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小编: :admin

下面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大家一起来欣赏下吧。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背景)

(投影显示或播放香港回归视频)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作家作品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新华社记者。

(三)整体感知

1、课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学生可在阅读后归纳各段大意。再以标题解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别了”的深层涵义。

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个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本文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2、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照新闻的结构可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来报道。

(学生据文回答时间、事件、意义)

第1层(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2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3层(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4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研讨问题:

1、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2、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3、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5、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6、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7、“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间为什么要具体到“零4天”?

(五)文章主旨: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练习: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答案:北大自主考试出新招)

附:

二、相关知识复习(新闻与通讯)

1、新闻体裁

A、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 ②、 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 what:何事

⑤、 why:何因 ⑥、how:何果

C、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 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特写的种类很多,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特写,其写作形式或结构与消息报道不一样。它们一般没有特定的规律或格式可循。有的略提一下整个会议程序和会场情景,专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提案的提出,一次独特的会面等等。还有的抓住时间过程中的某一个富有情趣或人情味浓厚的细节层层开掘,溯前追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

特写的结构虽无定格,但是英文报刊上众多的特写文章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或引言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或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和引语入笔,但不透露大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此乃一宕一跌,首尾呼应,文义完美,使人读完终篇后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兴趣愈浓,印象愈深。

③、社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它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中地体现某种立场、观点,常常及时地评述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以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透辟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起到感染读者的号召性作用。

6、什么是通讯?

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7、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以上即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查字典语文网。

    相关推荐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7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6 《别了,“不列颠尼亚”》鉴赏 《别了,不列颠尼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初二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练习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五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之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教学教案 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公开课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上册《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平中见奇的佳篇──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语文版《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见证历史,演绎尊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初二语文同步练习: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一语文上册《别了 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范文 让史册永记回归的时刻──评析《别了,“不列颠尼亚” 》 精确·凝练·鲜明·庄重──《别了,“不列颠尼亚”》语言美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及练习 2016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点辅导练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2017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重点辅导练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案例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训练 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文练习(2) 别饿坏了那匹马导学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名师导学案 《燕子专列》导学案 《别挤了》教案 《威尼斯小艇》导学案 《安娜·卡列尼娜》赏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练习指导 《再别康桥》导学案 汤姆索亚历险记导学案 汤姆·索亚历险记导学案 莎士比亚与威尼斯商人 《蓝蓝的威尼斯》导学案 冬不拉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3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26.威尼斯的小艇》导学案 《蓝蓝的威尼斯》导学案6 《科利亚的木匣》名师导学案 《蓝蓝的威尼斯》导学案4 冬不拉导学教案 《威尼斯商人》导学案设计 游园不值导学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复习要点指导 廉颇蔺相如列传 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再别康桥》高效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案 《别挤了》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安娜·卡列尼娜》的人物形象 别了白手帕 《长亭送别》导学案8(含答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教案 《词别是一家》导学案(含答案)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3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导学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本(全文) 《蓝蓝的威尼斯》导学案5(含答案)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形象透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了,我爱的中国 教案》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案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 《青山不老》名师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