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窦娥冤》导学案

小编:

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

(2)梳理课文结构 ,品味台词,分析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民摆脱黑暗的愿望。

学习重点: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戏剧主题和窦娥形象。

学习难点:窦娥的指天斥地和临刑三愿的理解,认识社会的黑暗。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支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梧桐雨》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4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的发展,以元成宗大德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剧中心在大都,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重要的杂剧作家还有王实甫、马致远、白朴、杨显之、纪君祥等人。前期杂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人民的反抗斗争。后期杂剧中心南移杭州,由于后期杂剧作家脱离现实的倾向日趋严重,作品的质量也不如前期。比较重要的作家有郑光祖。总的看来,元代杂剧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它以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戏剧史上竖起了第一块丰碑,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待剧名。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和写于戏报上。一般取末句作为剧的全名,取末句中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如关汉卿《窦娥冤》的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为全名,最后三字即简名。

杂剧盛行于元代。现存元杂剧130多种。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

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5 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明代临川人)著作,有称 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 《邯郸记》《紫钗记》

一生得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汤显祖)

6 南洪北孔

洪升(清代浙江钱塘人)《长生殿》

孔尚任(清代山东曲阜人)《桃花扇》

研读课文(结合视频朗读课文)

1)给下列词语注音

盗跖 提防 罪愆 错勘 湛湛青天 衔冤 前合后偃

亢旱 苌弘化碧 埋怨 尸骸 哥哥行

答案:

盗跖 dào zhí 提防dīfáng 罪愆 zuì qiān

错勘cuòkān 湛湛青天zhàn zhàn qīng tiān

衔冤xián yuān 前合后偃qián hé hòu yǎn

亢旱kàn hàn 苌弘化碧chánɡ hónɡ huà bì

埋怨mán yuàn 尸骸shī hái 哥哥行gēge háng

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 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 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 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答案:A

3)下列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答案:C

4)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

答案:B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1)刽子磨旗、提刀:摇旗;(2)锣三下科:戏剧称角色动作叫“科”,与传奇中的“介”相同;(3)行动些:行动起来;(4)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这边那边,这里那里;(5)不提防遭刑宪:拷打;(6)兀的不痛杀我也:这;(7)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往往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⑦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⑦

答案:A[(3)行动些:走快些。(5)遭:遭遇。(7)每:同“们”。]

6) 填空(当堂检测):

①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____________形式。_____________(时代)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答案:戏曲,金末元初。

②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 形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答案:歌唱、说白、舞蹈,韵文,散文。

③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_______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_________。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答案:四折,开端、发展、高潮,楔子。

④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________的若干曲牌组成。楔子只能用一二支_______。宫调,即_________,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答案:宫调,曲调。调式。

⑤杂剧角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类。其中________为男主角,________为女主角。

答案:末、旦、净,正末、正旦。

⑥杂剧的舞台演出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_________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剧四折通常由_________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__________”,正旦主唱的称“_________”。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_________”,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剧本还规定了主要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叫作“科”。

答案:唱、白、科,唱,主角,末本,旦本,“唱为主,白为宾”,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动作、表情、舞台效果。

⑦《窦娥冤》的全名是《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_,是_________末_________初大都人,________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除《窦娥冤》外,其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天动地窦娥冤,关汉卿,金,元,元,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第二课时

7 课文分析:

1)在课文中共出现哪些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答案:共出现31个曲牌,分别属于仙吕、南吕、正宫三个宫调。

2)、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答案:⑴、二人亮相,悲剧开始;窦父赶考,留下孤女。

⑵、婆婆索债,险些丧命;窦娥争理,张生歹念。

⑶、驴儿下药,误杀己父;窦娥蒙冤,被判斩刑。

⑷、窦娥怨恨,指斥天地;三大誓愿,昭示清白。

3)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本曲写法有何特点?

答案:“天”这个意象隐喻着统治者。窦娥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的愤激之词,还反映了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滚绣球】一曲,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号。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 【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因蒙冤赴刑而发出对天地的怨恨。她悲愤地质问:“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她痛陈现实,指斥天地的不公、命运的不平,使“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不公平的事实,摧毁了她对天地的敬畏和幻想,使她得出结论:“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她大声呼告,对天地加以否定:“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在绝望中愤而抗议,揭露人间普遍的不合理,否定掌握人间的贫贱富贵、生死寿命的天地鬼神的公正性。这里的天地是现实的象征,鬼神是人间统治者的象征。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控诉、抗议,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这段曲词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古代戏曲的曲词富于抒情性的特点。这支曲子运用呼告、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感叹句、词语反复等,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4)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 !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5)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答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剧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呢?

答案::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照应标题,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生动;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人物形象更突出;三是寄托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主题更深刻。三愿充分揭露了“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的这一主题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一语道破形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作品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这也正是本剧最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人们把《窦娥冤》又称作是《六月雪》,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在本折中,作者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7) “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答案::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巅峰。

8)学习小结 :

主题概括——《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

作品用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

评论家以“本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拓展阅读】

《窦娥冤》曲词的特点

第一,抒情性强,反复渲染人物的感情。

元杂剧中的曲词普遍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并且对人物的感情反复渲染,务尽务透,这一点和诗词作品强调含蓄蕴藉、点到为止大不相同。如本剧第一折里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等几段曲词,是表现窦娥对自己的命运的悲叹的。她先说自己“满腹闲愁”,老天知道了都会伤感;再尽情倾诉自己愁苦的情状:每日寝食不安,日夜受煎熬,看到烂漫的花枝、圆圆的月亮,也只能加倍觉得伤心断肠,心里是说不出的焦虑、烦闷,眉头总是紧锁着;接着她感叹自己的愁苦没有尽头,随即简略回顾了她不幸的人生遭遇;最后她无可奈何地宽慰自己,把自己的不幸命运归因于前世注定,为了来世的幸福,此生她要好好积德。这几段曲词将窦娥内心的痛苦、愁闷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又如发三桩誓愿的场面,窦娥都是先用说白提出誓愿,然后用“曲”抒发感情,曲词里相应使用了三个典故,将皇天能够体察冤情、自己的冤屈定能感天动地的意思说足说透,增添了感染力。

第二,朴素本色,贴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窦娥冤》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节奏感强的唱词,以及元代口语的运用,都能做到浅近通俗、流畅自然、生动形象,极具“本色”。

本剧是由窦娥一人主唱的,她的唱词朴素通俗,多用当时流行的俗语,大量引用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因此,她的唱词明白好懂,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很有表现力。此外,作者对人物在特定时候的心理把握得很到位,设计的唱词非常贴切,剧中的人物因此而显得活生生的,好像就在我们眼前一样。如第三折“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词,这是窦娥临刑前和婆婆诀别时的唱词。她一面为自己的身世伤心,一面向婆婆“交代后事”。她反复唱“念窦娥”,表现了她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回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悲不自胜的心情。她向婆婆“交代后事”:“念窦娥伏侍婆婆这几年,……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几句唱词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意蕴无穷,极为动人。它让人感受到窦娥这位生命无端被戕害的青年妇女对生命的留恋,而她临死前对婆婆提出的要求之低,又表现了她在婆婆面前一贯的善良与温顺。

剧作中的说白同样生活化、口语化,切合人物的性格和处境。

第三 ,在矛盾冲突 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窦娥冤》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善良的平民百姓和贪赃枉法的官吏之间的冲突,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是这场冲突的高潮,它有力地揭露的当时社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黑暗,也有力刻画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相关推荐

    《窦娥冤》导学案6 《窦娥冤》导学案7 《窦娥冤》导学案5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一等奖 《窦娥冤》学案..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1 《窦娥冤》教案7 窦娥冤2 新窦娥冤 《窦娥冤》学案2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教学案 《窦娥冤》教案5 《窦娥冤》教案10 《窦娥冤》教案1 《窦娥冤》教案2 《窦娥冤》教案8 《窦娥冤》教案15 《窦娥冤》教案3 《窦娥冤》教案6 《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简介 《窦娥冤》教案4 《窦娥冤》教案9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学法建议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阅读答案 窦娥冤教案设计 《窦娥冤》说课稿 笨马上《窦娥冤》 窦娥冤的故事 窦娥冤教案一等奖2021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窦娥冤 《窦娥冤》人物形象 窦娥冤重点字词 窦娥冤重点语句 窦娥冤艺术成就 窦娥冤思想探究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杂谈 《窦娥冤》教学反思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目的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实录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学设想 《窦娥冤》第四折 《窦娥冤》说课稿 《窦娥冤》教学设计 窦娥冤主要内容 《窦娥冤》字词解释 《窦娥冤》写作特点 窦娥冤课后练习 《窦娥冤》与关汉卿 《窦娥冤》的悲剧性 《窦娥冤》写作特色 窦娥冤整体感知 窦娥冤全文分析 《窦娥冤》教学的生成 《窦娥冤》教学设计之二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有关资料 《窦娥冤》问题探究 《窦娥冤》中心意思 窦娥冤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