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片段赏析三

小编:

【思考的问题】
教师真的要等到把所有的知识都掌握了,把所有的材料都带齐了,才有信心和把握去上课吗?
【案例描述】
“老师,太好了”
记得上周星期一下午的一节语文课,我伴着清脆的铃声,带着我早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和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可是,面对的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睡意朦胧,那样子已让我心冷三分。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大脑立刻搜索着这个问题。对,上届学生对“大组质疑问难,合作解答”的方式最感兴趣,今天不妨试试。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第12课《看雪》。想试试吗?”只见学生流露出好奇的目光。我接着说“请你们先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以同学互相解答问题的方式来学习。”学生们欢呼出来“老师,太好了!太好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随后提出:“要能提出问题,要能为同学解决问题,那就要熟悉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做个你喜欢的记号。”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和刚开始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样“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老师,我有问题”
几分钟读书后,一只只小手接连不断地举了起来,为了能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我采取大组合作的方式来质疑。大组轮流依次提问,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得10分,特别好的加奖10分,最后看哪组提问的人次多,依据得分多少评出冠军队。当这一比赛的规则宣布后,几十双小手跃跃欲试,他们能提什么问题呢,我好想知道。如:
问1:我不明白“童年”是什么?
问2:请问,为什么要用洁白的棉花当做雪呢?什么是“橱窗”啊?
问3:“雪景”是指什么呀?
问4:老师讲了一个童年玩雪的故事,他的故事在哪儿呀?
问5:台湾怎么不下雪,而北京要下雪呢?
……
学生的问题好多好多,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他们打分。学生由疑而问,哪怕是一些幼稚的、肤浅的问题,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关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老师,我知道”
提出问题,更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建议同学可以采用请人帮助的办法。帮助的人解答正确给10分,解答得很完美再加10分,最后合计算大组的总得分。也许还是来自小集体的力量吧,每组都争着抢着回答,都想为小集体争得更多的分。如:
答1:“童年”不能说是什么,应该说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你,“童年嘛,就是指我们的小时候。”说时,还随着语调做了个双手平摊桌面的手势,显得何等的慎重其事。(这时作为教师的我笑着给他们讲了一个我童年时落水的故事,乐得他们哈哈大笑。)
答2:我能解答你的提问,因为棉花是白色的,雪花也是白色的;棉花很轻,雪花也很轻,所以用棉花做雪花最像雪。
答3:“雪景”的意思是指雪中的风景。你看,课文的插图就是一幅雪景。地上是雪,房屋上是雪,树上也是雪,小朋友还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好开心。
答3:课文的第4段就是写的雪景,你读一读就知道了。(教师马上就相机指导学生读这一段。他们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了雪景的美丽。)
此时,学生不光在单纯地解决问题,还帮助同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知道”的课文插图、工具书、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日常生活话题、学生的家庭生活等语文的课程资源,都被他们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这其中的很多,则是我备课中始料不及的。

“老师,我有个发现”
正当孩子们因为质疑解答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小班长的发现一下让全班静静地倾听了。她说:“我发现,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表面上看是写老师和学生关于‘看雪’的对话,跟本组的主题是‘爱祖国’没多大联系,因为前几篇课文表达的都是爱祖国的情感,如《我们成功了》、《北京》。但是,我仔细读后面的对话‘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才发现这也是跟爱祖国有关系的。这句话是说北京的小朋友盼望着台湾回归祖国;课文中写到台湾的小朋友也是很想到北京看雪的,说明他们也想回归祖国。他们都盼望祖国和平统一,难道这不是爱国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多么精彩的发现,多么深刻的感悟,出自一个7岁孩子之口。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你还能不相信你的学生?你还有必要向学生们总结讲解吗?回答是否定的,给我留下的思考是深刻的,我忽然明白基础教育课程专家们说的“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的真正含义。

“老师,我想说!”
是呀,学生想说的话好多好多,学生想表达的思想无数无数。有的说:“我也想去台湾看看他们那儿的美丽风景。”有的说:“我愿让台湾小朋友到深圳来作客,我给他们当导游。”有的说:“台湾能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那该有多好!到时我就可以到台湾去旅游啦!”……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但孩子们还有好多话没有说给老师听,他们还有好多思想要和同学交流。他们一直围着我说个不停,一直拥到办公室门口,等下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从此以后,学生在我面前无拘无束,课堂上的思维更是活跃流畅,他们总是举起手“老师,我想说!”“老师,我想说!”

【教学反思】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请你坚信,你的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请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相关推荐

    看雪教学片段赏析 看雪教学片段赏析二 看雪教学片段赏析教学实录 看雪教学片段赏析二教学实录 《看雪》片断赏析 《看雪》片断赏析 《看雪》片断赏析 看雪教学片断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三) 三袋麦子-教学片段赏析 《桂林山水》片段赏析三 翠鸟教学片段赏析三教学 《桂林山水》片段赏析三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片段赏析 《桂林山水》片段赏析三 黄山奇石教学片段赏析三 我是什么教学片段赏析三 乌鸦喝水教学片段赏析三 坐井观天教学片段赏析三 一面教学片段赏析 鲸教学片段赏析三教学反思 欢庆教学片段赏析 北京教学片段赏析 称赞教学片段赏析 山雨教学片段赏析 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 《雪儿》片断赏析 《江雪》片断赏析 春晓教学片段赏析 从现在开始教学片段赏析三 《白杨》片段赏析一 j q x片段赏析 《雪儿》片断赏析 《白杨》片段赏析一 《忆江南》片段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 燕子教学片段赏析三教学体会 《雷雨》教学片段赏析四 有的人教学片段赏析 赠汪伦教学片段赏析 j q x教学片段赏析 《识字5》教学片段赏析 借生日教学片段赏析 风娃娃教学片段赏析 雷雨教学片段赏析三名师案例 《湖心亭看雪》赏析 a o e片段赏析 《白杨》片段赏析一 湖心亭看雪赏析 三篇汇总 《雪孩子》片断赏析 《雪孩子》片断赏析 珍珠鸟教学片段赏析三教学反思 景阳冈教学片段赏析 《雷雨》教学片段赏析四 翠鸟教学片段赏析教学 《雪孩子》片断赏析 雪孩子教学片断赏析 《我的舞台》教学片段赏析 画风教学片段赏析精品 丝绸之路教学片段赏析 山中访友教学片段赏析 棉花姑娘教学片段赏析 半截蜡烛教学片段赏析 荷叶圆圆教学片段赏析 乌鸦喝水教学片段赏析 坐井观天教学片段赏析 湖心亭看雪赏析(一) 《怀念母亲》教学片段赏析 青山不老教学片段赏析 赠汪伦教学片段赏析二 《我多想去看看》片断赏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与赏析 《我多想去看看》片断赏析 乡愁教学实录片段赏析 柳树醒了教学片段赏析 回乡偶书教学片段赏析 我是什么教学片段赏析 我是什么教学片段赏析三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二年级片段教案——阅读,生命的对话——《雪儿》片段赏析 坐井观天教学片段赏析三教学实录 翠鸟教学片段赏析二教学 鲸教学片段赏析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赏析(二) 怀念母亲教学片段赏析 四个太阳教学片段赏析 黄山奇石教学片段赏析 掌声教学片段赏析三教学案例反思 新型玻璃教学片段赏析三教学反思 画教学片段赏析教学实录 翠鸟教学片段赏析四教学 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片断赏析 19《看月食》片断赏析 《数字歌》片段赏析之一 《一株紫丁香》片段赏析 乌鸦喝水教学片段赏析三名师设计 语文园地三教学片段赏析名师案例 谈《乡下孩子》教学片段赏析 我们成功了教学片段赏析 《司马光》阅读片段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