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高二《渔父》教案7

小编:

总 课 题

直面人生

总课时

1

课 题

渔父

主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备课札记

一、导入

请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 ) 莞尔( )餔 ( )其糟而歠( )其醨( ) 汶汶 ( ) 淈( )泥 鼓枻( ) 濯( )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颜色憔悴 ( )

(2)是以见放 ( )

(3)新浴者必振衣( )

(4)鼓枻而去 ( )

(5)举世皆浊我独清( )

(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

(7)形容枯槁( )

二、文本研习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首段点明屈原“既放”的总体处境和具体环境,以及渔父的问话。展现主人公流浪、行吟的行为神情和憔悴、枯稿的面容身影,透露出他内心极度的精神痛苦。屈原回答渔父的问话,阐述了自己遭放逐的原由。“ ”、“ ”揭示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馈;“ ”、“ ”彰明屈原志行的高洁和认识的清醒。

第二、三两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是渔父玉屈原之间的第二次问答,否定了渔父“与世推移”的态度,高扬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 ”、“ ”的比喻,表明他要永葆高洁的志向;“ ”、“ ”的誓言,暗示他将以死殉志的决心。此两段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四段以渔父离去时所唱的“沧浪歌”收结全文,留下无尽余味。

2、内容评述

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 ;另一是渔父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归,各行其志。总体说来,作者的意图和倾向是:以屈原为主,以渔父为副,以副托主,赞扬屈原的祟高精神,贬抑渔父的消极态度。

能不能把《渔父》看作一个“故事”?大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回答。“虚”:虚构的人物、场景;“寓言”式的故事,未必确有事实。“真”:表现了两种典型的人格、追求间“对话”。

结尾处让渔父高唱“沧浪歌”“鼓枻而去”,不轻易论断,让读者自行思考,却是在谨慎之中流露出对渔父所走的隐逸道路的一定程度的保留。这保留恐怕与在先秦时就己形成的政治清明则仕、政治昏暗则隐的传统观念有关。

3、艺术特色

(1)对比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人世,渔父乐在出世。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 , 。二是两种“人世”态度的比较。屈原 、 , ;渔父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混水模鱼。三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用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 、 , , , 。屈原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在层层对比中显得璀璨夺目。

文章在具体阐说人生态度时,也每每用对比手法。例如:“浊”与“清”,“醉”与“醒”,“身之察察”与“物之汶汶”,“皓皓之白”与“世俗之尘埃”, “深思高举”与“众人皆醉”、“举世皆浊”,“我独清”、“我独醒”与“物之汶汶”、“世俗之尘埃”等等。

(2)比喻

文章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将丰富的人生哲理蕴含在形象生动的喻体之中。“ , 。”这是用水的清浊比喻人的品格高下,用喝酒的醉醒比喻人的认识明暗,借以彰明世道的黑暗、世人的昏聩和屈原的“深思高举”。“ ”“ ”这是用把泥水搅得更混,让酒醉得更加沉重,来比喻那些“混世”者的丑恶灵魂和卑劣行径。“ , ”这是用洗澡涤污、振衣去尘,比喻人要不断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以免精神污染,借以彰明屈原的高洁白奉。“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这是以身体的清爽洁白比喻精神道德的高尚,以污垢沾物、尘埃蒙世比喻世事世人的昏暗蒙昧,借以彰明屈原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格。“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也是一个隐喻。

三、问题探讨

1、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2、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四、活动体验

1、“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请围绕此话题开展辩论等相关活动。

2、“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相关推荐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3 《渔父》教案9 《渔父》学案 《渔父》教案12 《渔父》教案5 《渔父》教学案2 《渔父》导学案 《渔父》学案3 《渔父》学案5 《渔父》教案设计6 《渔父》导学案6 《渔父》教案教学设计8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教学设计11 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渔父》教学实录2 《渔父》教学设计10 《渔父》课堂实录 《报任安书》《渔父》教案及练习 高二语文劝学教案7 《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渔父》课堂实录4 《父母的心》学案7 《登高》教案7 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窦娥冤教案7 《渔父》导学案4(苏教版必修5) 南开大学教授评析《渔父》 7《高粱情》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 7 东方版父子冲突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7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7 渔夫捕鱼教案反思 游戏渔夫捕鱼教案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7 渔家傲(教案) 湘教版二年级上《江上渔者》教案 《渔父》课堂教学实录3(苏教版必修5) 7 祖父的园子之教材分析 父亲和鸟教案二 渔夫的故事教案二教学反思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舟唱晚教案设计 渔舟唱晚教案反思精选 7《高粱情》|人教版 7《高粱情》|人教版 7《高粱情》|人教版 西沙渔人教案 《渔家傲》教案1 识字7优秀教案二 五年级下册课题:7.祖父的园子 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7 第二册《识字7》教案 第二册《识字7》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再别康桥7 高一语文教案:祝福 教案示例7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7 《渔歌子》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祖父的园子·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案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二 渔歌子最新教案二教学教学反思 渔歌子教案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案 《西沙渔人》教学设计之二 《西沙渔人》教学设计之二 语文二年级《识字7》教案 打渔杀家 《报任安书》《渔父》《逍遥游》《长亭送别》预习材料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7(第二课时) 2015年高二语文暑假作业(7)(人教版必修)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 高二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 父亲和鸟第二课时教案 江上渔者教案设计 五年级教案:渔歌子 263识字7教案二教学实录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导学案7 《父亲、树林和鸟》教案之二 渔歌子 《春》教案7 7、小鹰学飞 (第二课时) 教案 高二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设计 《杂交水稻之父》教案之二 一年级教案:第二册《识字7》教案 《春》教案7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教学设计7 《西沙渔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262识字7优秀教案二最新 二年级教案:7、课间十分钟 渔歌子 渔夫的故事-教案推荐 《西沙渔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渔歌子 沪教版第二册《江上渔者》教学设计 高中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 《雷雨》教案7 《背影》教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