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雨巷|再别康桥)

小编:

诗两首

《雨巷》

一、 诗人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 诵读

1、全班读。我们可以看出全诗弥漫着忧伤、惆怅的感情色彩。

那应该用什么样语调、语速朗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慢慢读才能读出忧伤的感情,读快了就不是这种感觉了。而且应该用降调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惆怅和忧伤。

2、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节。老师讲解。示范。

3、学生朗读。点评。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节、语速是基本固定的,就像歌曲的节奏一样,不变的。《雨巷》这首现代诗歌,它的首尾两节在内容上基本相同,在这两节中,停连、语节、语速都是一样的;其他五节语节、语速基本一样,停连的位置、时间也类似第一小节,但是因内容不同会略有不同。

4、全班朗读。

三、赏析

1、诵读完了,大家觉得这首诗美吗?那一般我们大家看到美的事物会怎样?(开心,心情愉快)但是这首读完

有这种感受吗?(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这首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所蕴涵的那种忧郁、苦闷。

那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

(比如:)

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2、 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

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

3、意象

大千世界的客观景物我们称为“物象”,当物象出现在诗中,变成诗人笔下的形象,饱含了作者的情感,“物象”就变成了“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三、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二、《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人们对这首诗中的“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相当于“我”心中的理想,还有人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

“姑娘”当然是有象征意义的。那么“姑娘”象征什么呢?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所以“姑娘”的形象可以指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他追求到“姑娘”──理想了吗?“姑娘”可望而不可即,追求虽执著但“道阻且长”,“姑娘”永远“宛在水中央”。这就给抒情主人公的追求涂上了一层悲剧色彩。如果诗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这位“姑娘”不正是他要追求的“寤寐思服”的佳人吗?或许她的家就在巷子的尽头,或许她只是从这巷子经过,谁知道呢?大家尽可以展开想像。有时候,抒情诗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诗中的形象往往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或形象的补充。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再别康桥》

一、导入: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之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再有就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

相对于戴望舒,大家对徐志摩可能比较熟悉,有没有?我们接触过的关于徐志摩的媒体电视剧等比较多,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讲述的就是徐志摩一生的传奇经历。就是现在,也有许多青年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那么,徐志摩的诗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再别康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大诗人所创设的意境。(板书课题)

二、背景: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对作者了解多少呢?有没有同学能说说?

作者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他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四、意象

上次课我们谈到了意象。大家还记得吗?意象=?(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物象?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夕阳照耀下的柳树,充满了依恋的柔情。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青荇。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夏虫。连虫子也在这宁静而充满深情的意境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仿佛知道诗人的心声,为他它停止了夏夜的例行歌唱。在有情人的笔下,虫声会报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花鸟会哭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在回忆往昔、挥别康桥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动呢?

开头“轻轻的来”,奠定了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金柳”“青荇”两节进一步表达对康桥的无限依恋;拜伦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豪情壮志,而这些如今都已成幻梦,令人惆怅不已;“撑篙漫溯”“放歌星辉”是在想象将对康桥生活的再一次重温,也将诗人的感情提升到了最高点;但转眼间回到现象,“忽然间想起这是一个分手的夜”,无限惆怅重回心中。而对康桥的依恋之情贯穿始终。

六、移情入境,读出自己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阅读诗歌时我们常常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正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这首《再别康桥》里,你读到的是怎样的自己?请说说本诗最打动你的地方。

举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夕阳里再见金柳的羞涩和喜悦;

理想破灭的伤感。等等。

三、诵读,掌握大致脉络。

第一节

1、全班诵读第一节。

2、点评。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他是怎样的感情。

老师范读开头第一节。作别-西天的云彩。老师为什么要在这儿停顿?表现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3、我们请同学来读一下。读这一节,哪一个词作基调?轻轻的。他为什么不走得壮烈一些?说明他比较留恋。

我们对喜爱的东西总是轻拿轻放。

4、现在大家再齐读一遍第一节。要注意在哪停顿。

第二节.

1、 大家读。

2、 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读新娘要读得幸福一些。边示范。

波光里的艳影。读到这儿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荡漾,要读得轻柔。(伴以手的动作)

咱们试读一下。学生读第二段。

第三节:油油的应该停顿一下。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轻一些。

第四节:天上的虹要读得欢快一些。彩虹似的梦,感情要重一些,声调要高昂一些。

第五节:应该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寻梦,撑一声长篙,示范。

悄悄句应该慢一些。实在是不忍离去。

第六节: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带走一片云彩。

    相关推荐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2 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案及练习 高中语文:《诗两首(雨巷、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拓展测试练习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诗两首《再别康桥》导学案 诗两首《再别康桥》说课稿 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 教案设计 苏教版必修一读本《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同步检测题 [粤教必修二]《再别康桥》导学案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同步检测: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的高一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的高一教案 语文版高一必修雨巷教案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粤教必修二]《中国现代诗歌五首:再别康桥_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中《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读《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一《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一:再别康桥(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之《再别康桥》 第一册再别康桥 第一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1 《诗经两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1《雨巷》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0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6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7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6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9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9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8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 第一册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8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3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5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第一册再别康桥 第一册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1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3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6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2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5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4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2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3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第一册再别康桥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1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3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5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