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

小编:

一、教材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重点篇目,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了解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本文安排在单元的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及本文的特点,我拟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学习孟子“仁政”的思想;2、掌握“熟、发、直、兵、胜”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是……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几个句式的特点,辨析它们和现代汉语的不同特点;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及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本文系诸子散文,时间跨度大,学生较少接触论辩式议论文,因此,重点“3”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可以结合对文章细节的分析。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①诵读教学法 包括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多读多练,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或个别朗读、集体朗读,或轮流朗读、分角色朗读,读后有评,以评促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课前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名著,语句看似浅显,内涵却艰深,为此,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资料交流和亮点探究课题的环节。之所以布置预习的课题,是因为作业提纲是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的,它的好处在于为学生提供解读课文的思路,明确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学生带着作业预习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课题去收集、筛选有关的资料,能够结合背景资料、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 ③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说学法:

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因为教法只有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才是有效的,教师要研究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因为高中学生正处于由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转变的时期,记诵要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孟子,导入课文: 让学生课前讲话,介绍孟子 (给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学会收集资料,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第二遍,请一组学生齐读,其他组的学生注意找他们读错的字词和断句错误的地方。 3、第三遍,全体学生齐读,带着两个问题去朗读课文,两个问题是:第一,这篇课文记载了谁和谁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第二,课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语句有哪些? 通过以上三个小步骤,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使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另外,使学生整体上对文章有所了解,明确课文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展开的一次讨论,通过文中谈及“民之加多”的三个语句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为下文的进一步亮点探讨铺好道路。 (三)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难句举释(面上展开)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负责1-2节,第二组负责3节,第三组负责4-5节。结合注释分组翻译,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2、掌握重要实词(点上突破)

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①填然鼓之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⑤数罟 ⑥数之以桑 ⑦衣帛 ⑧养生丧死 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⑩王无罪岁 这一步可分组展开竞赛,提高课堂效率。 这一个环节的设置,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扫清字词障碍,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深入分析,亮点探究 1、通过一系列点拨式提问,让学生理清思路,可以设置如下这些问题: ①第1小节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疑问? (明确:“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但“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他认为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有哪些具体做法?(明确:移民移粟) ③第2—4节中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④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涕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一小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进一步理清思路,掌握文的 大概内容。 2、设置探究课题: 探究学习一: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扩展思维: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这个题目的设置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前的预习中,我估计很多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来?假如以现代的人口观念来看,世界人口爆满,各国粮食都发生问题,普遍在推行家庭计划,哪里怕人家的人口不少,而自己的人口不多呢?再说,为什么人民可以移来移去,毫无户籍限制呢? 这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先了解战国的时代文化背景。战国的诸侯各国,虽然不同于西方的封建制度,但人民、领土、政权,都是诸侯们的私有财产,自然领土越广,人民越多,实力、权势越大,在国际间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称雄称霸。由于那时还没有国籍制度,也没有移民限制,更没有护照的办法,老百姓可以比较自由迁徙,哪一个国家富强,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就可以搬到哪一个国家,作他的国民。而在战国当时,天下——全中国的人民,只不过几千万人而已,真正是地广人稀,再加上当时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这一分析之下,就知道当时梁惠王对孟子提出这个问题来,是有他的道理的。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通过这道探究题,希望学生更好的了解当时的背景,学会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分析历史事件。 探究学习二: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明确: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设置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孟子的论辩特色,也加深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探究学习三: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明确: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朱镕基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这个探究题目的设置是希望对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联系具体的实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

    相关推荐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3 寡人之于国也1 寡人之于国也4 寡人之于国也2 寡人之于国也5 寡人之于国也(2)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备课笔记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课堂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评点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题解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3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4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0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4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3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三)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 《寡人之于国也》通假字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1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8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一)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6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9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0 《寡人之于国也》学案2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1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的课例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一等奖 《寡人之于国也》学习辅导 《寡人之于国也》诵读建议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杂谈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提要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字词解释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特殊句式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实录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5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6 《寡人之于国也》内容提要 《寡人之于国也》疑难解析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