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湖畔初阳: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悲哀——《琵琶行》的“共情”艺术鉴赏.-教学教案

小编:

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悲哀

——《琵琶行》的“共情”艺术鉴赏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教学《琵琶行》,一般从音乐演奏入手,以音乐表现告终。但我认为欣赏音乐描写固然重要,理解心灵的共鸣与悲哀的渲泻同样必要。“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也是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音乐描写之所以很有意义,也在于它暗示并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哀,并为悲哀的荡涤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我从如下三点介绍本案例的背景。

1、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一般的教学会花大力气鉴赏音乐在诗中的魅力和诗人表现音乐的笔力,仅也常常止于此。而对另一个关键词“故事”以及故事的交织与共鸣,却忽略了。我觉得有必要把诗中非常有价值但大家都忽略了的内容显示出来。

2、对阅读目的的回归。“文学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开阔眼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些事件,增加对人生的感受”,可见真切地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刻地体悟人生的况味,可能也应该成为教学目的。

3、对思维方法的丰富。阅读时,学生不时有零星的领会和感悟,也许那一瞬间,学生有所触动,有所联想,并不自觉地在心里感慨一番。但如何抓住那闪电般的感受,以此打通文学阅读的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的直接经验,他们没想过也不会做。课堂教学如果能教会一种有效的方法,无论对他们理解教材还是丰富人生阅读都是很有价值的。

二、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琵琶行》第二段,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1:琵琶女的琴声好听极了。

生2:作者写音乐声的诗句写得很美。

生3:乐声里隐含着情感。

师小结:第二段出彩之处一是琵琶女的高超的演奏技艺,二是作者卓越的表现才能。也许最动人的应该是在音乐声中,演奏者和听众共同沉浸在音乐的氛围里,他们的心在共鸣,情在交融,找到了心底里那个掩藏最深的自我。

师: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学生纷纷表示赞同)那你能否列举一二?

婵首先发言: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

第二组的彬接着说: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说的是贝多芬一天昨上散步时听到一阵琴声,原来是一双贫穷的盲兄妹在弹奏贝多芬的作品。贝多芬知道他们又盲又穷,但非常热爱音乐,深受感动,决定帮帮他们,回家后创作了著名的《月光曲》。乐曲当然很美,但音乐中的情谊更美。

第三组也不甘示弱,男生代表简发言了:笑傲江湖。小说中的魔教长老曲洋和正派的刘正风却因为琴箫合奏结成了生死之交。刘正风宁可面对灭门的威胁也不出卖知音,两人在临死之合奏一曲《笑傲江湖》,非常感人。

璇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深厚。我想,李白一定会永远记得这个场面。

师:和李白一样,白居易也会深深地记得一段离别记忆的。一个秋天的夜晚,谪居九江的诗人送别一帮朋友,正在黯然销魂的时候,传来一阵美妙的乐曲声,于是有了一段难忘的经历。如果你也在现场,并且化身而成诗人,你的心动了几次?为什么而被打动?请默读全文,找出动情点。

学生默读,两分钟后,开始回答。

生4:我最动情的地方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为什么呢?

生4:我觉得这种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师:没错,很多感受很难表达,但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把难以表达的意思尽量用语言来表达。(生大笑)。

师:你前面读到“间关莺语花底滑”,那时听者心里会有哪些联想?

生4:感觉就像置身在春天的阳光下,闻着花香,听着莺啼。

师:这时候生命中一些美丽的、温暖的镜头将会一一浮现,对不对?请接下去分析。

生5:然后乐曲转为冷涩,“冰泉冷涩弦凝绝”,听者也便仿佛置身三九寒冬,充满了悲凉和伤感。一件件不愉快的事情都被勾起来了,琴声越低沉,听的人心里越难过。等到乐曲低沉到凝固的时候,听者的感情也就降到了最低点。所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热烈鼓掌。师:这不就把不可说的感觉好好地说出来了吗?(稍停)下一位?

生6: 我是在诗的开头,“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环境中,“醉不成欢惨将别”。

师:为什么?

生6:从杜甫的《登高》里,我们知道失意文人在深秋时节总要悲秋,想着国家的前途、百姓的命运,更想到自己的贫病交加,孤独无依。难得朋友相聚,却连喝酒也不能喝个痛快。

师:是啊,在孤独的贬谪生涯中,离别多,相聚少;欢乐少,悲伤多。离别时强颜欢笑,设计快乐,快乐却不能如约而至,心里有说不尽的伤感和失望。所以,此刻的月亮也仿佛浸透了伤心泪——别时茫茫江浸月。

生7:我最动情的地方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教室里有轻微的骚动,学生觉得他讲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这句话多好,千百年来无数人引用它。(稍停)但我觉得很没道理。琵琶女和白居易,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民间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他们同在哪里?

学生议论纷纷,都表示不赞同教师的话。短暂的讨论过后,他们派出了代表。

生8:他们的遭遇很相似。都是年少有成。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诗人也很早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然后都风光一时,琵琶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说明她长得漂亮、才艺出众。于是引来了众多的Fans。(生笑)

师:对呀,凭着高超的琴艺和出众的生活,她过上了奢华的生活,这是人生中最难忘的辉煌岁月。那么,白居易呢?

有学生从参考书中找出了这么一段:白居易在29岁那年,中了进士第四名,最后终于在32岁的时候踏上了他的政治舞台。期间,他经过多次的升迁,最后终于到达了他的官途的高潮,被授予翰林学士。

师:接下来呢?

生9:辉煌过后是平淡,因为年长色衰,她再也没有那么多人的追捧了,变得“门前冷落鞍马稀”,于是当机立断,嫁给了一个有点儿家底的商人。(生笑)

生10:我觉得不仅因为年长色衰,可能还有社会原因。诗中不是还有“弟走从军阿姨死”的说法吗?也许是因为战乱,她流落江湖,不得已嫁给了商人。

有些学生点头称是。师:就像李清照的晚年生活?(生6点头)你读得很细心,联想得也很合理。白居易也是如此,他的遭遇怎样?

生11:他被贬官外放,生活很不如意。

师:刚才你们这些对比分析,依据在哪里?

生(齐):书上第三、四段。

师:那我们一齐朗读这两段。然后思考这两段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朗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2:作者为什么对琵琶女的过去写得详细,现在写得简略?

生13:作者到底是想表达琵琶女悲惨的身世,还是抒发自己官场的不得志?

师:为什么这么安排?

生14:我想是因为两个人的遭遇是很相似的,琵琶女辉煌的过去也就意味着诗人曾经有过春风得意的生活,诗人孤独寂寞的现在也就等同于琵琶女凄凉的处境。对照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了,而诗歌是要求语言简练的,所以作这样的详略安排。

生“哇——”的一声表示赞叹。

师颔首赞许。然后说:相同的境遇引出相似的感慨。他们有哪些共同的感受?

生15:他们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有相同的漂泊感。

生16:他们都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有相同的沧桑感。

生17:他们都无力主宰个人命运,有相同的失落感。

生18:琵琶女经历了人生变故,琴技越来越成熟,感情越来越深沉,却再也没有人欣赏她的琴声;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现实,考虑问题也会越来越全面,却不能施展才华。

生齐:因此都有怀才不遇之感。

师:还有同学在预习本里提出问题:最后一段写琵琶女又弹曲,作者是听了她的身世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而泪落沾巾,那么其他人为什么也“皆掩泣”?

生19: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伤感的音乐本身就有催人泪下的作用。当我看电视《妈妈再爱我一次》时,小强想念妈妈时的背景音乐一响起来,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虽然我并不是被人领养的孤儿。

师:是啊,我当年看电影《少年犯》时,台上的少年犯唱起“妈妈呀,妈妈呀”时,我也落泪了,虽然我并不是失去自由的少年犯。很多人读李煜《虞美人》一词时也产生了故国之思,虽然很多人没有机会做亡国之君。

生20:我觉得“满座重逢皆掩泣”的人并不是局外人,他们和白居易一样,也是伤心人。注释里讲到“送客盆浦口”,第一段里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可见他们和诗人白居易一样,也都是生活中的失意者,说不定也有遭贬的经历。

我大喜,觉得他想到了我忽略了的地方。师:是呀,有才而不得志的岂止伤心琵琶女?岂止郁闷白居天?在琴声中,这一群人透过琵琶女的身世看清了自己的悲哀,所以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于是“满座重闻皆掩泣”。但为什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生21:因为白居易的遭遇最为悲惨。

师:这么说是不错的,但太概括了。从词语的语用色彩看,下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七字四词,几乎每一词都蕴涵深意,都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江州,即九江,也 即诗中提到的“浔阳”,那是一个“地僻无音乐”的地方,是唯有“黄芦苦竹绕宅生”的穷乡,相对于首都长安,遥远的江州已是天涯。元稹诗

    相关推荐

    湖畔初阳:在别人的故事里洗尽悲哀——《琵琶行》的“共情”艺术鉴赏(本站论坛稿) 《琵琶行》鉴赏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琵琶行》鉴赏要点 胡儿能唱琵琶篇——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琵琶行》章法艺术管见 《琵琶行》章法艺术管见 白居易《琵琶行》诗歌鉴赏 《琵琶行》欣赏 《琵琶行》轶事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赏析精选 千古绝响《琵琶行》──浅谈《琵琶行》中以乐传情的写法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学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琵琶行》教学教案 《琵琶行并序》赏析 《琵琶行》教案6 《琵琶行》教案10 琵琶行 琵琶行多角度赏析 《琵琶行》教案61 《琵琶行》教案7 《琵琶行》教案1 古诗文鉴评(一)《琵琶行》 《琵琶行》简案 论《锦瑟》的“悲情”及艺术表现 《琵琶行》教案8 《琵琶行》教案13 《琵琶行》教案5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11 《琵琶行》教案4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中的音乐意境欣赏 《琵琶行》是否有真感情 《琵琶行》教案16 《琵琶行》教案12 《琵琶行》教案15 《琵琶行》教案2 《琵琶行》教案3 情景交融与情景相隔──谈《琵琶行》等三首琵琶曲的得失 琵琶行教案三课时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简案 《琵琶行》简案 《琵琶行》人物描写 《琵琶行》教案设计 说《琵琶行》 《琵琶行》中的“思”字 《琵琶行(并序)》教案 谈《琵琶行》中的“转” 《琵琶行》人物描写 《琵琶行》创新教案 《琵琶行》:琵琶三弹三境界 关于《琵琶行》 琵琶行图片 《琵琶行》教学设计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读《琵琶行》 琵琶行翻译 浅析《琵琶行》 《琵琶行》导学案2 《琵琶行》教案设计2 《琵琶行》教案设计6 赞赏的艺术 巧构妙思的《琵琶行》 人之常情是解读作品的钥匙──《琵琶行》教学后记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杂谈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琵琶行(简案七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赞赏的艺术 《琵琶行》教案设计17 《琵琶行》创新教案18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反思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祝福》的对比艺术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辑评 《琵琶行》备课 《琵琶行》教材全解 钱塘湖春行鉴赏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琵琶行》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