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分析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小编: :admin

古人喜欢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这么一篇描写清新自然的意境的佳作。今天,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一起来看看吧!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不知道大家昨晚预习了没有?

生(多数):预习了。

师:昨晚老师让我们的科代表布置了作业,要大家在网上或运用其它途径查找关于作者吴均生平及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不知道大家找到了没有?

(生有的摇头,有的拿出复印资料以示查到。)

师:许建标,你来介绍作者吴均。

生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查的资料很短。

师:没关系,介绍清楚就可以。

生介绍作者:吴均,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人。其文工于写景,

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有古气,亦能诗,原有集,已失。

师:很好,请坐下,介绍文字虽短,却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态度认真。

师再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罗彬(许建标的同桌),你听清楚了许建标从哪个方面介

绍了吴均?

生:主要从文学上的贡献介绍吴均。

师:很好,罗彬同学不但认真听,而且概括的能力也比以前提高了许多。还有没有同学一点都不了解作者的。

生(3人):有。

师:是刚才没听清楚。

生一人笑答:也没听清楚,自己也没查。

师:很坦白,下次应认真对待作业。

(师出示幻灯片,并由此生读幻灯片上的文字。)

生读: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生把“庠”念yáng,“鄣”念zhàng)

师(在黑板上写下“庠、鄣”二字):刚才林文峰同学把这两个字读准了没有?

部分生说:没有,他把“鄣”成故障的“障”读。(多数生不懂读)

师:那谁能上黑板把这两个字的注音注上。

(有部分学生读出字音,有一生忙着查字典。)

师:好,林丽红,你上台来注上音。

(生走上台注上“庠xiáng”“鄣zhàng”。)

师:正确,我们要向我们的科代表学习,勤查字典,做到字字落实。

(生投去羡慕的眼光,有的在笑。)

师:我们先看文章题目“与未元思书”作何解释?

生齐说:写给朱元思的信。

师:文题那个字解释成“写”?

生沉默,一生说:是“给朱元思的书信”吧。

师:对了“与”解释为“给”,“书”解释为“书信”,“朱元思”为人名。那从题目看文章应是一封信了,那信的内容是写什么?

生:写景。

师:具体是写哪里的景?

有生答: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的景。

又有生答:杭州富春江的景。

师:很好,看来昨晚预习文章预习得还蛮深透的。文章就是写富春江一带的景,富春江

素有小三峡之称,接下来,我们就要随作者一游小三峡了,我们再把课文熟悉一

下,先把你不懂解释的字句划出,老师给3分钟大家看全文的注解。

(生很认真地阅读全文注解,并划出难懂字句,师巡堂。)

师:好,老师刚才发现全班只有3位同学没有在书上划出不懂理解的字词句,不知道这

3位同学是否都读懂了?(其中有1位没划的同学不好意思,开始划字词句)这样

吧,大家把自己不懂的提出来,让别的同学帮助你解答。

(数生举手)

师:邓迪,你哪句不懂。

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谁来帮邓迪解疑?

一生:任凭水流向东向西。

师:是船任凭水流向东向西,还是指水任意流向东流向西?

生更正:应是船任凭水流向东向西行。

师:对了,悟性高,以后组织语言时应注意用语严谨,以免产生悟会,请坐下,还有没

有同学有疑难?

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和“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我不懂。

师:有谁可以解释这两句话?

(一生举手)

师:孙普绿,你来。

生:前句解释为“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后一句解释为:“在枝

条稀疏处有的地方还能看见阳光。”

师:孙普绿同学的解释完全准确了没有?

(生沉默,无人有异议。)

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最后一句,“有时见日”的“有时”是解释成“有的地方”吗?

“哦,应解释为有时候”。(一生恍然大悟)

师:对了,所以这些小处也考人,还有没有别的地方难以理解的?

生:“奇”“异”作何解?

一生答:奇特、怪异。

师:“奇”可解释为“奇特”我们往往可对某些字词直接组词就可得出字词的意思。“异”

能否作“怪异”讲?能不能换个更恰当的词,也可用“异”组词试试看。

生:“灵异”。

生:“奇异”。

师:很好,都有开动脑筋,这两个词都可解释“水”异的特点。还有没有不懂理解的

字词?(生摇头示意没有)那好,我们先把课文读一次。

生:大声齐读。

(生读完)师:我再请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谁愿意起来读?

(王燕跃跃欲试。)

师:王燕,你来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听,然后与王燕比较一下,我们刚才读得怎么样?

(王燕开始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完后。)

师:刚才王燕同学读的与我们自己读的有何不同?

生齐说:王燕的有感情,我们的没感情。

师:能否具体点分析。

一生举手:我们读的语调平淡,王燕读的语调有高低起伏。

师:评点的到位了一点,还有谁再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又一生举手:老师,我们刚才读得很响亮,齐读好像没错字,我觉得很好,王燕读得

有感情,但声音不够大,且读错了一字,把“湍”读成“duān”。

(生向王燕望一眼,生怕王燕不高兴。)

师:黄健城同学听得很认真,提的意见很中肯,自我肯定中体现出自信。

生在台下小声地议论:“就是嘛,我们也读得不错。”

师:刚才大家确如黄健城同学所说的都很投入地大声读,吐字清晰,王燕同学在朗读

感情上把握得较好,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在朗读中了解富春江山水的特点和

体会作者寄托山水的感情。从全文看,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

为什么?

生齐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为什么这句话能统领了全文写出山水的奇异?

一生举手回答:因为第2、3两段分别写水的异和山的奇

师:对了,正如郭振义所说的下文就是抓住“奇、异”二字做文章,我们先把第1段读一

次,看文章第一段前四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朗读,并体会。)

师:好,刚才很多同学都很投入地读,有些同学甚至脸部表情都出来了。

(生哈哈大笑,望向邓世法。)

师:施棣欣,你看第一段前四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生:晴朗,明净的画面。

另一生:视野辽阔。

师:把握得都很好,我们揣摸一下,作者在这里行船纵目,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一女生答:清爽的感觉。

另一女生答:心旷神怡。

一男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自在的感受。

师:很好,这三位同学都从读中体会到了此处山水风景的妙处,特别是这位男同学还把

诗句引用上了,把难于言传的特殊感受用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感受可谓深刻,接

下来我们有感情朗读第一段,应注意“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应读出作者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的心情。“奇”,“异”重读,“天下独绝”应有感叹之情。(朗诵后抽查个别

学生背诵)

师:老师刚才仔细听了你们的朗读和孙谱绿同学的背诵,老师觉得大家悟性很高,

基本上把握作者第一段表达的情感,接下来我们看第二段,第二段是写---

生:写异水。

师:对,写异水,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的过程中看哪些字句应注意轻重缓急?

谁愿意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沉默片刻,杨飞飞、黄继湖举手。)

师:难得,平时男同学很少举手朗读,今天黄继湖同学倒开了我们班男生的先河,好,有勇气,你来试试。

(生黄继湖大声而有感情地朗读了一次)

师:很好,感情很投入,黄继湖哪句读得最好?

一生:“急端甚箭,猛浪若奔”。

师:陈海,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读得最好?可否具体分析一下?

生:因为黄继湖读出了水的急和气势磅礴,从重读“甚箭,若奔”两句可看出。

师:陈海分析得很准确,那你能为大家再示范一下吗?

(生陈海范读此句)

师:很好,请坐下,刚才我们分析了这段最后两句的朗读,重音应落在哪里,那前面的四句应如何读?

(一生举手.)

师:邓世法,你来。

生:不像后面两句那么急,应平淡点。

师(疑问):不那么急?读平淡?邓世法应该理解了怎么读,但用词不是很恰当。谁来

改一改?

(一女生举手)

师:胡慧珊,你来改改。

生:我觉得语气应比较平缓,平淡是没感情,“平缓”是语调放轻放慢。

师:很好。还有没有别的同学有别的看法?

(饶灵芳举手示意有不同解释。师示意她回答。)

生:我觉得不但语调放轻放慢,还要读出水的特点,体现水清这一程度的词有“皆”“千丈”,所以这两个词应在清缓的读中体现水的少见,难得的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应读出作者细细欣赏的游览过程。

师:饶灵芳同学分析得很到位,你能否为大家朗读一下。

生:老师,我读的不好,叫别人试吧。

师:没关系,试试看,如果不行,老师再请别的同学示范。

(饶灵芳犹豫了一会,开始读。)

(读完后)师:不错嘛,起码比第一次朗读全文时有进步。好,大家齐读一次,应注

意前后水的变化,轻重缓急要有所体现,应读出水清水绿水急的特点。

(师打出幻灯片2:异水:1、明净2、湍急)(生齐读第二段)大家读得

很好比第一次大有进步。

师:可否有感情的齐背一次?

生:可以。

师:那好,“水皆漂碧—”背。

(生齐背第二段,声音转为洪亮且熟练。)

师:很好,老师发现至少有40多个同学会背下来,剩下10多个同学虽背得不是很熟,但刚才还是较认真地坚持背完,老师希望你们回家去再好好背一背。接下来,我们就随作者一游“奇山”吧。

师:你们先自由朗读,在读中体会山的特色。

(生轻声自由朗读,师巡查。)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同桌两人在互相斟酌如何读,这种学习方法很好,大家可以借鉴一

下。此段写山的句子有哪些?

生齐答:“夹岸高山”一直到“千百成峰”。

师:这里的山奇在哪呢?

一生:奇在高。

另一生:奇在山势“直”。

又一生:奇在山多。

师:都有道理,山如果仅仅“高、直、多”能否说就“奇特”了?

(生有的摇摇头,多数沉默。)

师: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在写山时作者用了多个动词,分别是哪些?那些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生齐答动词有“负、竞、轩邈、争、指”)

又有一生答:这些动词很生动,用了拟人手法把山写活了。

师:对了,就是这些动词把山的态势写了出来,使山充满灵气和活力,那我们朗读时应读出这种味道来。我们再往下看,“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这是写山的什么?

生:写山的响声。

师:对了,从听觉写山中的响声,那这些声音对于作者来说好不好听?

生:好听。

师:那能否把“响声”这个词改一改?

一生:改成“乐曲”吧。

师:很好,体现山中声音动听的句子有哪些?

一生答:“泠泠作响”、“嘤嘤成韵“。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生邓世法举手)

生:试一下,大家别笑。

(生很投入地有感情朗读,读完后全班同学鼓掌,发自内心。)

师(惊讶、赞叹):难得,难得!邓世法同学进步很大,令老师和同学难以想象,希望你以后多发言,像今天这样。(邓世法在台下说:我还以为有同学会举手,谁知道只有我一个人举手,老师就把肥猪肉分给我。)(生哈哈大笑)看来邓世法还蛮有幽默细胞。老师请一位同学来点评一下邓世法刚才朗读的那部分。

(生王燕举手)

师:好,王燕,由你来点评。

生:“泠泠作响”“嘤嘤成韵”读得较缓,作者似在倾听,“千转、百叫”应扬起重读,他做到了。

师:很好,请你为大家再范读一次。

(生范读一次)

师:王燕同学也把握得很好,大家有感情齐读一次吧。(师生共同有感情朗读)。

争高竞上

读完后,师打出幻灯片3,奇山 万籁和谐

师:作从山势和山中的乐曲体会到山的奇趣,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师:这句话作者要阐明什么观点或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四人一小组讨论,等会推荐出见解独到的同学回答。

(生讨论3分钟左右,师巡视。)

师:好,你们有自己的看法了没有?

一生举手:表达作者归隐从林之心。

师:好,有见地。请坐下。蔡晓玩你来。

生:我认为:看到此情此景,作者从中受到启示,劝告我们不要太执着功名利禄,要知

道“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远离官场。

师:很好,想不出女孩也有男孩及时行乐的洒脱,其他组有没有其他想法?

一生举手。

师:好,蔡翔鸿你来谈谈。

一生:老师,我的见解与蔡晓玩有相同之处。但我不认为作者要远离官场,我认为作者

既要功名利禄,也要及时行乐。

(多数同学点头赞成)

师:男同学果然看问题比较独到,既要功名利禄,也要享受生活。不错,我们可以从“望

峰息心”可看出作者是一时陶醉,如不“望峰”还会重返官场;同时作者也从“窥

谷忘反”体会到虽身在低层,低层也有让人留连忘返之处,我们可忙里偷欢,享受

人生,这或许就是作者想告诉朱元思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吧,同时也希望朱元思能放

下手中繁琐的公务,暂时到山林游一游,放松心境。最后,我们再一齐把最后一段

有感情地读一次。

(师生有感情地齐读,下课铃响)

师:今天我们的课上到这里,老师要布置一道作业。大家都曾出外旅游,去过不少名山

大川,老师要你们写篇游记,要求写出景物特点,并附上照片,做到图文并茂,下课。

以上内容来自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相关推荐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八下21课《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一) 与朱元思书教学实录(二)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评课《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点评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6 与朱元思书8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21《与朱元思书》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4 与朱元思书课后反思 21《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3 与朱元思书10 与朱元思书反思 与朱元思书1 与朱元思书2 与朱元思书7 与朱元思书11 《与朱元思书》评课稿 与朱元思书5 与朱元思书9 《与朱元思书》课文品析 《与朱元思书》课文评点 《与朱元思书》课文赏析 《与朱元思书》解词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课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课文解读 与朱元思书说课设计 《与朱元思书》第二课时 《与朱元思书》赏析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浅析《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题解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预习 《与朱元思书》的美 《与朱元思书》赏析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译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与朱元思书》知识点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21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练习题 《与朱元思书》中心思想 读吴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通假字 《与朱元思书》课文背景知识 《与朱元思书》课文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