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故乡》教案9

小编:

一、了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的破败,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以及人与人之

间形成等级、冷漠、隔阂的现实,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

活的感情。

二、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三、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要点难点

要点:

一、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

二、小说中议论语句的识别及理解其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难点:

一、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闰土、杨二嫂两个形象的意义。

三、对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

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

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11号的住宅,于11月21日

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

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

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只把三只书箱寄存

在五云门外张梓生家里。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

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

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

,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

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杰出的奠基

人,中国新文化战线的光辉旗帜。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

江省绍兴县城的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幼年在家塾受到传统的文化教育。13岁时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祖父因科场作

弊案被捕下狱,父亲身患重病,这使他经常出入于当铺和药铺之间,饱受了人

间的辛酸和冷眼。1898年5月鲁迅离家来到南京求学,先在江南水师学堂就读,

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学习。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书籍,接受了很多新知识、新思想,其中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

论》一书,使他初步接触到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这对他前期思想产生了重要

影响。1902年4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攻医学,后毅然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作

思想武器,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1906年起在日本开始文学活动,与周作人共

同翻译出版了介绍东欧和俄国现实主义作品的《域外小说集》,并于1908年间

写下两篇重要论文《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阐述了要“立国”必先

“立人”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识。1909年6月由日本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

地任教。此间他目睹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深感失望,根据自己的生活体察,

用文言写下了他的第一篇小说《怀旧》。随后鲁迅到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

的教育部任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授课。在北京大学授课

期间编写了重要的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改组扩大后的《新青年》编委会,积极投身“五四”

新文化运动。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新文学创作。从1918

年到1926年,鲁迅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1923)、《彷徨》(1926)两个小说集

,《野草》(1927)、《朝花夕拾》(1927)等抒情叙事散文集和杂文专集多本。这

些作品显示了新文学运动的实绩,奠定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基石。其中《阿Q

正传》等作品,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且享有广泛

的世界盛誉。在文学创作的同时,鲁迅坚定地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前

列,并在斗争中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

学生爱国运动而遭反动当局通缉,遂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又转至广

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严峻的现实斗争,促使

鲁迅的思想由原先的进化论进一步向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飞跃。

1927年10月,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开始了最后十年的战斗生活。面对当时

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势,鲁迅以明确的战斗意识同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同各种黑暗势力、反动文学,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自

觉捍卫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一

时期,鲁迅积极参加左翼文学运动和各种进步社会活动,他参加并领导了“左

联”的工作,对“左联”和广大左翼作家的思想建设发表了重要的意见。他积

极主持了《语丝》、《朝花》、《奔流》、《萌芽月刊》等刊物,热情扶植文

学新人。他还先后参加了中国自由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多

次和进步文化界一起抗议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暴行,表现鲜明的政

治态度和大无畏的战斗气概。后期十年,鲁迅以主要精力写下了大量文艺性、

战斗性的杂文,先后结成十余本杂文专集。这些杂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1936年还出版了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借历史题材表达了特定的现实感受。此外,他还在

一系列文章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理论,对文艺与生活和政治的关系

、文艺批评的功能、中外文学遗产的继承借鉴等问题,都发表了极有价值的独

到见解,为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36年10月19日,鲁迅

病逝于上海,10月22日鲁迅遗体覆盖着上海人民所献“民族魂”的旗子,安葬

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民族魂”三个字

高度概括了鲁迅一生的伟大和崇高。

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的《鲁迅全集》(16卷本),收入了鲁迅的

全部创作、论著、书信和日记,是目前内容最完备,校勘、注释都较准确翔实

的鲁迅作品汇集。中学语文课本收入了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20余篇,这些

作品都是中学语文课本的重点课文和保留篇目。

(刘勇)

段落大意

全文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着重写渐近故

乡时萧索的景象和“我”由此而产生的悲凉心情。为闰土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是本篇的中心部分。这里

写了三个时间的事:到家那天,到家三四天后的一天,又过了九天要离家的那

天,但从内容上来看,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引起对少年闰土的回忆(插叙

),表现了“我”对闰土的热爱和真挚的感情,也是我认为记忆中的故乡十分

美好的重要原因。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

农村经济的萧条,为中年闰土的变化做了重要的铺垫。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

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

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主题思想

《故乡》这篇小说通过闰土一家三代反复着同样生活道路,而且每况愈下的事

实,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贫苦农民悲惨的历史命运;揭示了农村经济日

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指出了封建精神枷锁的束缚是农民不

能改变奴隶命运的重要原因。作者痛切感触到儿时记忆中的“故乡”与现实故

乡的矛盾,从而抒发了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写作特点

人物形象对比

一、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

外貌对照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

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

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

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

“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

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

;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思想、精神对照

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

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

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

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

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

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二、闰土父亲、闰土、水生三代人的对比

三十年以前,在生活重压下的闰土的父新,将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为了怕儿

子死了,给他起名为闰土,便“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三十年以后,在生活更沉重的压迫下的闰土,生活比父亲更惨苦了,已无力给

儿子套上明晃晃的银项圈;香炉、烛台代替了银项圈,将希望寄托于神灵,连

希望也比父亲更渺茫了。

三十年以前,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天真烂漫的少年;

三十年以后,闰土的儿子水生又长成了当年闰土的模样,所不同的是,“黄瘦

些,颈子上没有银圈”。

这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故乡没有变,闰土们一代接一代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一代接一代地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

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重复着同样悲惨的命运;故乡又是变了,剥削变得

更重了,压迫变得更深了,摧残变得更烈了,因而劳苦人民的命运,也一代比

一代更悲惨了。

三、闰土、“我”、杨二嫂三人的对比

闰土世代作奴隶,苦得已经形容不出,却没有醒悟,不但自己事事按奴隶的“

规矩”办,而且要自己的后代也老老实实地做奴隶;

“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已叛离了原先的阶级,但没有奋起而

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辗转奔波;

杨二嫂是一个破产的小市民,她明抢暗夺,尖酸刻薄,对上层阶级既憎又慕,

完全只是为着自己在生活旋涡中争斗。

三个人,都是社会直接的或间接的奴隶,由于不觉悟,各自为着自己而辛苦,

彼此隔着厚厚的墙。

人物关系的对比

一、现代的“我”与闰土的关系和过去的“我”和闰土的关系的对比。

现在时的“我”和闰土,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彼此有话“吐不出

口外去”了,而过去时的“我”和闰土则是一对亲密朋友,心心相印,无话不

谈。时间不同、色彩各异的两种大相径庭的关系拿来一比,就会生发出对人生

的慨叹与思考。

二、现在的宏儿和水生的友谊与“我”与闰土的关系的对比。

宏儿与水生的友谊如同旧时“我”与闰土的友谊,然而这种友谊是否会仍回到

现实“我”和闰土式的隔阂?作者虽然希望说:“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

家隔膜起来……”但马上又清醒地认识到:“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

不忘却。现在我所希望,不也是我手制的偶像吗?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原

望茫远罢了。”事实上,在整个旧秩序未铲除之前,在封建的道德观念、等级

观念以及一切封建思想意识未铲除之前,要谈希望,的确是茫远的、空洞的,

同求神拜佛确有相似之处。

三、希望中的宏儿与水生将来的正常关系与现在的“我”与闰土隔阂关系的对

比。

这是一个虚比。用希望中的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反衬现实中的人与人的隔膜

关系,从而使主题逐步丰满,色彩逐步明朗。

环境的对比

小说中现实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眼前的故乡是一幅荒村图:天气

是阴晦的,冷风呜呜地响,苍皇的天底下横着几个萧索的乡村。这幅荒村图生

动地显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

;而十多年前的故乡是那样美丽:“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

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样描写倾注了“我”对故

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故乡景物的对比,深刻地揭

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趋势,也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创造了非常

适宜的环境。

富有哲理性的议论

小说中的议论句子不多,但却起到点明中心,深化或升华主题的作用。

比如,《故乡》在叙述完“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后这样写道:“我想到希

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

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

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引文中划线的句子是议论句,特

别是最后一段的议论,含义是很深刻的,这是“我”自抒胸怀的自白,极富哲

理性,指出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强调大家要为新生活的到来勇敢

地去努力去实践去开辟新的道路。

作业练习

一、给下列字注音

1晦2(瓦)楞3捏4猹5胯

6祀7弶8毡9匾10秕

11鹁鸪12獾13讯14髀15愕

16嗤17瑟18颧19噤20黛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三、解释加黑的字

1阴晦2寓所3愕然4苏生

5嗤笑6瑟索7隔膜8惶恐

9寒噤10恣睢

答案

一、1.huì2.léng3.niē4.chá5.kuà

6.sì7.jiàng8.zhān9.biǎn10.bǐ

11.bógū12.huān13.xùn14.bì15.è

16.chī17.sè18.quán19.jìn20.dài

二、折:shé、zhé、zhē吓:xià、hè

行:xíng、háng畜:chù、xù

见:jiàn、xiàn系:jì、xì

三、1.昏暗2.居住3.惊讶、发楞4.睡醒

5.讥讽6.颤抖7.薄皮8.恐惧

9.因受冷或受惊而哆嗦10.放纵,没有拘束

    相关推荐

    9.故乡 第9课《故乡》教案 第9课故乡 第9课 故乡 学案2 第9课 故乡 学案3 《故乡》教学设计9 9 《故乡》教学设计 第9课《故乡》学练方案 《第9课 故乡(第三课时)》教案 第9课《故乡》导学案(学生) 9故乡教师用2课时 9故乡教师用1课时 9故乡教师用3课时 第9课《故乡》课文简介 《乡愁》教案9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第9课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 《故乡》教案 9《乡戏》 《故乡》教案1 《故乡》教案3 《故乡》教案5 《故乡》教案6 《故乡》教案8 《故乡》教案12 《故乡》教案4 《故乡》教案7 《故都的秋》教案9 《肖邦故园》教案9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导学案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 《故乡》 故乡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论《故乡》 谈《故乡》 读《故乡》 故乡18 故乡20 再教《故乡》 五故乡 《月是故乡明》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 故乡的榕树教案 5故乡 《故乡》说课课案 《故乡的胡同》教案 论《故乡》:我的老屋,我的故乡 16 故乡 《故乡》赏析--精神“故乡”的失落 高二语文故乡教案 《月是故乡明》教案3 《故乡》优质教案设计 《月是故乡明》教案5 《月是故乡明》教案2 《故乡》导学案范例 《故乡》赏析 故乡 习题 故乡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何谓故乡 《故乡》导学案(老师) 关于《故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的榕树教学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杂谈 《故乡》教学点滴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人教版《故乡》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的小桥 故乡的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