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教参:音乐之声(节选)

小编: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其剧情梗概是: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姑娘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地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孩子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命,为他们服务。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在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视,开车驶往国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魔爪。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却十分生动和相当完整地刻画了玛丽亚的性格,完成了剧本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介绍,为剧情的展开做了充实的铺垫。继课文的节选部分之后的剧情是:修道院院长介绍玛丽亚给冯·特拉普上校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她离开修道院,开始新的生活。

课文分为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在第一个场景中,以富有奥地利特色的地方风光的描写起始,由远而近,层次渐进,向人们展现了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漫山遍野的挺拔的松树,声声啼唱的云雀,高高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斑斑点点的残雪,阵阵呼啸的山风,乐声回响的旷野;山麓下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房屋,座落在绿树浓阴中的庄严肃穆的修道院,以及山坡上的草地、小树林和小溪。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致中,让主人公渐次“亮相”:推出玛丽亚活跃的身影,响起玛丽亚动人的歌声,呈现玛丽亚细部的动作、表情。使人们在剧本中初识女主人公玛丽亚,就感受到她生动鲜明的形象。

在这一场景中,开头的环境描写,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玛丽亚的纵情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内在地揭示了她活泼自由的天性;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声歌唱。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这两段动作性、跳跃性极强的描写,则表现了她活泼自由的性格。

第二个场景,着重以院长和众嬷嬷的对话与对唱,道出她们眼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并简练地描写了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景,使人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玛丽亚的个性。院长与众嬷嬷在议论中历数玛丽亚种种异乎寻常的举动:她缺席每日必做的功课;她喜欢牲口;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她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她上教堂不准时,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饭挺准时;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她总是坐不住,听不进别人的话。这一切,使人感到她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嬷嬷们都十分喜爱她,是因为她纯真快乐的天性,她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生气,总叫嬷嬷们“笑哈哈”;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则是因为她不同寻常的举止和个性,与修道院的环境和教规形成强烈的反差,极不协调。课文临近结尾,描写玛丽亚突然闯进来时的一连串匆忙、快捷的动作,以及在众修女注视下她的举止变化,虽然短短数语,却是颇能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二、问题研究

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第一个场景描写玛丽亚在野外歌唱的情形,其中歌词的内容着重展示了她的内心感情和精神世界;第一、二个场景中都有对玛丽亚的动作、表情的描写,则从外在形象上展现了她的性格。第二个场景中描写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着重于玛丽亚的日常行为举止,由她们口中道出玛丽亚的种种表现,以及她们对她的看法、态度,从她们的眼中映现出玛丽亚的形象。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音乐故事片是以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影片中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大量的演唱,以及载歌载舞的表演,具有活泼欢快的情调。《铃儿响丁当》《朵、来、米》《再见》以及主题歌《音乐之声》等歌曲,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其中有的已经成为经典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练习说明

一、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概括一下大家的意见,说说在众人眼中玛丽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题旨在理解众嬷嬷对玛丽亚的态度和评价,把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

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二、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本题旨在理解比喻句的比喻义,并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修道院院长的原唱词是:“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此外,课文中还有两句唱词:“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意思相同。

三、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它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本题旨在体会影视剧本具有画面感的艺术特点。

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像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因此,影视剧本注重可以转为视觉形象的描绘性语言,而较少使用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叙述性语言和心理描写。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四、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人的观察能力,以及人物描写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二、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三、可以观看《音乐之声》音像资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并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有关资料

一、《音乐之声》拾零

《音乐之声》是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改编的。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这个故事曾被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1960年“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以一百万美元购得歌舞剧的改拍权,但附带一个条件:在百老汇未结束演出之前,影片不得上映。拍摄工作从1963年开始,起先由威廉·惠勘执导,后来则由制片人罗伯特·怀斯兼导演。

影片是在萨尔茨堡市内及周围的山区、平原拍摄的,耗资一千万美元。当时招致了一些非议,但很快就被大加赞扬。影片上映后,单在北美,头十个月就收入二千万美元,首创最高的票房价值。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余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占第三位。

(安可编译《〈音乐之声〉拾零》,选自《外国电影丛刊》,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电影《音乐之声》是一个真实人家的经历,可是真实的鸿·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哪里去了呢?1938年,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丽亚正怀着冯·特拉普家的第十个孩子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立刻就是个大问题。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苦苦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乐馆皇家的演出,无所不为。1939年,当他们来到美国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小小的农庄让他们记起了奥地利的家园,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他们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丽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玛丽亚在斯托丽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就建起特拉普山庄。

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1949年玛丽娅的传记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丽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

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来。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娅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盖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

人生一世,还有什么比从无到有开创事业更让人感到欣慰的呢?至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冯·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冯·特拉普家在逃亡路上出生的小儿子约翰尼斯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维一《〈音乐之声〉以后的故事》,选自2002年6月25日《北方新报》)

二、《音乐之声》的导演及女主角

1.《音乐之声》导演罗伯特·怀斯

罗伯特·怀斯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兼制片人。1914年生于印第安纳州温彻斯特市,19岁时进入电影界,最初担任音响剪辑,后来曾与奥迪·威尔斯剪辑影片《公民凯恩》《安培逊大族》。升为导演后曾尝试拍恐怖片,如《诅咒》《月球大血战》等。他熟悉省钱拍片的诀窍,又善于运用悬念技巧。不久便转向社会现实题材,拍了暴露拳击界只顾赚钱、玩忽人命的影片《圈套》,获得成功,从而使他确立了社会电影导演的地位。后来又拍《武器的报酬》,通过失业工人抢劫银行巨款案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即暴力与种族歧视。罗伯特·怀斯还是音乐片巨匠。1961年拍了音乐巨片《西区的故事》,从摄影棚布景圈子内跳出来,把观众引到纽约街头,以曼哈顿西北部贫民区为背景,展现了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以及阿飞流氓的日常生活情景。许多歌舞场面在真实环境中展开,具有一定的现实色彩。怀斯导演处理的社会气息和罗宾斯设计的豪放舞蹈动作浑然一体,使该片大获成功,被授予十一项“奥斯卡”金像奖。《音乐之声》是罗伯特·怀斯的新风格音乐片的又一巨作。脍炙人口的插曲《朵、来、米》《再见》以及主题歌《音乐之声》等,生动刻画出主人公热情活泼的性格,而且也抒发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歌舞构成剧情发展的有机部分。另外,怀斯大胆运用直升飞机拍摄法,从很高处用大远景摇摄阿尔卑斯山麓或萨茨堡全景,然后急剧下降,一直推至人物的特写或半身,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状态,使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接着《音乐之声》,又拍了仍由安德鲁丝主演的描写女星格特鲁德·劳伦丝艺术生涯的《明星》一片。怀斯创作的另一特点是有比较鲜明的社会政治观点。在越南战争时期,他拍了《炮舰圣巴勃罗号》,借中国20世纪20年代上海市民反对外国殖民者斗争史实暗示美国的侵略行径。越战后期又拍了逃兵题材《同伙》。正如评论界指出的,“怀斯喜欢政治”,“他属于具有政治见识的娱乐派导演”。

2.《音乐之声》女主角裘莉·安德鲁丝

裘莉·安德鲁丝是英国著名演员兼歌唱家。1935年生于瑟里郡华登地方。父亲是喜剧演员,经他悉心培养,她从小就显示出表演才华。12岁时赴伦敦登台演出。后转美国百老汇,参加歌舞剧演出,获得成功。特别是在根据肖伯纳名剧改编的《窈窕淑女》里,以轻盈活泼的演技把女主角艾丽莎演得风采奕奕,因而轰动了美国舞台,成为百老汇的名角。29岁时演拍歌舞片《玛丽·波宾丝》,即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接着在《音乐之声》里,安德鲁丝充分发挥轻歌舞剧演员的特长,生动刻画了女主人公开朗豪爽的性格,因而博得了广大观众包括儿童在内的喜爱,一跃而居电影明星宝座。除了歌舞剧、音乐片之外,还擅演正剧片,例如《明星》。安德鲁丝不是单靠丽容风韵吸引观众的,她作为个性演员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以明朗乐观的色调刻画角色,力求传达童心美与天真烂漫气息,动作奔放、富于舞蹈美,歌喉优美且抒情味浓。这位红星感到终身遗憾的是,她声誉满载的《窈窕淑女》搬上银幕时,自己却得不到主演,而让奥黛丽·赫本逐鹿了。当时影剧界许多人都同情她,为她说话。安德鲁丝创作态度严肃,她认为“把电影看作自己芳名百世的途径,这是相当狭隘的看法。”所以当拍满十部时,一度退出影坛,专心致志于儿童教育事业,她曾以“袭莉·爱德华”的笔名写了几本童话读物,也曾很关心越南孤儿与柬埔寨难民情况。最近又重返影坛,风韵不减当年。

(选自《外国电影丛刊》,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相关推荐

    16音乐之声(节选) 《音乐之声(节选)》教案 16音乐之声(节选)(1) 九年级下教参:变脸(节选) 九年级下教参:蒲柳人家(节选) 九年级下教参:热爱生命(节选) 九年级下教参:威尼斯商人(节选) 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音乐之声》课文原文 《音乐之声(节选)》教案2(教案学案一体化) 八年级下教参:组歌(节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音乐之声》同步训练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学案 音乐之声1 音乐之声3 音乐之声教案 音乐之声反思 九年级上教参:心声 音乐之声练习 16音乐之声教案 七年级下教参: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之声导学案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16音乐之声教案(1)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杂谈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实录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实录 九年级音乐试题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教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教学反思 《音乐之声》写作特点 《音乐之声》写作特点 《音乐之声》时代背景 音乐之声同步练习 《音乐之声》有关资料 《音乐之声》问题探究 《音乐之声》时代背景 音乐之声主要内容 《音乐之声》时代背景 《音乐之声》词语解释 《音乐之声》写作特点 音乐之声阅读答案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1 《音乐之声》结构分析 《音乐之声》人物描写 《音乐之声》人物描写 《音乐之声》人物描写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3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2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3 音乐之声课堂实录 音乐之声课后反思 音乐之声主要内容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2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1 仙乐飘飘乐融融──《音乐之声》赏析 《音乐之声》诞生的地方 音乐之声导学案设计 《音乐之声》重点字词句 《音乐之声》诞生的地方 《音乐之声》的真实故事 原创:《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教参:公输 九年级下教参:枣儿 《音乐之声》诞生的地方 九年级下教参:那树 九年级下教参:人生 九年级上教参:敬业与乐业 选声音编故事 电影《音乐之声》主观影评 电影《音乐之声》主观影评 九年级下教参:谈生命 九年级下教参:变色龙 电影《音乐之声》主观影评 《音乐之声》素质教育新学案 九年级下教参:孔乙己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五年级下册《小音乐家扬科》精选教学设计 《音乐之声》的导演及女主角 《音乐之声》以后的真实故事 第16课《音乐之声》课文简介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九年级下教参:曹刿论战 《音乐之声》以后的真实故事 《音乐之声》以后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