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4课《风筝》教学设计

小编: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人
看到美丽的风筝,听着动听的歌声,肯定沟起你哪些想象?
同学们说得很好,风筝给了我们那么丰富的内容,有喜悦、兴奋的感受,有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的是鲁迅先生写的《风筝》,看看风筝在他的心中引起怎样的情感反应。 惊异 、悲哀
二、先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因为鲁迅就说过知人论事说,要看一个人的作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
三、字词落实:本文写与一九二五年的一篇白话文,许多语言习惯与现在已有所不同,让我们产生美好、喜悦感情的风筝,文中的句子作者鲁迅心中的感受如何?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3.文中往事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问:出示幻灯1、这两段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非常生动?说说你的理解?
4、想象一下当时的小兄弟的感受。
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的确挺复杂。鲁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又是当年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褒贬的色彩挺复杂。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而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褒扬与同情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作者把自己写得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看见”。小兄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则是冷酷无情,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1、“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2、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实际,你认为这样 做好吗?
3、读了文章后你有何感想?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作业:1、你与家人有过冲突或误解吗?你感受过其中的亲情吗?写一写看。
2、作业本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O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1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O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
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O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O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r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作业:1、作业本
2、预习

    相关推荐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风筝》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风筝》课文全解 第四课 《风筝》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新课标教案4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复习:《风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21风筝》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风筝课后练习:上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风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课后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风筝》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风 筝》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风筝》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风筝》教学设计4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新课标教案3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新课标教案2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1《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上册《第21课 风筝》生本课堂导学案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9课《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 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上册第10课《风筝》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七年级风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9课《陌上桑》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1《风筝》导学案(学生用) 《风筝》教学设计4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上《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6课《勇气》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4 《风筝》教学设计4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5课《心声》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7课《犟龟》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7课《三峡》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3课《空城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课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观舞记》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风筝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1课《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8课《古文二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3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美猴王》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6课《卖油翁》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课《忆读书》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4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上《纸船和风筝》课文 4 放风筝 教学设计 语文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风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精品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草莓》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说课稿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3课《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7课《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4课《安恩和奶牛》教案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6课《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9课《基因畅想》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春》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风筝》教学设计3 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三年级上《风筝》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紫藤萝瀑布》学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教案4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风筝》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同步练习 语文版语文七下 第4课《鹤群》课件 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复习:第15-16课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教案 《风筝》课文 《风筝》课文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鹤群》达标练习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复习:第12-13课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春》课文复习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春》课文全解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0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2课《树林和草原》教学设计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8课《小溪流的歌》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五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纸船和风筝》教案(二年级语文上册) 二年级上册语文《纸船和风筝》获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