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5

小编: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的逻辑性,了解各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把握重点语句,掌握关键词语。

(三)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全文如何画分段落?

分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交代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第3~6段为第十部分,评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影响;第7、8段为第三部分,表达对马克思的悼念之情。

(二)马克思在哪些方面有伟大贡献?第一部分中有没有关于这一点的概括性语句?若有,该句在本部分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分析:在第一部分,恩格斯对马克思有“科学家”和“革命家”两个评价性称谓,表明马克思的贡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点在第2段中有明确而概括的语句来说明,即“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其中,第一个“对于”,突出了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领起下文第7段;第二个“对于”,则突出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杰出成就,领起下文第3、4、5段。

(三)“简单事实”的内容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中的“规律”是什么关系?

分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单句,“规律”是此单句宾语的中心语;“简单事实”的内容是由六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来说明的。这个复句是对“简单事实”的复指,也是对单句宾语“规律”的进一步复指。总起来说,这是个比较特殊的复杂单句。

(四)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分析:用“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规律”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进行类比,是为了说明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划时代意义。大家知道,1838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1842年迈尔等人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这些跨学科的发现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三大发现中的前两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的自然科学前提的话,后一项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自然科学论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人们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则让人们正确认识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五)“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句话概括了马克思对什么问题的基本观点?

分析: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对科学的作用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科学观。他的科学观是与他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一致的。马克思认为科学的进步将改变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将导致经济基础的变化,所以归根结底将导致人类历史的前进和飞跃。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比如 18世纪 60年代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广泛采用新技术的一场革命。先以纺织业开始,到了80年代又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产业革命得到进一步发展,遍及化学、冶金、采掘、机器制造等部门。这次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系列认识,马克思对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

(六)在第6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原因?

分析:第6段列举的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后者的“喜悦”程度更深些。既然两种科学发现都令马克思感到喜悦,就表明马克思对任何科学理论均高度重视;但后者喜悦程度深,则表明马克思对与实践有密切联系的科学发现兴趣尤为浓厚。由此可见,马克思是站在实践的高度上看待科学理论,他认为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发展。他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更强调科学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点在第7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七)如何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分析:这句话是说,与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成就相比较,他在革命实践中的贡献更为重要。加“首先”以示强调。这句话与第6段中“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相呼应。

(八)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报纸?

分析:阅读一系列报纸的名称时应注意后面注明的时间,这些时间有它们的连续性,这些名称和时间的背后隐含着一段辗转迁徙的革命生涯,1842年马克思在德国,为《莱茵报》撰稿,后又任该报主编,他以犀利的笔锋抨击反动政府,1843年被迫迁居巴黎,1844年为巴黎《前进报》撰稿,抨击普鲁士反动制度,1845年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1847年又成为《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的经常撰稿人,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期间,又与恩格斯一同回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9年5月,又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又定居伦敦,1852年至1861年经常为该报撰稿。可见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并不因屡被驱逐所阻止,报纸名称实际上是他参加革命斗争的标志,用以说明“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说明“卓有成效”的还有“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九)如何理解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关系?

分析:由马克思这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可知,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才创立出伟大的历史科学理论,并在革命实践中不断的改进、完善自己的理论,革命实践是革命理论的基础。他创立革命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革命实践的前进。可以说马克思用自己的行动真正地实践了他的科学观、理论观。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只有两者相比较,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作用更为光辉,意义更加重要些,故把革命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课文第2段中的两个“对于”位置也是不可更易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解并参考《世界历史》第二册第八章《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认真预习课文,做[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课上通过对预习情况的检查,重点落实以下知识:

1.词语:

悼(d4o)词

不可估量

纷繁芜(w*)杂

豁(hu^)然开朗

肤(f)浅

衷(zh#ng)心喜悦

卓(zhu#)有成效

嫉(j0)恨

诽谤(f7I b4ng)

诅咒(z( zh^u)

给(j!)予答复

诬(w)蔑

2.常识:

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葬礼上用英语发表的讲话。

(二)简介悼词的一般要求。

悼词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1)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

(2)介绍去世者的简历。

(3)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4)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慰问去世者家属。

(三)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1、2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1)这两段,有形象的记叙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哪里是形象的记叙描写?哪里是抽象的议论?

(2)议论的要点是什么?

(3)如果没有第1段这样的记叙描写,作者开头就写“马克思永远离开我们了”,接着就是第2段的议论,效果将会有什么不同?

(4)第1段记叙描写和第2段的议论是怎样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第一段是记叙描写,第二段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议论的要点是提出全文的论点——两个“对于”介词结构。第1段这样的记叙描写,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鲜明动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没有这样的记叙描写,文章就不能产生这种感人的力量。但这种记叙描写是为第2段的议论服务的,它与记叙文开头的交待时间、地点、人物,是不同的。

(四)分析文章的第二部分(3~6自然段)

1.分析第3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本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作者运用了一个比喻性的词语,形象地表现了在马克思以前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种种唯心主义说法,以说明马克思的这个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用的是哪个词语?这个词语的本义是怎样的?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这个词语是“纷繁芜杂”。本义是杂草杂树生长茂盛,这里指马克思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历史上一切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有的宣扬人类社会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发展的,有的宣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英雄创造的,但万变不离其宗,他们总是把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颠倒了,这些无稽之谈,“掩盖”了人类历史的“简单事实”。是马克思划时代地揭示了这个真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不能发展。“纷繁芜杂”这个词语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准确,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2.分析第4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这段阐述马克思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作者运用了比喻性的语句,准确地表达了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请找出这样的语句。

②“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具体谈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在黑暗中摸索”是个隐喻句。“豁然开朗”是比喻性词语,意思是眼前突然出现光明的境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就是剩余价值规律。资产阶级通过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来剥削工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对此虽也作过研究,但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顺应自然的、永恒的。这是由于他们受时代的局限和带有阶级的偏见,他们不可能发现真理,不可能正确解释这个问题,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在黑暗中摸索”。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学说彻底否定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的说法,所以作者用了“豁然开朗”这个词语。“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热烈赞颂了马克思这一光辉发现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鲜明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

3.朗读第5、6自然段。第5段,紧扣上两小节,以极大的热情,对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工作以高度的评价。

第6段指出马克思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研究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以此推动革命事业。同时说明了科学也是一种生产力。

4.教师小结:以上四个自然段,承接前文第二个“对于”介词结构,阐述马克思在革命理论方面的贡献,说明马克思是最伟大的思想家。

(五)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7、8自然段)。

1.分析第7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这段阐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作者用“得心应手”、“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来赞颂马克思。这些词语各写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怎样的表现?

②对马克思一生的革命活动,作者特别颂扬马克思创建“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这是为什么?作者是怎样颂扬马克思这个伟大功绩的?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指出:“得心应手”,表现了马克思高超的斗争艺术;“热烈、顽强”,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很少见”,是对上述诸方面的概括。第一国际的建立,是《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的伟大实践,是无产阶级团结起来进行最后斗争实现共产主义的真正起点,所以作者特别颂扬这一点。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让步性的假设复句,“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成果自豪”。这些描写性的词、语、句,极其生动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在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如果不用这些描写性的词、语、句,即使用更多的笔墨,也不能收到这样动人的效果。

2.分析第8自然段。

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①马克思毕生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所以革命人民爱戴他,阶级敌人憎恨他。这一段里,作者也用了形象的描绘,来代替抽象的议论,你认为哪句是形象的描绘?

②“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个比喻句,具有怎样的含义?如果不用比喻句,这意思怎么表达?效果将会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出:这个比喻句很含蓄,发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果不用这个比喻句,就得分别阐述这两层意思,那样一来,文章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3.教师小结:以上两个自然段承接前文第一个“对于”介词结构,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说明马克思是伟大的革命家。

(六)朗读第9自然段,指出这是全文的结论。

(七)教师总结:

这篇论文,极其简洁地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文章不仅令人信服,并且令人感动。令人信服,是因为文章列举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功绩,他的业绩是客观存在,是无可争辩的。令人感动,则是因为文章在说理过程中,适当地有机地运用描写性语言,从而打动读者的心弦。这种形象的语言,有时是一整段,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个词语,它与议论性的语言有机地糅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产生征服人心的力量。这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之一。

一般地说,优秀的议论文往往具有这个特点,同学们在今后阅读论文、写作论文时,都要注意这一点。

    相关推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7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6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简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案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4 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9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瑕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4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6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13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教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设计与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赏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资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 语文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精品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教案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结构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反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导学案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教案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阅读答案 第一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后记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心意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