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第10课-《论语》十则(第一课时)

小编: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1~5则。

②过程与方法:运用“进入角色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1~5则。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点

1.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2.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三、教学难点

理解《论语》十则1~5则丰富精彩的内涵。

四、难点突破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 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二、确立目标 自主 学习

1、掌握作者的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1)了解《论语》;

(2)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3)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

明确:

1、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前551~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十则》中各章的体式不尽相同:1~9则属语录体;第10则 属对话体。

2、听朗读,注意语气、语调、停顿,给加点字注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è )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 )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诲女( huì rǔ )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弘毅(hóng)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 其恕(shù)乎

3、合作朗读,划分节奏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整体感知:本文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内容?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方法)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

三、合作探 究 师生互动

进入角色:“与孔子面对面”质疑释疑,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要求:全班分为两大组。A组同学为提出问题组:就1~5则重点字词 及文意等方面提出有疑问的地方。

B组同学为“孔子”组:与A组 的同学对话,回答A组同学的问题。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一)

以下二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明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时常”。习:复习,实习。“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知:了解。而:却。愠:生气,发怒。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 译作:“不也是……吗?”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实践它、复习它,不也令人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所为)吗?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讲了学习方法。表明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 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省:检查,反省。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

固定句式: “不……乎?” 译作 “是不是……呢?”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背诵1~2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二)

以下三则加点词如何解释?每一则写了什么内容?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4.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明确: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知:领悟。可:可以。以:凭。(之):(这一点)。为:做。矣:了。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习旧课,领悟新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这一则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诲:教导,教诲。 女:通“汝”,你。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知:知道。为:是。 是:这。 知:通“智”,聪明,智慧。

固定句式: “……也” 译作 “……是……”

[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聪明智慧。”

这一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 ,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背诵3~5则。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三)

1、从第一则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2、用原文回答曾子经常反思的是什么事?

3、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

明确:

1、胸怀宽广,为人大度。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起消极的影响。

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四)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3、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

明确:

1、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

2、 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

3、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语录,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论语》,这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2.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 ________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

4.以上三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1.大学 中庸 孟子

2.不断学习、复习

3.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

4.温故知新

5.这句话,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因为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

五、布置作业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说理由。

2、课外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教师寄语

同学们,《论语》是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请同学们吸取精华,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做文明好少年。

    相关推荐

    第10课-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论语》十则(第一课时) 第10课《《论语》十则》课文简介 10 《论语》十则 第10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则》课时训练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第10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第10课 论语十二章》小测卷 10《论语》十则(方案B)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 《论语》十则》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教案:《论语》十则 10《论语》十则(方案A)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说课稿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第10课 信客》第一课时导学案 10《葡萄沟》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课文鉴赏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十 、《论语》十则 10《猫》第二课时 10《猫》第二课时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10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及评点 人教版语文2012—2013学年七年级上册《第10课 论语十则》生本课堂导学案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十则》课文背景知识 《论语》十则课后练习答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论语》十则课文全解 《第10课 信客》第二课时导学案 《〈论语〉十则》课堂教学实录 《论语(第二课时)》学案 《论语(第三课时)》学案 10《葡萄沟》第二课时 《第10课 信客》第二课时导学案1 《论语》十则课文评点及说明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论语十则》教案 《陈涉世家》教案10(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10《北京亮起来了》第一课时 10《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案) 《论语》十则练习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 教案 《论语》十则又一篇教案 《〈论语〉十则》译文 《论语》十则赏析 汉语拼音10 ao ou iu第一课时教案 《珍珠鸟》教学设计10第一课时 《灰椋鸟》教学设计10(第一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上《论语》十则(第八则)教后感 《珍珠鸟》教学设计10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 《窃读记》教学设计10第一课时 七年级语文第21课《论语》六则学案 第一课时 《语文天地十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25课-世说新语(第一课时) 第10课《信客》 《日记两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日记两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 《寓言二则》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方案A) 《论语》十则导学案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方案A) 《论语》十则(方案B) 李研的《〈论语》十则》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课时) 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通假字 《论语》十则(方案B) 《论语十则》教案1 《论语十则》教案2 《论语》十则有关资料:《论语》六则欣赏 初三语文文言课文复习:《论语十则》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10(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