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苏幕遮》教案

小编: :WY王

苏幕遮

教学目标:

1.体会范仲淹词的阔远之境。

2.把握范仲淹的羁旅乡思之情。

3.鉴赏词中的佳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

教学难点:

全词抒情结构的把握和写景抒情技巧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亭送别》导人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市)人。宋真宗朝进士。庆历三年(1043)七月召拜枢密副使,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即庆历新政,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邓州、杭州、青州。卒溢文正。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词仅存五首。

三、背景解说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但这首词写柔情,千回百转。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

四、赏析

(教师布置赏析作业,课上交流点评)参考示例:

(一)上阕写壮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碧云天,黄叶地两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澄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枫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化用这两句,改为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接连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妻萎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如黄蓼园谓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凿),但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妻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笔下是少见的,在以悲秋伤春为常调的词中,更属罕见。而悠悠乡思离情,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

(二)下阕黯乡魂,追旅思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义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现。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九字作一句读。说除非,足见只有这个,别无他计,言外之意是说,好梦作得很少,长夜不能入眠。这就逗出下句:明月楼高休独倚。月明中正可倚楼凝想,但独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不由得发出休独倚的慨叹。从斜阳到明月,显示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楼高独倚点醒上文,暗示前面所写的都是倚楼所见。这样写法,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人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这真是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结拍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作者另一首《御街行》则翻进一层,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写得似更奇警深至,但微有做作态,不及这两句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也就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黯然收束。

五、总结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整个来说,这首词的用语与手法虽与一般的词类似,意境情调却近于传统的诗。这说明,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是可以写得境界阔远,不局限于闺阁

六、课堂训练

1范仲淹,字 ,谥号 ,苏州人,著有 。

2.上片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起过渡作用。因芳草延伸到极远处而触动别恨,无情正体现了感情的深浓;同时也带出了“情”,由写景转入抒情。

3.下片的“好梦”指什么?为什么说“明月楼高休独倚”?

答:“好梦”指梦中返乡和家人聚会的情事。回应上片所写的景色都是登楼远眺所见,独自登楼会增添怅惘之情,不能消愁。

七、小结。

八、布置课后作业。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相关推荐

    《苏幕遮》导学案1 《苏幕遮》教学设计 高二《苏幕遮》教学教案 周邦彦《苏幕遮》导学案5 初二语文寒假作业:苏幕遮 语文家庭作业:苏幕遮练习题 古诗词《秋夜》《蝶恋花》《苏幕遮》鉴赏 八年级语文范仲淹《苏幕遮》同步练习题 春节序幕──祭灶 悲壮的一幕 悲壮的一幕 悲壮的一幕 宽容(独幕剧) 剧本第一幕和第二幕各侧重写了谁? 悲壮的一幕 教案教学设计 《悲壮的一幕》第一课时教案 悲壮的一幕 教案教学设计 令我感动的一幕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19《悲壮的一幕》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悲壮的一幕》第一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不为浮云遮望眼,认清题型巧变换 语文教学的“台前”和“幕后”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悲壮的一幕》 第二课时 哈姆雷特剧本第三幕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场第二幕)教案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之一 《悲壮的一幕》 第二课时 《悲壮的一幕》课堂实录 哈姆雷特剧本第二幕 《小马过河》幕后故事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悲壮的一幕》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的“台前”和“幕后” 《悲壮的一幕》 第二课时 哈姆雷特剧本第一幕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第一幕)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四年级教案:《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第一幕)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第二幕)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航天时代的序幕──科学探测 《夜莺的歌声》课本剧(第一幕)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悲壮的一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沪教版三年级上册《29*公仪休拒收礼物(独幕剧)》教案 习作例文:动人的一幕教学教学反思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等奖 一幕「折服秦王」的荒诞剧_语文论文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四幕课本剧剧本《羚羊木雕》改编 谈《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的形象 两种“语文”的混淆及其对语文与人文关系的遮蔽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苏版《边城》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苏雅的画》(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苏雅的画》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 《苏武传》教案7 苏教版背影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背影教案 《苏武传》教案设计 《苏州园林》教案2 《苏州园林》教案4 《苏州园林》教案8 《苏州园林》教案81 《苏州园林》教案24 《苏州园林》教案20 《苏武传》导学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5 《苏州园林》教案6 《苏州园林》教案21 苏武传导学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7 《苏州园林》教案9 《苏州园林》教案10 赤壁赋 教案 苏轼 《苏州园林》教案25 《苏州园林》教案8 《苏州园林》教案29 《苏州园林》教案32 苏武传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