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治水必躬亲》教案及练习

小编:

《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治水必躬亲》

幽 径 悲 剧

季羡林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读前设问:题目为“幽径悲剧”,可文章实际是在写幽径的悲剧吗?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课文题目“幽径悲剧”中的“幽径”换掉,你觉得换成哪个词语好?为什么?

明确:“藤萝”。因为从全文的主要内容来看“悲剧”的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的“藤萝”。

三. 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设问1: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

明确:1—6节文字。

设问2:刚才同学们把题目中的“幽径”换成了“藤萝”,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

明确:7—16节文字。

设问3: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

明确:11——16节文字。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 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 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 藤萝悲剧。

四.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6)

设问:这部分文字从两个方面写了幽径的美,是哪两个方面呢?

明确:从历史方面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从自然环境方面写幽径四季美景。

设问:幽径之美,美在何时?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明确:美在四时,美在湖山。

设问: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明确:“人们仿佛是在绿雾中穿行”,“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人们置身其间,决不会感到冬天的萧索了”。

五.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7—10)

设问:找出写藤萝之美的文字。

明确:第8节的“它既无棚……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

从“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等几方面来写的。

设问:美是需要人用心去体会的,你觉得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作者体会到了这美?

明确:第7节的“在所有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第8节的第一句:“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这一棵”,第8节的最后一句:“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第10节的“每到春天,……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 思考讨论悲剧效果产生的第一个原因。

设问:文章写的是幽径、藤萝悲剧,却用大量笔墨写了幽径、藤萝,文章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提示:悲剧就是对美的毁灭。

对幽径、藤萝写得越美,它们遭毁灭后造成的悲剧效果越强有力。作者采用层层铺垫的手法来构思全篇,大有曲径通幽之趣。

七. 研读第三部分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探究主题。

(一)我很想和同学们一起继续在美丽的幽径中去享受藤萝之美,可现实是残酷的,让我们看看在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读前设问:在美丽的幽径中,藤萝身上发生了什么?作者面对发生的一切有何感受?

明确:藤萝被砍;作者对此感到痛苦、悲哀至极、害怕。

(二)品味描写藤萝被砍惨状的语言,明确悲剧效果产生的第二个原因。

设问:老师曾经告诉大家“悲剧就是对美的毁灭”,我还想告诉大家“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请同学们找出展示藤萝被毁惨状的文字,认真朗读,体会其悲剧效果。

明确:在文章的第11节:

①“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②“再抬头向上看,……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③“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三)品味描写“我”、抒发“我”的痛苦心情的句子,明确悲剧效果产生的第三个原因。

设问:上面大家已经知道“悲剧就是对美的毁灭”,“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我还想告诉大家“悲剧的气氛会因为渲染而更为强烈”。

同美需要人感受一样,悲剧也是需要人感受的,本文就是通过对“我”的痛苦感受的反复渲染,来增强悲剧效果的。

请同学们找出渲染我痛苦感受的文字,认真朗读,体会其悲剧效果。

明确:

——对我走在断藤下的动作、肖像、心理的描写。(13节)

——借助藤萝之嘴抒发内心的愤懑。(14节)

——直接抒发自己的痛苦又无可奈何的心情。(15节):从“决不会……”、“偏偏……”两个排比修辞的角度分析。

(四)讨论悲剧效果产生的第四个原因,明确本文的主题。

设问:上面大家已经知道“悲剧就是对美的毁灭”,“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悲剧的气氛会因为渲染而更为强烈”,请问“美被什么人所毁灭,是否也关系到悲剧的强烈与否呢”?美被什么人毁灭,悲剧效果才更强烈呢?古藤萝毁于什么人之手呢?

明确:美毁于愚氓人之手,悲剧效果更强烈;古藤萝毁于愚氓人之手。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作者用富有深情的笔触描述了燕园幽径的一棵古藤萝被砍的悲剧,批判了“愚氓灭美”的现象,提倡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

附作者的相关资料:

温家宝看望病房中的季羡林

精神矍铄的季老

季羡林教授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

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先生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长达四十年。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研究会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副主编、语言卷主编,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冰岛大学《吐火罗文与印欧语系研究》顾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季羡林教授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是印度国家文学院名誉院士,伊朗德黑兰大学荣誉博士,并获得了印度瓦拉那西(贝那勒斯)梵文大学最高荣誉奖“褒扬奖”和德国哥廷根大学毕业后50年博士在国内外做出杰出贡献的金奖。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英文版);主要译著有马克思著《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印度古代大史诗《罗摩衍那》(七卷)以及《沙恭达罗》、《优哩婆湿》、《五卷书》、《家庭中的泰戈尔》等;主编的著作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等。

明天不封阳台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请问大家,你们家的阳台是封着的吗?(是)

为什么要封着呢?也就是说阳台封着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阻隔声音,多出一块地方等等。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封了阳台后会失去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明天不封阳台》中去找答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和结构。

阅读形式:默读

设问1:文中的“我”一开始就决定不封阳台吗?

——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

设问2:在决定明天要封阳台后,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议论?

明确:(1)第2节:看到了“鳞次栉比……霓虹灯”。

议论“都市原来……土中的老酒……”

(2)第3节:一只受伤且怀有“身孕”的鸽子落在阳台上。

设问3:在我对明天是否封阳台不能确定时,我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议论?

——看到了受伤的鸽子及儿子对待鸽子的行为。(文中找具体语句)

——想到了(1)让鸽子在我家多留些时日;(2)冯至的诗句;(3)我去内蒙古参加笔会的情景;(4)人们对待动物的一些行为;(5)楼前草坪变成滑梯,跳床和电子游艺室的情景。

议论:(1)第8节最后一句:“这故乡……情感的归属罢?”

(2)第9节开头第一句:“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有了一种失落感。”

(3)第10节最后一句:“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4)第12节第二、三句:“我们太习惯……一声声哭诉。”

设问4:我决定不封阳台是为了什么?

明确:结尾:“为了……,为了……,也为了……”

治 水 必 躬 亲

钱 泳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和停顿,通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2.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一些固定的文言句式。

3. 学习本文通过事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 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多水害的国家,也正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治水的佳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地制宜,终将水患治服。

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人——海瑞。同学们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体恤民情,严惩贪官污吏,被称为“海青天”。)可同学们知道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吗?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 老师范读。

2. 听读要求:听准读音和停顿。

三. 借助注解,疏通文意。

四. 再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请在文中画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是以必得躬历山川,辛劳胼胝。

2. 文章两段文字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用事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论点。

五. 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诵课文,能够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爱民如子的海瑞

海瑞(1514-1517),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号刚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海瑞虽然出生于官僚家庭,但童年时期的家境并不殷实,在他仅四岁时父亲不幸病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异常清苦。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的良师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明朝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是个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如果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归还被强夺的土地。但对自己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怕一点不退也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自己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阶级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不但爱民抚民,还为民除害谋利,但他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一生很多时间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只在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将母亲安葬了。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来哭送他,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作者 彭运辉)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漠(mò)然 傍(bàng)晚 懦(nuò)者

B. 潋(liàn)滟 涉(shè)及 猬(wèi)集

C. 浩劫(jié) 嗅(xiù)到 瑰(guī)宝

D. 摇曳(yiè) 愚氓(méng) 万斛(hù)

二. 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贯,对他有点漠然了。( )

2. 留在我记忆中的只是一点映象: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

3. 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蔚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

4. 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辩。( )

三. 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句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写:

四.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

鲁殿灵光:

2. 这一条平平常常的路是有来头的,不能等闲视之。

等闲视之:

3. 每到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猬集:

五. 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1.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很深、让我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2.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

六. 观察或回忆身边的类似《幽径悲剧》作者所揭示的现象或问题,请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300字以上。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七.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沐( )浴 倏( )然 稚( )嫩 脸颊( )

蜷( )缩 喧嚣( ) 温馨( ) 恬( )淡

八. 仿照下面例句仿写一个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与例句句式相同,上下文语意连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你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仿写:人生是

九.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一进球场就看到许多面国旗和一片欢呼声。

B. 小王对自己能否学好电脑,充满了信心。

C. 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

D. 弟弟不但很瘦,而且精神饱满。

十. 在下面的情景或场合中,语言最得体的一项是( )

A. 建筑工地的标语:施工给您带来了不便,请绕行,谢谢合作。

B. 饭店里的标语:请勿随地吐痰。

C. 公共场所的标语:禁止吸烟,违者罚款。

D. 患者病愈合,向医生表示感谢,送给医生一面锦旗,上写:救死扶伤是医生天职。

十一. 下面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李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B. 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C. 我们必须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实现全民族梦寐以求的伟大理想。

D. 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程度。

十二.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2. 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3. 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4. 非相度不得其情

5. 非咨询不穷其致

6. 而随官人役亦未免尝横索一钱

十三. 书面翻译全文。

十四. 请各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两段内容。

十五. 课文的第二段为了说明问题,运用了什么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十六.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请写一篇短文论证一下干什么还要躬亲?


【试题答案】

一. D

二.

1. “贯”改为“惯” 2. “映”改为“印”

3. “蔚”改为“慰” 4. “辩”改为“辨”

三. 示例:我不是挺立在天地之间的巨人,而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平凡的人——为社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四. 1. 这里指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2. 像平常一样对待。

3. 比喻众多。

五.

1. 显示了藤萝在幽径中的不寻常的地位,激起了读者对藤萝的强烈兴趣。

2. 说明藤萝无论是在作为客观世界的燕园,还是在作为主观世界的“我”的心灵,都占据着不可替代也无可替代的地位。

六. 略

七. mù shū zhì jiá quán xiāo xīn tián

八. 略

九. C (A“看到”与“欢呼声”不能搭配;B应去掉“否”;D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虽然……但是……”。)

十. A(B、C语气太强烈,带有命令的口吻,不易被别人接受;D“救死扶伤是医生天职”表述不准确。)

十一. D(“无所不为”是贬义词,不能用来赞扬别人。)

十二. 1. 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2. 随意 3. 河流的形势

4. 真实情况 5. 事理 6. 横行勒索

十三.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十四. 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十五. 运用事实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十六. 略

    相关推荐

    《都市精灵》《幽径悲剧》《明天不封阳台》《治水必躬亲》中心思想 治水必躬亲 幽径悲剧 幽径悲剧 明天不封阳台 明天不封阳台 治水必躬亲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 《治水必躬亲》教案6 《幽径悲剧》简案 《幽径悲剧》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幽径悲剧》教案5 《幽径悲剧》教案3 《幽径悲剧》教案1 《幽径悲剧》教案8 《幽径悲剧》教案2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5 《明天不封阳台》简案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17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1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6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4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13 《治水必躬亲》教案1 《治水必躬亲》教案2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8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7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19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3 《治水必躬亲》学案3 《治水必躬亲》教学简案 《治水必躬亲》教学案例 幽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 《幽径悲剧》学案2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明天不封阳台》导学案 《治水必躬亲》学案7 《治水必躬亲》教案3[苏教版八年级上] 《明天不封阳台》学案2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6 《幽径悲剧》导学案4 《治水必躬亲》创新教案6 《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导学案7 《幽径悲剧》导学案3 《幽径悲剧》教学反思 《幽径悲剧》说课稿 《明天不封阳台》导学案5 《明天不封阳台》导学案4 《明天不封阳台》说课稿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11(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幽径悲剧》讲学稿 《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反思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苏教版八年级上] 《治水必躬亲》学案设计2 《治水必躬亲》课堂实录 《治水必躬亲》教案教学设计4 《治水必躬亲》重点理解 《幽径悲剧》课堂实录 《幽径悲剧》导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说课稿2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9 《治水必躬亲》基础知识学案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反思2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15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20 《治水必躬亲》教案教学设计7 初二语文《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治水必躬亲》说课稿2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 《幽径悲剧》教案教学设计6 《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5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教学设计16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教学设计20 《明天不封阳台》教案教学设计12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4(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课堂实录2 《明天不封阳台》课堂实录1 《明天不封阳台》导学案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设计21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幽径悲剧教学案 苏教版 语文家庭作业:治水必躬亲 《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8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明天不封阳台》板书设计(3篇)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幽径悲剧》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明天不封阳台》教案 《明天不封阳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治水必躬亲》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幽径悲剧 教案教学设计 《明天不封阳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及反思10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明天不封阳台》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幽径悲剧》导学案 苏教版 初二语文幽径悲剧阅读试题 初二语文寒假作业:幽径悲剧 《六国论》教案及练习(苏教版必修二) 《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