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扩展

《隆中对》字词基础知识积累

小编: :qy

《隆中对》字词基础知识积累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乐yuè毅 徐庶shù 诣yì 因屏bǐng人

猖蹶jué 沔miǎn 吴会kuài 殆dài

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谓为信然 谓:说。

(2)将军宜枉驾顾之 顾:拜访。

(3)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拜访。

(4)度德量力 度:估计。

(5)君谓计将安出 出:产生。

(6)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持、控制。

(7)将军既帝室之胄 胄:后代。

(8)将军岂有意乎? 岂:是否。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 解释为伸张

(2)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解释为表示时间的界限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2)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人莫之许也。

当时的人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人马,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和他争胜。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老百姓谁敢不备酒备饭来迎接将军呢?

    相关推荐

    《范进中举》基础知识积累 《智取生辰纲》基础知识积累 《隆中对》基础训练 对联基础知识摭谈 《奇妙的克隆》基础知识题 知识积累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基础字词 (苏教版)高一上学期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汉字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易错字词 四年级语文家庭作业: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语法基础知识——词的分类 《隆中对》文言知识梳理 演讲基础知识 八年级语文《台阶》:《台阶》字词句基础知识 《中国石拱桥》基础知识题 《答谢中书书》基础知识题 《春》基础知识训练 《说“屏”》基础知识题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 《答谢中书书》基础知识题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记忆 《信客》基础知识题 《观潮》基础知识题 《山中访友》基础知识训练 《出师表》知识积累 《背影》基础知识题 《三峡》基础知识题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知识要点及字词基础知识检测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赤壁赋通假字 看云识天气基础知识 九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之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山市》基础知识训练 《散步》基础知识训练 《安塞腰鼓》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赤壁赋一词多义 中考常用文言文知识点积累:常用实词 《童趣》基础知识训练 《桥之美》基础知识题 《诗四首》基础知识题 2016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赤壁赋词类活用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关联词 《核舟记》基础知识题 小升初语文基础积累与运用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汉字篇 语法基础知识——复句 河大版七年级上册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试题与答案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题练习 2011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常见错别字 《隆中对》通假字 2016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练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化石吟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赤壁赋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文学常识 关于中考语文必备复习知识(基础知识点)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孔子语录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拼音字母 《苏州园林》基础知识题 《桃花源记》基础知识题 201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短文两篇》基础知识题 《化石吟》基础知识训练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一览 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归纳 《诗两首》基础知识训练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专项字音训练 《看云识天气》基础知识训练 《变色龙》基础字词掌握 《隆中对》词类活用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技巧(2017)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讲解(一) 2010年中考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古诗词默写 2016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模拟题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讲解(三) 中考语文复习基础知识讲解(四)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女娲造人 《陈涉世家》字词句积累 一年级语文字词积累 《短文两篇》基础知识训练 《我的信念》基础知识训练 《羚羊木雕》基础知识训练 《女娲造人》基础知识训练 语文毕业基础知识试题 初二基础知识训练题(2)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探微 12.济南的冬天基础知识 《人琴俱亡》基础知识学案 《女娲造人》基础知识训练 《孔乙已》基础字词掌握 《谈生命》基础字词梳理 《人生寓言》基础知识训练 《生物入侵者》基础知识题 《故都的秋》基础知识检测 初二基础知识训练题(3) 《生命 生命》基础知识训练 《寓言四则》基础知识训练 《故宫博物院》基础知识题 《小石潭记》基础知识学案 初二基础知识训练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