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学设计

小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设计 致橡树 致橡树 致橡树 致橡树 《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 致橡树 高中语文:《致橡树》课堂实录(3篇) 《致橡树》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第一册《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赏析 致橡树教学教案 《致橡树》课堂实录 《致橡树》教案 (一课时) 《致橡树》课后练习答案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二:致橡树(教案) 《一棵橡树》教学设计 一棵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课文中心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 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 跨过爱情——舒婷《致橡树》主题再认识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致橡树》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一棵橡树 教案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诗歌鉴赏课----《致橡树》教学纪实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12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一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9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7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3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二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