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

小编: :admin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是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

教材解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对李大钊被铺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怀念。

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难点是理解本课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理念

本文是一篇回忆录。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因此,本课的教学我首先从整体着眼,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发表自己的见解,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那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了解文中对比描写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能够使学生对事物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加深刻。教学中,我还通过强化朗读训练,在朗读中再现李大钊的光辉形象,在朗读中感悟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教学流程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开国大典的图或视频。)

师: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课件展示:一组英雄的照片。)

师:看了这样一组照片,你们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生1: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烈火烧身的邱少云。

生2: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

生3:狼牙山上的五壮士......

师:大家说的真好,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但是,还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同样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其中的一位。

(课件展示:李大钊的肖像画。)

师:今天,我们就和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一起去回忆革命先驱李大钊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用英雄人物的故事,加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以“情”这条线抓住了学生的情感。】

二、精读细品,领悟情感

1、学生自由读文

师: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几方面的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

生:课文的回忆部分写了捕前、被捕、被审。

师板书: 捕前

被捕

被审

【评析:本课篇幅较长,学生通过自由读,采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抓住了文章的主线。】

2、学习第一部分(捕前)

学生读2-7自然段,

师:父亲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局势的严重表现在那几件事上?

生1: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生2:张作霖要派人检查,

生3:工友阎振三的失踪。

师: 这些事进一步说明了局势的严重。

师: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下,母亲和一些朋友常常劝父亲离开北京,父亲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父亲坚决地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生:读父亲说的话

师:把“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划线,思考:这是什么句子?

生:反问句。

师: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

生:经常对你说。我不能离开。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父亲坚决地说:“经常对你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不能离开。”)

师:这句话说明了父亲的态度很坚决。父亲把革命工作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他完全明白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是,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句子中还两次使用了反问句,强掉了父亲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局势多么严重,他都要坚守工作岗位。表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板书:局势严重 坚守工作

生:读这句话。

【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表现了人物的品质,句式的转换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表现了人物的品质。双管齐下,赞扬了父亲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3、学习第二部分(被捕)

学生齐读8-18自然段

师:“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

生:4月6日。

师:果然怎么解释?

生:在意料之中。

生:本文指父亲想到了事情的结果。

师:划出描写敌人语言的词句。

生1:不要放走一个!

生2:你认识他吗?

生3: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师: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什么?

生: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凶残。

师:找出描写敌人动作的词句。

生: 一拥而入,

生:挤满了这间小屋,

生:拿着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指着,

生:夺下父亲的枪。

师:课文就是通过这些语言、动作来表现敌人的凶残。

师:面对敌人的凶残,“我”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生:惊恐、害怕、瞪、剧烈的跳动

师:面对惊恐害怕的“我”,父亲说了什么?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学生读句子:语气要平稳,从这句话中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

师:文中的哪个词还能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

生:不慌不忙。

板书:不慌不忙

师:“我”的惊恐害怕,与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正面描写了父亲的沉着冷静、不慌不忙。作者在这里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敌人的凶残,“我”的恐惧,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从反面和侧面衬托父亲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高大形象。

板书:临危不惧

【评析:对比描写的手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这一环节的设计,把“我”的惊恐,父亲的不慌不忙、沉着冷静,敌人的凶残,父亲的平和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师:这时的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父亲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这样,残暴的匪徒把父亲和我都带走了。

4、学习第三部分(被审)

师: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和父亲又见面了,那是在什么地方?

学生读19-28自然段。

生:在法庭上。

师:这时“我”看到的父亲是什么样的?划出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从父亲的外貌可以看到父亲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板书:平静慈祥

师:显然,父亲受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看到这些我们的感受如何?

生: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生:母亲哭了,妹妹也哭了。

师:面对我们的哭喊声,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生:读句子。

师: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父亲的表情是安定沉着的。

板书:安定沉着

师:伟大的力量指什么?在原句上划出。

生: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正是因为父亲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因亲人的哭喊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坚定、沉着影响亲人,是亲人化悲痛为力量。

学生再读,感受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评析: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这一环节中,把重点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通过学生反复朗读,引导他们深入交流,来理解句子的含义,表现人物的精神,更好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5、学习最后一部分

师:从那一别,我们再也没见过父亲,更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诀别。

学生读,四位学生分别读最后四段。

师:父亲的被害,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报纸上看到父亲的被害。

师:听到父亲被害的消息,全家人的心情如何?

生1:舅老爷哭着回来,

生2:“我”昏倒在床上,

生3: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醒来又昏过去。

师:父亲的被害,使全家人无比悲痛,但是,他们并没有在悲痛中倒下,而是带着对亲人的怀念,和对敌人的仇恨,牢牢地记住了父亲被害的日子。

学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父亲被害的日子是哪一天?

生:4月28日。

师:课文中两次出现了4月28日,那一次出现在课文的什么地方?

生: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1927年4月28日

师: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开头?

生:倒叙回忆的手法。

师: 这篇课文写于1943年,

板书:1943年

师:那正是父亲遇难十六周年,那么,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形成了什么关系?

生:首尾照应。

师:这种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重点训练项目,它能使文章更加紧凑,更有感染力。在本课中,突出了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板书:忘不了

【评析:把写作融入到阅读之中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三、总结升华,传统教育

师:这篇课文描写了李大钊被捕前后的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掌握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同时也使我们受到了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育学生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板书设计

1943 捕前 局势严重 坚守工作

忘不了 被捕 不慌不忙 临危不惧 4月28 日

1927 被审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评析:本课的板书设计,既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表现了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体现了文章的重难点,“忘不了”又对学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

以上内容来自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及评析。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相关推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及评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 小学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实例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实例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实录之二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结构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老师语录 2《十六年前的回忆》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 2、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2 2、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结构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词义辨析 2《十六年前的回忆》 2十六年前的回忆 2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9 13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 重难点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内容 《十六年前的回忆》话剧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题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提示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一练 《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外拓展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提示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题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诊断 《十六年前的回忆》(A、B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简案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记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感 《十六年前的回忆》简案2 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学案 六年级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题之我见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谈 十六年前的回忆练习题 《十六年前的回忆》随堂练习 基础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随堂练习 提高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等奖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后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词语解释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案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六年级教案:2、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杂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随笔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心思想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