有,政治上深受压迫,思想上麻木不仁,特别是在失败、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不敢承认自己失败,而是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他是受剥削受压迫、愚昧落后民众的代表,他的“精神胜利法”是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的集大成。(学者林兴宅对阿Q性格的十个方面的概括可供参考)

如何看待阿Q的革命?——阿Q是个受压迫者,有革命的潜在的要求,表现在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时候,他比较快地振奋起来,高喊“造反了,造反了”。但是阿Q的革命脱离不了他的愚昧,他的革命纲领就是拿点东西,“我要什么就是什么”。还有,阿Q敌我不分,成功后,要杀赵太爷,但小D也要杀掉,这一切非常真实地表现了自发的农民斗争的某些特点。

如何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长期受封建阶级的剥削、压迫,被剥夺了人生正常权力的结果,也是封建统治阶级在外族侵略,特别是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产生的失败主义的思想影响的结果。他生活在被侮辱被损害的环境中,心犹未甘又无力反抗,只好以妥协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

阿Q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阿Q要求革命而不可得,革命后反而被枪毙,他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这个悲惨结局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然是一团漆黑;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人,依然是那样麻木。

(2)分析赵老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吴妈等人物形象。

A、赵老太爷: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顽固、守旧、凶狠、狡诈、投机、贪婪是其性格本质,是破坏和镇压革命的凶恶敌人。

B、假洋鬼子: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混血儿,他善于投机钻营,伪装自吹,与钱秀才互相勾结,投机革命,不准阿Q革命,是钻到革命内部的蛀虫,是杀害阿Q反映的元凶,从他身上集中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C、王原、小D、吴妈等:应该说他们和阿Q一样,同处于社会的最下层,同是奴才,被剥削者,但是他们奴才的命运似乎非常满意。不仅不同情自己的同类,相反还自觉的充当赵太爷的帮闲。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出由于长期身受封建专制的奴役而成的那种愚昧麻木逆来顺受、而缺乏同情心的典型性格。这也就是鲁迅经过长期研究所得出的国民的劣根性所在。

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说明:

①问题的答案应来自于学生。宜采用研讨法进行教学,多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甚至展开辩论,教师尽量只做参与者,不只做“布道者”。学生悟出的一点比教师硬灌下去,三点的效果要好。

②不能苛求学生得出有些学者研究多年得出的结论。

③以分析阿Q形象为主;对其它人物形象的分析可留作课后作业。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标: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主要教学环节:

(1)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

①言行神态心理的描写。文中多为白描手法,用最经济、最简略的笔墨,写出事物人物的特征,将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②对比手法,如对阿Q称呼的改变;

③讽刺手法,如赵太爷对举人箱子的处理:怯怯地叫“老Q”。赵秀才到静修庵“革命”顺手牵羊拿走了宣德炉;盘辫子的描写;买“柿油党的顶子”等。

(2)理解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色。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即用一个喜剧的外套,包装一个悲剧的故事,是含笑的悲叹。“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小说将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作品中运用了辛辣的讽刺手法,但对不同的对象,作者的态度不同。对阿Q,鲁迅先生是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希望改造他的愚昧。而对赵太爷之流,则是要揭露他们反革命的本质,因而进行无情的鞭挞。

(3)讨论“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这一问题。

教学建议:(1)本节课着重讨论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依然力求答案从学生中来、答案从书本上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宜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2)第三个问题答案是开放性的,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只要言之有据,且能自圆其说便可。

第 四 教 时

教学目标:品味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要教学环节:

(1)体味小说独特语言风格

词语的准确性。

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后文打下了伏笔。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词语的形象性;

语言的幽默、诙谐、讽刺的特点

心理描写。

《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2)学生质疑;

总结全文。

在语言上,《阿Q正传》显示出鲁迅独特的格调。所谓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修辞手段和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从语法角度看,鲁迅常常喜欢采用“庄”词谐用、大词小用、戏弄性地创造新词等方法。例如,在《序》中说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感到“万分的困难”,因为“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具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连阿Q姓赵也不配,还够得上正名吗?从修辞手法看,鲁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例如,阿Q向吴妈的求爱,与小D相互抓辫子,反动派围捕阿Q等处的描写语言,都宛若一幅幅漫画,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具有深刻的滑稽讽刺的力量。所谓议论性语言的穿插,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序》中关于阿Q姓氏、籍贯的议论,第四章开始作者在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议论,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作者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辅助材料:

1、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2、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3、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4、如何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实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本文所反映的时代较为遥远,表现的主题也已成为过去的话题,所以阅读课文时要注意把握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课文的背景设置在未庄,未庄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文章深刻描写了辛亥革命风暴在城里兴起时对未庄带来的种种震动,大量的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没有打破未庄的闭塞和落后,一般民众对革命一无所知,非常愚昧,而阿Q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并处处表现出其落后和不觉悟。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未庄的周边社会环境并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只不过改变了名称,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辛亥革命根本没有动摇旧政权,政府机关原封不动,仅仅是换汤不换药。要说有所不同,那就是革命党向封建势力妥协,本来应是革命对象的“秀才”“假洋鬼子”们却钻进革命队伍,成为革命的新贵,他们不但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因此“骤然大阔”,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权,这些都有力地暴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这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阿q正传》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查阅。

    相关推荐

    阿Q正传 阿Q正传 阿Q正传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设计 《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阿Q正传导学案 阿Q正传教案总结归纳 阿Q正传新教材教案 赏析《阿Q正传》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教学教案 阿Q正传教学设计 回味《阿Q正传》 阿Q正传说课稿 阿Q正传简介 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教学反思 探讨《阿Q正传》教学 《阿q正传》说课稿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主要内容 《阿q正传》教学反思 《阿Q正传》导入教学 阿Q正传人物形象 《阿Q正传》备课笔记 阿Q正传课堂实录 《阿Q正传》备课资料 阿Q正传艺术特色 《阿Q正传》研究性学习方案 《阿Q正传》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 《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用问题教学法探读《阿Q正传》 《阿Q正传》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阿Q正传 阿Q正传教学教案 对于《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的疑问 《阿Q正传》第五课时实录(本站论坛稿)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阿Q正传|鲁迅|祝福 2017高考语文复习及必背知识点:阿Q正传 北京高中语文课本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 阿Q精神 阿Q与教改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阿Q正传同步练习(带答案) 《阿Q正传》及鲁迅的创作艺术 阿Q精神的具体内容 阿Q:一个精神典型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阿Q也是封建意识的“卫护者” j q x 教案教学设计 j q x教学设计教案 j q x教案设计三 j q x教案设计一 j q x教案设计二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 《j q x》教学设计 《 j q x 》教学设计 j q x 教案教学设计 《j q x》教学设计 《J q x》教学设计 《j q x》教学设计 《j q x 》教学设计一 《 j q x 》教学设计一 《j q x》的教学设计 j、q、x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阿长与》教案设计 j q x教案 《J q x》教学设计 《j q x》教学设计 《j q x》教学设计 j、q、x 教学设计 j q x 教学设计 畸形的社会病态的灵魂——阿Q形象分析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j q x》教学设计 《j q x 》教学设计四 《j q x 》教学设计二 j、q、x可好教案教学设计 《j q x》教学设计之一 《j q x》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教案《j q x》教学设计之六 《j q x》教学设计之一 《j q x》教学设计之二 《苏武传》教案设计 《阿房宫赋》教案设计 阿德的梦教案设计 阿德的梦教案设计 《j q x 》教学设计五 《j q x 》教学设计三 阿德的梦教案设计 苏武传教案设计 张衡传教案设计 汉语拼音j、q、x 教案教学设计 汉语拼音j q x 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教案:《j q x》教学设计之一 张衡传教案设计 张衡传教案两课时 《真正的英雄》教案设计 《张衡传》教案设计 阿萨萨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