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词七首|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一剪梅|永遇乐|扬州慢|鹊桥仙|

小编:

教学目标

1、 理解七首词各不同的表现特点,体会婉约、豪放派各异的风格。

2、 分析掌握含义深刻的词句。品味词中含蓄精警,形象而富于表现力的词句。

3、 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景中见情、层层铺叙;用典化句,借古喻今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4、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其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5、了解《雨霖铃》一词中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

6、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7、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8、了解《扬州慢》了词寓情于景、化用杜牧诗句含蓄婉曲的风格。

重点难点

1、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了解宋词豪放派的风格特点。

2、 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

3、 能熟练背诵七首词。

教学过程

虞美人

一、 背景材料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软禁宋都汴京,春花秋月使他触景伤情,回想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的一首词。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五代时南唐中主李王景的第六子,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

李煜政治无能,文艺上却以史诗文无所不通,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早期词作以反映自己帝王、宫廷生活为主,思想意义不大,被俘后,词作抒发亡国之痛,及其对屈辱的囚徙生活的愤懑、感伤,有动人的艺术力量,语音清新,形象丰满,意境深沉。

《虞美人》,唐玄宗是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小令,双调。

二、 谋篇立意

此词相传是李煜的绝笔。这首词通过不堪回首故国的景物情事以及前后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悉恨和悲痛心情。

三、 层次结构

上阕一句写眼前实景,春花秋月并不因为人事变迁而有丝毫变化,面对依旧美好的自然景色,不由得想起故国美好生活,因而无数往事无数愁苦涌上心头,因而怕见眼前现实——东风吹指的月夜转入想象,设想同样春风吹拂的故国该是如何呢?

下阕起始两句是想象中的故国的样子: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不由勾起万端愁绪,因而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苦,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合,道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苦。

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何时了”充满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织进复杂的心情;“回首”而“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直到最后,才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为喻,尽情地倾吐满腔的悲愁。

全词由写眼前之景,转入虚写故国明月再由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转入实写词人现实之愁。整首词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四、写作特点

生动、贴切的比喻,使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李煜别有创意地从正面用波涛滚滚的长江比喻他无穷无尽的哀愁,生动贴切,写出愁恨的深长,浩渺,无边无际。意境博大,感慨深沉,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五、重点难点讲析

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而诗人为什么用“何时了”而生发感叹?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

雨霖霖

一、 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离开京城,作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辞,始行于世,甚至传入禁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戡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改名后,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目睹了都市繁华,熟悉偎红依翠生活,颇多描写太平,歌功颂德之作。但因长期接触下层,身世穷愁,饱尝羁旅况味,身世之叹与现实的不满亦每融入词中,故作品亦有一定现实意义。精通音律,善于口语、俗语入词,且工于铺叙,通过大量制作慢词而推动了词的发展,影响广泛,甚至在西夏亦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其词即事言情,融情入景,朴素清丽,音律谐调。

《雨霖霖》为唐教坊曲名。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霖曲以寄恨焉”。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

二、 谋篇立意

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仕途失意的仰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三、层次结构

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

开头三句写别时景,地点,节序。“都门”两句,写词人矛盾心情。“执手”两句,写恋人的眷念之情,难舍难分。“念去去”三句,写远别相见无期,离愁之深。

下阕:写别后痛苦,伤情无限。

开头两句,陈述离别情,点明主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后四句,写离愁之深,令人神伤,无穷意味。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四、写作特点

1、 结构主线分明,层次清晰,前后照应,自然流畅

全词以“离情”为线,贯穿全篇,不管写时间和空间,都紧紧围绕它。以时间而论,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是只写“离情”。以空间而论,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手相看泪眼的“兰舟”旁,从墓霭沉沉的“江上”,到晓月残风的“远方”,以及良辰好景虚设的“某地”,空间万变,“离情”不易。抓住了主线,突出了主题。将真挚的爱情写得淋漓尽致。

词人表现“离情”,写得层次井然,重点突出。从离别之前到离别之时,再到离别之后,从环境勾勒到情态刻画再到描摹寂寞,层层刻画,步步深入。

不论勾勒环境,刻画情态,遐想未来,词人都注意把景物染上主观色彩。或因情造景,借景抒情,或因情而设景,以景传情,从而使情景和谐统一,交相辉映。全词表达的的离别之痛,作者选择冷落的秋景作衬托,情和景水乳交融,创造了富有诗意的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由于主人公心情暗淡,天容水色便披上了阴影。“杨柳岸,晓风残月”,主别之后的词人,孤寂冷落,所以选用的景物也孤单冷清,令人望而生寒。在这些句子里,词人并未写自己如何苦闷。但从这些景物里,我们已经深深地窥见词人心灵深处的沉痛哀伤。这种写景,连词人的精神状态都写出来了。是写景还是抒情?以词中简直不容易分辩出来,总起而论,上阕实写送别,所选景物多实景,是借景抒情;下阕是虚想别后,所选景物多是想象之景,是因情设景。由此可知,词人写景,完全是为抒情服务的。是本词达到情景交融的主要原因。

五、重点难点分析

1、《雨霖霖》写别离之情,始终与写景交织,且有白描而传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寒蝉雨歇,效个送别,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惨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悬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办。就在此时,阵阵骤雨,刚刚停歇,心上人作彼此就在天各一方,这时节,动人愁思将如何抒发出来呢“

2、烟波暮霭,写船开时的景,千里烟波,愁云弥漫,遥望远天,暮霭沉沉,这又是怎样一种令人肝肠寸断的情景呢?

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这里,“晓风残月”更是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试想,今夜酒醒之时,不见心上之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该是多么令人伤情?无怪有人以此句来代表柳词,就在于它集中了足以触动离愁的意象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无法排遣的愁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 指导预习

1、 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 补充注音

瑾jin樯qiang

3、 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乱石:(1)陡峭不平的石壁。

(2)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已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的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为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4、 思考问题

(1)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 应如何去评价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

(3) 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二、 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量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三、 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一切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知道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的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下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了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名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希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同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得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应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的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响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的自然结合。

8、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清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年。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品味苏轼词作,领略旷达人生》

苏轼词一改前朝词风,打破了词坛婉约派一统天下,以其“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的豪放、旷达风格,体现其旷达人生。

旷达中见豪放的特征大家见的多了,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只会豪放。“无情未必真豪杰”,在他的许多词作中,荡气回肠的怀妻之情,缠绵悱恻的惜春之念,委婉深切的思乡之意都是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从中了解到,作为生活的达观者的苏东坡,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真君子,伟丈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例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悼亡词,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上片就现实写,写梦前的和致梦的原因。夫妻两人十年生死相隔,时间久长,谓想“不思量”;但即使“不思量”也“自难忘”;虽自难忘,却因阴阳相隔,相距遥远,而“无处话凄凉”;明知“无处话凄凉”,却又假想“相逢”;好不容易相逢,却又担心“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寄寓了作者身世漂零的深沉感叹。下片写梦中、梦后。“幽梦想忽还乡”,却无法倾诉衷肠,只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以无言胜千言万语;料得三句,梦醒回到现实,不说自己如何罹妻子,而说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断肠,真可谓句句转,笔笔转,把思念之情哀伤之情表达得真挚深婉。作者还善于用白描的语言,作生动形象的外貌刻画和场景描写。如“尘满面,鬓如霜”,仅六个字,就浓缩了十年蹉跎的经历;“小轩窗,正梳妆”,六字特写镜头,再现了伉俪恩爱的生活;“明月夜,短松冈”,则是用具象的凄凉场景,表达了抽象的无穷哀思。实为悼亡词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写此词时苏轼已远离朝廷五年,与弟苏辙也阔别七年之久。本词通篇咏月,月是全词的中心形象。上片借明月自喻并咏怀,下片咏月怀人,处处关合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寄寓作者出处进退的矛盾,融注了他对宦途险恶和人生离合的体味。“我欲”三句,则把这种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进一步具体化。“乘风归去”是主观愿望,“高处不胜寒”则是客观现实。两者的矛盾对立,使想“归去”的作者又因惧其“不胜寒”而却步,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既眷念朝廷,又畏惧朝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既想归隐,又不甘于无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起舞”二句,既有顾影自怜的孤独,又表现出矛盾斗争后立足于现实的决断。下片融写实于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转朱阁”三句,兼具月照不眠之人和不眠之人望月更无眠两层意思,故有“不应有恨”二句之怨。不应二句将人之情感移之于月,有月圆反衬人之不能团圆。哀痛之情已深于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将人生现象与自然规律沟通起来,以旷达的胸怀,超脱孤独的思念。结尾二句,将离别怀人之情归结到美好的祝愿,所慰藉的不仅是作者,而是世上一切因离别而哀伤的人们。总之,上片以“何似在人间”解不能归去之苦;下片以“千里共婵娟”解“长向别时圆”之恨,体现了苏轼旷达开朗的个性。景情理三者浑然一体,成为古往今来不可多得的佳篇。“”

鹊桥仙

一、 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词人秦观以牛郎织妇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二、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层次结构

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四、 写作特点

语言清新凝练,织女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环境的渲染,心情的刻画,而写得鲜明优美,浓厚深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含蓄。

五、 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产间无数”之意。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一剪梅

一、 背景材料

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不久,当丈夫外出求学时写给丈夫赵明诚的一首词,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父亲格非博通经史,工于词章,母王氏亦工文章。清照幼有才藻,年十八,嫁太学生赵明诚。夫妇曾致力于金石书画搜集整理和研究,后因明诚仕途之挫,几度迁徙,明诚死。李清照几经丧乱,数罹颠簸,客死异乡。李清照前期词多涉闺情相思,不管风韵优美之作,南渡后,故土之思与身出之悲常入词作,风格低回婉曲,凄苦深邃。艺术成就极高,是著名的“词家三李”之一。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以红藕香残,花自飘零的清秋为衬托,精心刻画了情侣相别,愁肠百结,无法排遣的相思之苦,深刻地表达了与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情别恨。

三、 层次结构

上阕借景抒情,将别后的孤寂和深沉的思念融于凄清的景物。

下阕以娓娓自述,轻轻叹息,设想别后无限思念的心情。

四、 写作特点

这首词用语浅近而感情深挚,以秀美的语言铺成工巧绚丽的画面,有百宝流苏的绮丽,行云流水的空明。意境幽邃,情感细腻。

五、 重点难点分析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语言平实浅近,而感情却深沉诚挚,试体会它在全词的作用。

这句写别情,语言浅近,情感真挚。“才下”紧接一个“却上”,写出离别之愁竟难有瞬间排解。爱的诚笃,情的深挚,在一种十分形象而动人的情境里,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在整首词尾,将那种无法排遣的离愁别恨点染得绵邈而深沉,幽邃而浑融。升华

了全词的主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本报讯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缕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用人才的愤懑。

三、层次结构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韩拓胄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四、 写作特点

1、 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2、 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 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楼,首先想到闭门思过以京口为都城,后迁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促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随时光而流逝了。作者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能有刘裕这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作者的正确战略意图就以被采用。

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扬州慢

一、 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二、谋篇立意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

三、层次结构

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四、写作特点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五、重点难点解析

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而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教材指瑕]

“犹厌言兵”的主语是什么

《扬州慢》中:“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句,课本的注释是: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以后,(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我认为,这种解释有不妥之处。“犹厌言兵”的主语不是“人们”而是“废池乔木”。

从结构上看,词句的句子万分很明显:“自胡马窥江去后”是状语,“废池乔木”是主语,“犹”是状语,“厌”是谓语,“言兵”是动词短语作宾语。

这一句化用了《世说新语》中的曲典故:“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极言由于金兵南侵,昔日“春风十里”的扬州,变得满目荒凉,抚今忆昔,即使是“废池乔木”也厌恶谈到那次战争,言下之意,更何况人呢?

从表现手法上看,作者这里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在本词中有几处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废池乔木”,也是采用拟人的手法,把池木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寓情于景;“人们犹厌言兵”是矗抒胸臆。相比之下,前者诗味浓郁,意境浑融。

何谓“二十四桥”

课文注释说:“唐朝时扬州繁盛,有二十四桥。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条注释意为扬州有二十四座桥之多,不然就说不上繁盛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等选本的注释也说:“隋唐时候这里原有二十四座桥。”其实,这样的注解是值得商榷的。

有一种解释是,“二十四桥”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记载:“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慢》结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芍药在宋朝时很有名,二十四桥附近盛产芍药,所以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红药即红色芍药。《扬州画舫录》又载:“《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可见二十四桥是因为曾有二十四美人同在桥上吹过箫而得名,并非形容桥多的确指或虚数,只不过一座古桥罢了。这种说法比较合理。

古之二十四桥在历史上已颓圮于荒烟衰草。但据报载,近年扬州市经过规划,又重建了二十四桥景点,一座飞檐翘角的楼台亭阁已在瘦西湖畔耸起;去年中秋节,扬州还举办了中国扬州二十四桥金秋赏月会,接待海内外宾客,如今二十四桥已成为新的浏览胜境了

    相关推荐

    宋词两首《雨霖铃》《扬州慢》 宋词两首——《雨霖铃》《扬州慢》 宋词两首——《念奴娇》《永遇乐》 《雨霖铃》《扬州慢》教案 雨霖铃、扬州慢(练习测试) 一样离别几样情:《迢迢牵牛星》《雨霖铃》《鹊桥仙》... 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柳永《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扬州慢 柳永《雨霖铃》简评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2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 周先慎:柳永《雨霖铃》 《念奴娇》教案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及练习 鹊桥仙教案一等奖2021 鹊桥仙教案秦观 柳永《雨霖铃》有关资料 雨霖铃 雨霖铃 《雨霖铃》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研习教学设计 《雨霖铃》《声声慢》教案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设计 《扬州慢》学案 开启“怀古”诗词赏鉴之门 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一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2(苏教版) 《雨霖铃》《声声慢》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扬州慢》教案5 《鹊桥仙》教案4 女性话语:文人爱妓女?|雨霖铃|柳永|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课堂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课堂实录 《鹊桥仙》教案​精编 《扬州慢》导学案 《雨霖铃》浅析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简案 《雨霖铃》原文 《雨霖铃》教案 鉴赏《雨霖铃》 《雨霖铃》赏析 雨霖铃(教参)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赏析 扬州慢教学教案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说课设计 《念奴娇》教学设计 《鹊桥仙》教学设计3 《念奴娇·赤壁怀古》(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四)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教学设计 《念奴娇》教学后记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虞美人 虞美人 《一剪梅》《声声慢》比较阅读教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教案3 《念奴娇·赤壁怀古》(五) 《雨霖铃》教案28 《雨霖铃》教案14 《雨霖铃》教案17 《雨霖铃》教案6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教案16 《雨霖铃》教案11 《雨霖铃》教案16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教案1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导学案 《雨霖铃》教案10 《雨霖铃》教案12 《雨霖铃》教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