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社戏》《安塞腰鼓》教案及练习

小编:

学习13课《社戏》、14课《安塞腰鼓》

二. 重点与难点:

1. 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理解小说的第一人称的写法和文中的景物描写。

3. 了解江南水乡的秀美,了解西北民俗文化和安塞腰鼓的内涵。

13《社戏》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二)教学设计文章主题

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反对封建束缚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

课文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结构全文,全文共40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我”随母归省,平桥村成为“我”的乐土。

优美的环境 亲热的伙伴 有趣的生活

第二部分(4—30)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4—9)看戏前的风波

(10—13)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14—21)在赵庄看戏

(22—30)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31—40)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写作特色

1. 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中的领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这个形象是令人喜爱并难以忘怀的。

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就勾勒出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诚。“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2. 景物描写是本文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充满江南水乡特色,把社戏置于这样的场景之下,情景交融。

3. 详略得当。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戏前的波折,去看戏的途中景致,看戏的过程和戏后归航,令人读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

(五)基础知识

1. 正音:

惮(dàn) 踱(du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cuān)掇(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 桕(jiù)树 旺相(xiàng) 撮(cuō)

楫(jí)

2. 解词:

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旺相:茂盛。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散:弥漫消散。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14《安塞腰鼓》

(作者 刘成章)

(一)题目解说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环境、风格、人情等浑然一体。它是人和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安塞腰鼓》是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魄,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二)教学设计文章的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

(三)基础知识

1. 给生字注音:

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烧灼(zhuó) 辐射(fú)

冗杂(rǒng) 磅(páng)礴(bó) 淋(lín)漓(lí) 戛然而止(jiá)

2. 解释词语:

茂腾腾: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发的样子。

后生:年轻人。

忘情:忘记了其它的一切情感,专心投入某一活动。

流苏:穗状饰物。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冗杂:繁杂。

烧灼:热情激荡。

淋漓:形容痛快。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四)结构层次:

课文分为三部分,按照腰鼓的演奏前——演奏中——演奏后安排顺序。

第一部分:从“一群”到“不曾响过”。

这是静态的人物造型描写,这是饱含力量的静,是对后行动描写的铺垫和衬托。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这是描写安塞腰鼓的整个演奏过程,鼓声愈来愈激烈,舞蹈越来越激昂,生活与乐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茫茫的一片”。

第三部分:从“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到“渺远的鸡啼。”这是鼓声停止后的感受,极动极静之后,一声不甚清晰遥远而渺茫的鸡啼,显得余音悠悠。

建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许多排比对仗工整,气势昂扬,需要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理解,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可以看看关于大型腰鼓演奏的电视片,增加实感,有助于对教学设计文章的理解。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13课《社戏》

一. 选择正确读音

归省(xǐng shěng) 喝彩(hè hē)

纠葛(gě gé) 旺相(xiàng xiāng)

行辈(xíng háng)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絮叨( ) 皎洁( ) 凫水( )

潺潺( ) 怠慢( ) 蕴藻( )

家眷( ) 停泊( ) 撺掇( )

三. 选出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 归省( )

A. 明白 B. 探望 C. 检查自己 D. 行政区域

2. 怠慢( )

A. 冷淡 B. 松懈 C. 懒惰 D. 招待不周

3. 皎洁( )

A. 白 B. 亮 C. 白而亮 D. 清洁

四.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中的“我”就是少年时的鲁迅。

B. 本文中的“我”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写的是同一个人。

C. 本文中的“我”不是少年时的鲁迅,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五. 在下边两段课文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填上

1.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 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娘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 还健康, 母亲也分担了些家务, 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A. 虽然 B. 但 C. 所以 D. 倘

2.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 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便是一同去放牛, 或者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A. 但 B. 因此 C. 其次 D. 所以 E. 因为

六.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或者也许是渔火。

1. 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

2. 选择读音。

(1)发散(sàn sǎn) (2)兽脊(jí jǐ)

3. 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4. 这段话中作者的所见是( ),( ),所闻是( ),所感是( )。

5.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

A. 交待赵庄环境 B. 表达喜爱之情

C. 渲染行船气氛 D. 烘托人物心情

6. “铁的”一词与前文( )一词相呼应,写出了山的( )。“踊跃”与( )一词相呼应,写出了山的( )。

7. 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14课《安塞腰鼓》

一. 拼写词语

kàng fèn( ) huì àn( ) jībàn( )

shāo zhuó( ) fú shè( ) rǒng zá( )

二.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每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三. 选择恰当的短语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 );旋风一样,是( );乱蛙一样,是( );火花一样,是( );斗虎一样,是( );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A. 蹦跳的脚步 B. 飞扬的流苏 C. 强健的风姿

D. 闪射的瞳仁 E. 急促的鼓点

四.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填在括号里

1.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2.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

3.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

4.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2. 愈捶愈烈!痛苦和( ),生活和( ),摆脱和(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六. 下列各句中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赞颂了安塞腰鼓充满着活跃、强盛的生命力,这句话中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B.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中赞颂了安塞腰鼓的壮阔场面、豪放情感和火烈的气氛。

C.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柔美风情的赞美。

D.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方法,突出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七.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 )着你,( )着你,( )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1. 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A. 威逼 B. 烧灼 C. 震撼

2. 这段话选自( )写的《 》。

3. 写出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

(2)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些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

4. 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赞美农民的衣着 B. 赞美生命的强盛

C. 赞美红豆角老南瓜的功用 D. 赞美能量的奇伟磅礴

【试题答案】

13课《社戏》

一. 归省(xǐng) 喝彩(hè) 纠葛(gé) 旺相(xiàng) 行辈(háng)

二. xù;jiǎo;fú;chán;dài;yùn;juàn;bó;duo

三. 1. B 2. A 3. C

四. C

五. 1. D;A;B;C 2. D;C;A;E;B

六. 1. 夹杂;但;但 2.(1)发散(sàn) (2)兽脊(jǐ)

3. 比喻、拟人 4. 月色;连山;清香;以为船慢 5. D

6. 淡黑;颜色;起伏;姿势 7. 去赵庄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14课《安塞腰鼓》

一. 亢奋;晦暗;羁绊;烧灼;辐射;冗杂

二. 1.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 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三. E;B;A;D;C

四. 1. 拟人、比喻 2. 反复 3. 排比 4. 比喻

五. 1. 燥热;飞溅;亢奋 2. 欢乐;梦幻;追求

六. C

七. 1. B;A 2. 刘成章;安塞腰鼓 3.(1)拟人 (2)反问 4. B

    相关推荐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安塞腰鼓》同步练习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课后练习答案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2 安塞腰鼓2 《安塞腰鼓》同步达纲练习 17安塞腰鼓 17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案17 《安塞腰鼓》习题精选 《安塞腰鼓》导学案 《安塞腰鼓》习题提示 《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之一 《安塞腰鼓》教案三则 《安塞腰鼓》教案之二 《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内容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之三 《安塞腰鼓》教学案例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优秀教案 《安塞腰鼓》说课 《安塞腰鼓》赏析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之一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精品教案 《安塞腰鼓》优质教案 17 安塞腰鼓(方案A) 17 安塞腰鼓(方案B) 安塞腰鼓作业答案 古朴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设计一 《安塞腰鼓》说课稿 古朴的安塞腰鼓 古朴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设计二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课时 安塞腰鼓设计三 《安塞腰鼓》说课稿 古朴的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 《第17课 安塞腰鼓》教案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案 安塞腰鼓醉天下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说课稿 《安塞腰鼓》讲学稿 安塞腰鼓的历史 安塞腰鼓 教材教法 《安塞腰鼓》教案设计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建议 安塞腰鼓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