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第9课老王》学案

小编:

【学习目标】

1、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2、探究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

3、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爱心、同情心。

【学习重点】

1、 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2、 体会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的特点。

【学习难点】理解本文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老王》写于1984年。这篇文章通过记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写出了老王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同时,作者提示我们: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

2. 走近作者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生于7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3.相关资料

本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在那荒唐动乱的年代,人性被抹杀殆尽,但老王和作者身上所发出的人性的光辉却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望和信心。

【自主学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愧怍( ) 攥( )着 滞( )笨

伛( )偻 骷髅( )( ) 眼翳(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荒pì( ) 取dì( ) huánɡ( )恐 tā( )败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老实: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老实:

4.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

②我谢了他的好香油和大鸡蛋

(2)①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合作探究】

5.“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表达了什么意义?

6.老王像僵尸的这段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7.老王送我们香油和鸡蛋,我为什么“强笑” ?

8.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9.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10.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

【精读精练】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 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1.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

12.解释下列词语

(1)镶嵌:

(2)滞笨:

(3)愧怍:

13.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14.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15.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16.“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17.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主题阅读】

汪 大 娘

张中行

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帮佣,只管做饭。我开始认识汪大娘时,她四十多岁,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李家是汉族,夫妇都是进士之后,门第不低。不过不管门第如何高,这出身总是旗人下的皇帝所赐。而今,旗下人成为用人,并且依世俗之例,呼家主人夫妇为老爷、太太,子为少爷,女为小姐,子妇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

汪大娘的行事,勤勉,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行,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 依她。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度过了。

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因为她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①,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用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 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度过了。

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 ,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②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 ,风停雨霁,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语文读本》,已修改)

注:①[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比喻有才能的人遭人嫉害。怀璧,怀藏美玉。

②[黍离、麦秀] “黍离”、“麦秀”是哀伤家国昔盛今衰的意思。“黍离”出于《诗经·黍离》,周朝官吏经过故都缟京,看见残破的宫殿里长满了高粱黍米,遂写了这首诗。“麦秀”出于《尚书》,商亡,微子路过殷都,昔日繁华之地已成为鸟兽乐园,遂作《麦秀》。

18.作者说“很多大手笔写大人大事,我偏写小人小事”。他写了汪大娘的哪些“小事”?试分条概述。

19.文中有关李家的长媳张玉婷评说汪大娘的文字,如若删去,好吗?

20.简要分析“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这句话的含义。

21.十几年后,“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回答。

【拓展提升】

阅读《老妪》一文,回答问题。

老 妪

(1)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做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2)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3)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不过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4)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

(5)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6)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7)我 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怪不易的……”

(8)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9)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10)“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11)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12)儿子仰脸看我。

(13)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14)而公园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15)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22.阅读文章第④段中划线句子,回答:

(1)“我”“不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产生“体恤”和“怜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3.第⑨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中的________描写。结合全文思考:这样描写老妪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找出文中分别描写两位老人的目光且前后呼应的句子,回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来源:学,科,网]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我”为什么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后来,“ 我”为什么又觉得自己的行为很“猥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你会同情和帮助那些不幸的人吗?你曾经这样做过吗?谈谈您的感受和经历。

【教(学)后记】

第九课

答案:1.zuò zuàn zhì yǔ kū lóu yì2.僻 缔 惶塌

3.(1)走正路(2)忠厚,实在,本分4.(1)①句重复两次“谢了”表明作者的感激之情,更突出香油和鸡蛋的贵重。(2)①句“前任”一词简炼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5. 写出了老王身体僵硬不灵活,病得很重,没有活力。 6.一是突出其贫病交加的悲惨;二是衬托他人品,临死 前仍不忘报恩,还人情。7.作者笑里面包含感谢和深深的感动,然而又不得不为老王的境况担忧,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深切的关心。8.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 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9.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10.作者对琐碎材料的组织以成有机整体,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是按逻辑顺序,正因谋生的困难,收入少,所以生活清贫。下面三段是按时间顺序。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设置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即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11.镶嵌 强笑12.(1)镶嵌:这里指老王好像被嵌入门框中一样。(2)滞笨:呆滞笨拙 (3)愧怍:惭愧。13.老王一生孤苦伶仃,作者一家对老王关爱较多,所以老王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也许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将告别于人世了。)14.“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转身进屋”的动作,是老王比较熟悉的——进屋拿钱,所以他赶忙说:“我不要钱。”这里也暗示出,作者一 家是经常资助老王的。15.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26.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像着他都要散架了。17.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18.①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勤勉);②身为帮佣却毫不见外(或“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的习惯”)(正直);③查问卫生时,因过分看重而失忆(质朴);④文革时不入圈套说实话(宽厚)⑤年高被辞不忍走(有情)19.不好。这是侧面叙写汪大娘,借大少奶奶之口,写汪大娘只注意“心中的常理”,这样正面叙写和侧面叙写相结合,就突出了她正直、尽责的个性。20.通常认为读书可以使人明理,但作者对此产生了怀疑。因为汪大娘不识一字,却如此通达事理,为人敬重。时下,人们不仅要读书,要有文化,更应像汪大娘一样有道德。21.“风停雨霁”,大家有时间关心汪大娘的下落了;大家敬重她的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对汪大娘所具有的这种社会道德的赞美和呼唤。22.(1)男人们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2)老妪不善招徕,生意冷清23.肖像 以没有美感的外表反衬老妪人格的高尚。24.老妪“目光睃向眼前行人……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与老叟“目光偶向眼前行人一睃……绝无半点乞意”前后呼应。 这样写突出了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25.为了获得自信自己仍然立在好人边上的自慰,老妪退钱表现了“人心的尊贵”,相比之下,“我”深感自己的行为比较庸俗。26.略


    相关推荐

    第9课《老王》 《第9课 老王》教案 《第9课 老王》教案 《第9课 老王》教案 《第9课 老王》教案 《第9课 老王》导学案 《第9课 老王》教学案 《第9课 老王》教学设计 9老王 第9课《老王》课文简介 《第9课 老王》课后反思 《老王》教案9 第9课《老王》助学练测集优方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老王》教案 《老王》教学设计9 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老王》学案 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老王》学案 第9课《老王》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八上) 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第9课 老王 老王第一课时 教 学 案 老 王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9 《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八年级上语文9老王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老王》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单元第9课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第9课《老王》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单元第9课老王(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9老王》教案 《老王》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老王》学案 《老王》学案 《老王》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课文教学研讨 《老王》教案(2课时) 第8课《老王》学案(人教新课标八上) 二中八年级语文上册《9老王》教案 第九课《老王》教学互动卷 《老王》导学案 老王 (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老王》同步练习及答案 《老王》说课稿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老山界》优质课教案9 《老王》说课稿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老王》公开课教案12 《老王》公开课教案47 中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9《老王》教案 老王 教案 《老王》 《老王》课后练习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9老王》说课稿 老王 老王 老王 《老王》教学案例 《老王》说课设计 《老王》教课记录 《老王》教案4 《老王》教案6 《老王》教案1 老王 老王 老王 《老王》课文简析 《老王》课时训练 《老王》说课设计 老王 《老王》教学简案 《老王》教案5 《老王》教案2 老王 老王 老王 《滕王阁序》导学案9 《老王》课文剖析 《老王》课堂实录 《老王》课时训练 老王说课稿2 《老王》单课单练 《老王》课堂实录 《老王》教案3 《老王》教案7 《老王》教案16 《老王》教案10 《老王》教案1 《老王》教案 4 《老王》教案18 《老王》教案4 《老王》教案26 《老王》教案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