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树》教案

小编: :WY王

这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除了重点谈菩提树、圣诞树、棕榈之外,还谈到桑、松等。在作者看来,这些树,或者与一种信仰有关,或者代表了一种精神。譬如,菩提树与佛教有关,象征着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与基督教有关,担负着一种救赎主题;棕榈与回教有关,体现了倔强、忍耐的品格;桑虽然无关信仰,但显示了可贵的朴实与清严;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原文共四节,这里选了其中的三节。

“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起头这句简洁的陈述直截了当地将菩提树的姿势呈现了出来──“谦逊”“生长在都市的盲点”,这句话仿佛探照灯一样,其光线所及,后面的几段描述都在它的辐射之下。这一节的第二至六段,从不同侧面刻画了菩提树的树身、叶廓乃至表皮,有的着眼于细节(第五段),有的偏重于整体(第三段),有的是二者兼顾(第二、六段)。在这一节末段的后半部分,“这桑科乔木缓缓飘落下无数艳丽的花朵,继续灌溉着大地,一面柔和地覆盖在一个青年的双肩上……”点明了菩提树与佛教的关联,深化了前面所有描述的内涵。

第二节,作为过渡,第一段承接第一节关于菩提树的描述,以议论的方式进一步指明了菩提树的象征意义:“菩提树高雅的气质,的确隐喻着觉者的一生,在充满煎熬的人生苦难中省思乃至透彻后的大觉悟,这正是人类自我提升的一个漫长路途……”接下来,从第二至九段,通过“相对的,最能代表西方宗教态度的是三角锥体的圣诞树”一句,转入了对圣诞树的谈论。作者先从圣诞树代表的宗教态度谈起,然后谈到了耶稣的“下凡”;在快镜头回放了这一逐渐“下凡”的历程(第三至六段)后,作者指出“圣诞树在世界各处惊人地繁殖着”,以至于成为“唯一不可能绝种的植物”(第七段)。这里隐含着作者的忧思,这种忧思随后就变得强烈了──“使得大家已没有余地去考虑它们在我们文化土壤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第八段),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自己的思绪推进一步,深入到对于“现代商业和化工技术”的反省(第九段)。

第二节的第十段,由“棕榈是另一个典型”这句,转向了关于棕榈的谈论。其后的六个段落(第十至十五段)述及了“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的棕榈,指出它“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其间的回民吻合”,甚至“紧裹蓑衣的树干也与阿拉伯民族布罩之内那瘦削的面颊互相呼应”。棕榈的确显示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树种的性格:顽强、坚韧。这样,第二节其实谈了两种树:前半部分谈圣诞树,后半部分谈棕榈;二者形成了一种对比,作者的态度也有极大不同(这一点详见“问题探究”的分析)。

在第三节开头,作者仍然用了一段文字再次谈到棕榈──“矮小茂密,一头乱发”,像一个补充。随后就转入了对桑的谈论(第二至四段),所用的过渡语是“然而”,作者的情绪溢于言表:“最怀念的是后院的桑”。作者谈论的重心是:“桑是凡品,然而一举枝、一抽芽皆有中国民间的贵气无限”;桑的枝、叶、汁,无不体现了一种“贵气”(第二段)。接着,作者以中原农村女子采桑叶饲蚕的情景,指明“桑是属于庶民的”,寄寓着“民间劳动之美”(第三段);又借诸葛亮上疏的故事,写出了桑的“清严方正”。

这一节的最末两段,作者顺便以简洁的词句提及松,认为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当他在“大风里看到一列列淹没棱线和低云的巨松”时,“心智仿佛直接融入了那片郁绿的深处”。这样的描写似乎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余味。

问题探究

这篇散文表面上写树,实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社会内涵,不同于一般的托物言志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这篇散文。

一、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作者每谈到一类树,都明确与某一种信仰或精神气质联系起来,例如菩提树关联着佛教,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关联着基督教,渗透着一种救赎主题;棕榈关联着回教,体现的是倔强、忍耐的品格;桑展示了一种朴实与清严;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示的态度、流露的意绪是不一样的。比如,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含义,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的意味──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义;与此相对的是棕榈的倔强,引起了作者的同情和感佩;此外,作者对桑是“怀念”而钦敬的,对松则有一种向往之情。

二、课文在行文方面有何特点?

本文的行文疏密得当。文中有的地方十分细密,如写菩提树的叶:“近似心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在嫩绿网络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有的地方极为疏阔,如写圣诞树的“惊人地繁殖”:“在18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市街上”,“在19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在20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虽寥寥几笔,却以跨越数个世纪的时空。还可引导学生再找些例子。

三、如何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林燿德的散文被认为是都市散文的代表,这篇散文除了包含浓烈的文化意味外,都市的气息也隐现其中。譬如,首句“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就点明了菩提树在都市中的位置,“盲点”意味着看不见的地方,因而说明菩提树是都市人所忽略的;作者在谈圣诞树时,更是通过“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曲的百货公司”等都市景象,展开了对都市文明的审视与反思;另外,对“呈现出民间劳动之美”“属于庶民”的桑的赞赏和“怀念”,也反衬了作者对于都市的态度。

语言品味

这篇散文在语言上非常讲究,用语凝练、含蓄,疏密相间的行文,更使得全篇显出峭拔之气。有的地方略微显得晦涩,须细细加以品味。

一、对细节重视。前面“问题探究”引了关于菩提树叶的精细描写,其他如“在路灯清冷的探照下表皮仍然显出有如月球表面的凹凸纹理和绝对寂静,一层惨白而莹亮的氛围继续地滑动其上,直至天明”等。这些细节增强了课文行文的细密。

二、独句的铺排形成气势。有时一个单独的句子也成一段,如“这不动的圣座”,显得极有气势;有时,独立句段的铺排也形成了某种气势,如:

《可兰经》与阿拉真主仍在。

落后、贫穷、疾病以及迷信仍在。

喜欢打噎却不可屈服的民族仍在。

挺立在大苍茫中,和烈阳、风沙僵持的棕榈仍在。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林燿德(1962—1996),本名林耀德,生于台湾台北市,原籍福建厦门,先祖侨居于缅甸仰光市。先后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私立天主教辅仁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学组。1977年开始创作生涯,次年发表诗歌和散文作品。著有诗、散文、长短篇小说等各类创作三十余种,编有选集《台湾新世代诗人大系》等四十余种;各项作品获国家文艺奖、梁实秋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等三十余项。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相关推荐

    《那树》教案 《那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 那树教案 那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二 《给予树》教案 《给予树》教案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3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2 给予树-教案 《行道树》教案 《那树》教案4 《给予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那树》教案3 《致橡树》教案 15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二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最新教案 10那树教案 蓝树叶教案 《行道树》教案 《那树》教案1 《那树》教案2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之一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之三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免费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案例 15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一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之三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之二 《小柳树和小枣树》免费教案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之二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案之一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案例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案例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设计 《种树》教学教案 一年级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案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小枣树和小柳树 教案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案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案 《种树》教案设计 柳树醒了教案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10那树教案(1) 《树叶》教案之三 《树叶》教案之一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优秀教案 小柳树我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案 《那树》教学案例 《种树》教案之一 《那树》优秀教案 小树的梦 教案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案 《柳树醒了》教案 《去年的树》教案 《树叶》教案之四 小树的梦 教案 去年的树教案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案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案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案 《去年的树》教案 《种树》教案之二 《树叶》教案之二 去年的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教案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反思案例 蓝色的树叶教案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案详案 15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精选3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案三附反思 《蓝色的树叶》教案 《爷爷和小树》教案 《路旁的橡树》教案 语文教案-蓝树叶 10 《那树》教案设计 蓝色的树叶教案 猴子种果树教案 会走路的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