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小编: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节重要字词和其他相关文言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孔子作为万事师表的风范、人格魅力。

3、了解孔门弟子对老师的态度、孔子在弟子心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字词,丰富自身语库。

2、孔子与弟子间的相互态度、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对孔子在道德、学问诸境界的概括、评价。

教学设想:

1,可以把教材中13章内容作一个简单分类。大体来说,内容有三:一是孔门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推崇,二是孔子对学生的评价、感情,三是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归类后,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先疏通13章语录文字障碍、积累文言知识,再讨论、挖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方法;也可以通读之后归类,对每一类语录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3,宰我与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材生,尤其是子贡,在言语、事功方面较有成绩,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他对孔子的评价还有若干,可以补充进来,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之高,同时体味子贡的语言表达艺术。颜回是孔子道德学问的传人,颜回之死对孔子打击很大,但心疼弟子,并不代表孔子会无原则地妥协世俗,他仍然把“礼”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在《论语·先进》中有记载,也可以补充一下。

4,《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可以略过。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读全文13章,把这些内容作一简单分类。

明确:

一)、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课文第1、2、3。

二)、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课文第9、10、11、12、13。

三)、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课文第4、5、6、7、8。

二、学习第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推崇类”。

1)阅读第1、2则,结合注释,自己疏通。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19第24》)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19第25》)

教师明确:

1,重要实词问题:毁、逾、伤。知、阶、邦家。

2,虚词及若干句式的翻译:

无以为也 (无以:犹言“无用”,不要。“以”不易作确解,就不必解释了。)

仲尼岂贤于子乎 (于:比)

如之何其可及也 (如之:像这样,或不译。其:副词,加强语气,无实义。)

3,语意略说:

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一是把一般贤者和孔子作比较,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孔子的高明、伟大,是常人不可及的;一是批评叔孙武叔是不自量的、无知的。

子贡的“日月”之比,把孔子推向了最高处,把孔子的影响力说到了极致。似可说启发了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的评价思路。

第2则是当别人比较子贡和老师时,子贡的回答。子贡先说一个人的言语是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的,说话要慎重;然后把孔子比作高不可及的上天;接下来再说孔子为什么高不可及:如果孔子有邦或家之封,则孔子就可以大展宏图,他活着是人类的荣耀,他逝世则人类永远哀恸。所谓“能一日与此人共存今日之世,则是吾人一日之光荣”,所谓“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所谓“永垂不朽”是也。

4,子贡对老师的态度和评价是一以贯之的。下面再补充几则:

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论语·子张19第23》)

②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19第22》)

略说:

①叔孙武叔可能是真的佩服、推崇子贡,他可能在不同的场合都表达过这样的意见,估计上文的“毁仲尼”,也就是说仲尼不及子贡,所以孔门弟子中独子贡为之辩解。这里,子贡再次以比喻的手法,来说明世人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比老师高明:自己的高度有限,外人一览无余;而老师高达数仞高不可测,别人无从了解,所以才有如此见解。后人把收弟子称为“列入门墙”,即源于此。

②这主要是说孔子无所不学,也即韩愈所说“圣人无常师”。

5,子贡的道德学问在下面这句话里可见一斑: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19第21》)——这说明子贡为时人所重,良有以也。

2),阅读第三则,自己疏通文意。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9第11》

教师明确:

1,几个熟语理解好并积累应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

2,“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主要是翻译时,注意动补句式。

3,这则内容有三:高度评价老师,也是用比喻的手法;老师是怎样教导自己的;叹息自己与老师的差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读一读语录,理一理思路。

二,学习第二部分“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和感情类”。

阅读9—13则,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第10则略过不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6第11》

10,略。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论语·雍也6第10》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11第9》)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11第10》)

教师明确:

1,这几则里面,有几个后世常用的惯用语,注意积累:

箪食瓢饮,不堪其忧,不改其乐,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注意“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个特殊句式的理解。两个“为”,都是介词,读weì。

3,语意略说:

①第9则,孔子对颜回的评价着眼于颜回的“安贫乐道”。世有大成就者,唯安贫乐道者能为,但安平乐道,说易行难。

②第11则“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且重言之,是非常伤痛之语,所谓悲不自胜,难以言之:有德行者,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竟有此疾,所谓“好人无好报”。

③第12则,表现的是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沉重打击。这种悲痛要远远深于伯牛之死所带来的痛感。伯牛之死,孔子主要是痛惜;而颜回之死,孔子是绝望,是痛彻心肺。原因在于孔子在颜回身上,寄托着很大很多的理想。对颜回,孔子视之为自己道德、思想和学问的传人,颜回早逝,无人承传薪火,所以是“天丧予”——上天亡我,亡我文化。

④第13则,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当孔子过于伤痛时,有人提醒他:子恸矣!言下之意,夫子你这样做不合平素主张,而孔子说不为这样的人哀恸为什么人哀恸呢?后世王戎丧子,悲不自胜,山简谓:“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吾辈。”有类于此。这说明孔子并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甚至是一个性情中人。

4,孔子对颜回的好感,还因为颜回的好学。比如: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11第7》)

孔子在这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而言现在没有好学之人,可见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堪为典范的印象。

5,但孔子毕竟是注重“礼”的,即便是对颜回,他也不愿失去“礼”的制约。如:

①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11第8》)

②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11第11》)

这两则说明孔子的清醒和理智——不愿意为着世俗的热闹虚荣而违背“礼”。

三、学习第三部分“孔子对学生的教导及孔子在生活中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学生朗读,疏通第4-8则。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7第34》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第36》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7第24》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17第4》

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6第28》

教师明确:

1,理解好以下字词:若,诲人不倦,当仁不让,割鸡焉用牛刀,莞尔一笑,子路不说,矢。

2,语意略说:

① 第4则,是体现孔子的谦逊,但伟大寓于平凡,“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孔门弟子公西华难以做到的,也更是一般人难以踵从的。

②第5则,有两点:一是仁义所在,可以反对老师;二是孔子的教育非专制教育。与亚里士多德“吾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出一辙。

③在第6则里,孔子是说自己行为坦然,对学生是没有保留的。从上下语意看,这里好像是学生中有人怀疑孔子有所保留,或者是对孔子所教授的内容有所失望,孔子为自己作的一个简单辩护。末句自我表白:自己的人格、学问是体现在日常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

④第7则,孔子笑曰“割鸡焉用牛刀”,是句玩笑话,意谓“如此小城,何必动用礼乐教化”,这体现了孔子轻松随意的心态。子游则据理而争,也体现出了对师道的理性态度、师生间的平等关系。

⑤“子见南子”章,一般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子路对老师仍然持率真的态度,不因是老师,就对自己不满之事三缄其口;一是孔子面对弟子的不满,为取信于弟子,连连发誓的窘态,说明孔子不是一个一直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长者,在生活中,他有着常人一样的平常性格。

但南怀瑾先生持异解,他认为,南子貌美是事实,行为不检点也是事实,子路不高兴老师去见她也是事实,甚至孔子发誓也是事实,但孔子本意是要澄清弟子们对南子的认识:南子没有做过罪大恶极之事,大家这么对待南子,有失公正。必须明白“予所否者”的“否”是对什么而言以及“天厌之”的“之”指代什么内容。南先生认为“否”是“批判”“否定”之意,而“之”是指代“被孔子所否定的人”,全句意为:如果是我所反对、批判的人,上天一定会厌弃他。而我没有“否”之,则其人尚无大恶。当然,如果如南先生所言,则孔子为何要“矢之”,恐也难以服人。

    相关推荐

    《当仁,不让于师》导学案3 不敢当语文教师 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 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 不要上语文老师的当 《假期,不让教师办班让谁办班》 让学生当一回老师_语文论文 关于“21世纪如何当教师”报导综述 让爱融于教学之中 教师随笔 关于孟子的仁政学说 语序安排不当 不应当只记得教案设计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我让学生当老师──《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后记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3 动物当老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4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5 关于《师说》教案 别拿语文不当语文 当教师成为英雄 学生乐于写作文,不要让作文成为负担 舟过安仁教案 关于师说的教案 未来教师怎么当 教师个性应当缓提 让爱无所不在 我当老师之──“备课” 让学生乐于作文 人教选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第2课时) 当“导师”型班主任 “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的探索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让作文不再可怕 别让"创新"流于形式 孜孜不倦、 滔滔不绝、直截了当的意思 让适当的评语伴随作文成长 关于当代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让课堂活而不乱 让课堂活而不乱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春》 有感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让学生把作文当作最好的伙伴 不要让那些书读得多的学生在考试当中没有发挥的机会 孩子需要适当地不被评价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春》 《春》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案 让我们勇于面对失败 让作文课不再头疼 坚持让作文不再难 让作业不再是负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 《仁者爱人》复习学案 班主任要善于当好学生的助手 狄仁杰公正护法教案 家当教案设计 让教案成为教师成长的载体 不适宜充当教材的《祖国山川颂》 老顽童于老师 舟过安仁 于漪:岂能食而不化 语文A版《不应当只记得》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钱学森不当“导弹之父” 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思考——与一中学老师关于语文课改的对话 中考语文常见语病:语序不当 师恩难忘-教案设计不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4 新型老师应担当的角色 屏风:让空间藏而不露 2017高考语文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改写《舟过安仁》 教师写不好不是最可怕的 《青山不老》名师导学案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案例 《舟过安仁》扩写 激活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敢于怀疑 勇于探索 [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四) ] 狄仁杰公正护法教案设计 激活思维,让学生乐于动笔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不妨让孩子写点儿童诗 当代神农氏教案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西师版《春节,你不要走》教案 关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若干问题的浅见 当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时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名师霍懋征:当老师是幸福的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新教师不能不读的三个故事 关于当前语文教育转型的思考和展望(四) 关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设计 不要让孩子倒在起跑线上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源于教材,不囿于教材”的探索──《动手做做看》教学案例及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