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导学案

小编: :admin

以下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石钟山记》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同学们。

教学目的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将本文当作游记来讲是讲不好的,将苏轼此举上升到“实践精神”,也显得不甚恰当。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这一部分。突出这个重点,可以带动文章的全局。

对“预习提示”中“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一句要作点解释——苏轼是在六月江水上涨之时去的。不可能看出山形。要防止学生因此引起思想混乱。

本课拟用三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完成练习第一题,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段,完成练习第二题。

第3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课。向课外延伸:学生自读俞樾文章(《春在堂随笔》第七卷第17条)。

[说明]练习第三、五两题已在总结课上处理,第四题删去,有关翻译的练习拟放在高中二年级进行。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

2.比较下列各组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然后朗读全文,要读出语气。

3.划分本文结构。准备口答练习第一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课文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不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内容见“教学设想”)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 枹(fú) 铿(kēng)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hóng) 罅(xià) 窾坎(kuǎnkǎn)

莫(mù) 镗鞳(tāngtà) 识(zhì) 无射(wúyì)

指出哪些是通假异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和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议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一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1.主旨的分析。

提问:先将最后一段读一遍,从中找出两句话来说明作者的意图(“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①文章开头提的正是这两个人关于石钟山山名来由的说法,前后对照,可见作者用心;②这两句被置于文末,正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提问:作者这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义?(郦元是经过实地考察的,然而“言之不详”,所以使人有“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之疑,这是可叹的;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这种做法本身就很可笑,是自欺欺人之谈。)

提问:作者依据这两件事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反对臆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提倡实地考察——“以小舟夜泊壁之下”。)

至此,教师应提示学生对“预习提示”的末句作相应的修改。

2.结构的分析。

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依据这个主旨给全文作出恰当的布局的。

学生概括第1段大意。(“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问:这是作者的议论,它跟下文叙事有什么关系?(疑而后察。)作者对郦说用“人常疑之”,对李说则用“余尤疑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人常疑之”,我未必疑,或疑信参半,不是完全否定,但仅据文字表面意思,又难以肯定;“余尤疑之”,疑的程度胜过他人,有否定之意,而又拿不出证据——可见对郦、李二说的态度是不相同的。)指出:这是为下文写“察”作铺垫的。

学生概括第2段大意。(通过实地考察证明李说纯系臆测,而郦说是正确的。)

问:这段话中哪些语句是对上述二说的表态?(对李说——“笑而不信”;对郦说——“古之人不余欺也”。)为什么说郦元没有欺骗他?(作者发现声源有两处,一是山下石穴罅,一是中流之大石,都是因“水石相搏”而发声。)至此可以指出:全文的结论,即由这里所说的事实导出。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石钟山记》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

    相关推荐

    石钟山记 石 钟 山 记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 石钟山记教案一等奖 《石钟山记》赏析 《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教案设计 《石钟山记》说课稿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第二课时)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的异同 《石钟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石钟山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轼《石钟山记》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 高二语文暑假测试题及答案:《石钟山记》 《小石潭记》导学案12 小石潭记导学教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24 《小石潭记》导学案15 八年级语文《石钟山记》暑假练习题及答案 山中杂记导学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黄山奇石》名师导学案 《花钟》导学案 小石潭记精品导学案 《小石城山记》教学教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学法指导 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练习答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2)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6 《黄山奇石》教学札记 《花钟》名师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 《黄山奇石》教学札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辅导:小石城山记 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导读练习 《一分钟》导学案设计 《 搭石》导学案 《花钟》学法指导 《花钟》导学设计 《化石吟》 导学案 褒禅山(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活化石导学案 《化石吟》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指导 《花钟》教学札记 《花钟》教学札记 《石壕吏》导学案 活化石导学案 《化石吟》导学案 《化石吟》导学案 《化石吟》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学法指导 《小石潭记》学案 16.《化石吟》导学案 导学 导练 步步深入──《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黄山奇石》学案 《化石吟》导学案2 《化石吟》导学案3 《一分钟》教学札记 《山市》导学案 山市》导学案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导学案 举一反三,引导自学——《黄山奇石》 《小闹钟》教学札记 《山市》导学案 山雨导学案 《山市》导学案 《小石潭记》学案11 《游褒禅山记》课文导读 《游褒禅山记》课文导入 游褒禅山记预习指导 《黄山记》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3(教师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一等奖 《化石吟》导学案及答案 《小石潭记》导学案10(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核舟记》导学案 《观舞记》导学案 《七颗钻石》导学案3 《观舞记》导学案 《石头城》高效导学案 《囚绿记》导学案 《中国石拱桥》导学案 《西游记》导学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