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物种起源》绪论导学案6

小编:

《物种起源》绪论

问题导学

1.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2.作者得到“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对待“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的?这一态度说明了什么?

4.本文语言准确严密,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

(2)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

(3)对于物种起源,他得到了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的一般结论。

自主探究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文法导析

语言准确严谨

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准确严谨。动词、形容词使用准确,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关联词语运用得当,语意体现得严密周到,有相当强的逻辑性,体现了一位科学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善于运用结构复杂的句式表达周密严谨的意思。比如“我曾深深地被栖息在南美洲的生物分布的一些事实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的一些事实所打动”,句子虽长,但结构严谨。该句的主干是“我被打动”,被什么打动?被“一些事实”打动,这些事实是指南美洲的生物分布以及该洲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再如“我充分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这个双重否定句很有表现力,它不但加强了语气,肯定了物种变异这一认识,而且增强了文章论辩的力量,“不是不变”是对不变论的有力批驳。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选择你了解的一种科学理论或科技产品,写一个作文片段,介绍你所知道的有关知识,力求语言准确、简明,300字左右。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在“神创论”与“生物进化论”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达尔文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开始了为期五年的环球航行。其间,他以极大的兴趣考察大陆海岸沿线的动植物、地质地貌情况,搜集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生态标本。

这种勇于探索的执着精神,成就了达尔文的事业。执着是一种锲而不舍的追寻,是百折不挠的探索;执着是一种誓不回头的倔强;执着是一种苦行僧式的坚守;执着是热情的投入,是无私的付出。执着为我们留下了夸父逐日、愚公移山、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传奇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人生因执着而精彩,世界因执着而绚丽。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当一颗普通的种子掉落在达尔文的脚边,他将它拾起,数十年后,《物种起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当一只流萤飞过泰戈尔的窗前,他仔细凝望,不久,美妙的诗篇传到了人们耳边;当一缕光线投射在爱因斯坦的身前,他反复思量,数年后,光量子理论震惊了全世界。这些每天都能看到的事物让人悟出了天地的玄妙,品出了人生的韵味。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原因:一是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完成尚需更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二是因为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得出了几乎和达尔文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付诸东流。

2.提示:一是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二是由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使我们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并且,同样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

3.提示:作者不是简单地肯定,也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通过科学分析,一方面指明“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这就肯定了外界条件对生物变异所起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这种作用不是根本原因,如果以此解释一切,就是不合理的。作者以啄木鸟的构造和槲寄生的情形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态度说明作者对物种变异和相互适应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的严肃认真。

4.(1)提示:“各种”说明搜集事实的全面,“也许”表明估计的谨慎,“一些”在数量上加以限制,也是谨慎估计的表现。

(2)提示:“当时”一方面强调了那时达到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强调了现在的认识又有所发展。

(3)提示:“差不多”一词使判断更为准确,若没有该词就绝对化了,不合事理。“一般”与“特殊”是相对而言的,用“一般”较为准确,因为只有“一般结论”才可能“差不多与我完全相同”。

【自主探究】

提示:观点一:我赞同这个观点。世界上的生物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经历着被环境选择的过程,这是谁都不可改变的。弱者,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牢牢站稳脚跟的,才是真正的强者。它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得以生存。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观点二:我不同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自然生物的领域来说,更多的是在强调自然环境对物种繁衍与进化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为因素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干扰到物种自然的繁衍生息,甚至对物种的繁衍生息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物种能否继续生存繁衍下去,与人类对它们生存环境的保护或破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已经演变为“物竞人择,适者生存”。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和简明。准确就是不夸张、不缩小、不走样,正确解释和运用概念,修饰语恰如其分,句子表意准确严密。简明就是简洁明白,把事物、事理讲述清楚,做到深入浅出,同时力求简练,做到要言不烦。

范例展示

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

美国宇航局的“好奇(Curiosity)”号火星探测器是一个汽车大小的火星遥控设备。它是美国第四个火星探测器,也是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其使命是探寻火星上的生命元素。2012年8月6日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展开为期两年的火星探测任务。

“好奇”号的隔热板和圆锥形后壳是有史以来在这方面最大的。它们使该火星车的外壳宽达15英尺(4.5米),比以前的火星车使用的隔热板都大,甚至比把宇航员送往月球的“阿波罗”号飞船使用的隔热板还大。用来保护火星车“机遇”号和“勇气”号的隔热板宽8.5英尺(2.6米),“阿波罗”号使用的隔热板宽不足13英尺(4米)。

这个新型火星车的大小跟一辆小型轿车一样,它在这颗红色行星上降落的过程中,与火星稀薄的空气产生的摩擦力,可以使它外面的隔热板表面的温度升高到3 800华氏度(2 093摄氏度)。为了把高温挡在外面,这个隔热板是用一种被称作酚碳热烧蚀板(Phenolic Impregnated Carbon Ablator,PICA)的材料制成的。这是火星探测任务第一次使用这么大的隔热板。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执着”“探索”“追求”“探索·发现”“持之以恒”“探索离不开坚定的目标”

    相关推荐

    《物种起源》绪论导学案2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12 《物种起源》绪论说课稿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设计2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设计3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反思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第一学时)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第二学时) 《物种起源》绪论·作业练习(答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6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案(教案及练习)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物种起源〉绪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5(苏教版必修5) 苏教版必修5《物种起源》绪论·学案4 《物种起源》导言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五] 《物种起源》导言 物种起源导言 《物种起源》导言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9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7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12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4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8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2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11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1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3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10 《物种起源》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教案 《物种起源》导言·说课稿 《物种起源》教案3 《物种起源》教案7 《〈物种起源〉导言》教学设计 《物种起源》导言教学实录 《物种起源》教案4 苏教版高三语文物种起源绪论同步练习:上册 《物种起源》教案2 《物种起源》教案1 《物种起源》教案5 《<物种起源>绪论》备课资料:美国生物学世纪大争论:智慧设计挑战进化论 高一语文教案:《物种起源》导言 《物种起源》教学一体化案 《物种起源》教案教学设计13 《<物种起源>绪论》备课资料:美国科学家成立新组织 打响进化论保卫战 桃花源考证种种_语文论文 风筝的起源的三种传说 达尔文《物种起源》基础知识检测与阅读理解训练 盘古造万物神话及人类起源 儒的起源 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同步百分测验试卷(基础检测、阅读欣赏与写作训练) 《木兰诗》起源 风筝的起源 风筝的起源 对联的起源 《桃花源记》教案6 恐龙的起源 风筝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 《桃花源记》导学案 《桃花源记》导学案 清明节的起源 燕乐的兴起及词的起源 文字起源的传说 风筝的来历 起源 《渔父》导学案6 《春酒》导学案6 《枣核》导学案6 《前方》导学案6 《采薇》导学案6 多元智能的起源 《六国论》教案6 《论语》导学案 《讨论》导学案 写一种植物 《过秦论》教案6 《雨巷》: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 汉字的起源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导学案与答案 《桃花源记》复习导学案 写一种植物 写一种植物 孔子、《论语》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终结 《孔乙已》的十种导入法_语文论文 《雨霖铃》导学案6 《鸿门宴》导学案6 《陈情表》导学案6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6 写一种植物 用多种手法描写人物例谈_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