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

小编:

《孔乙己》

一、背景介绍: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二、字词释疑:

(1)注音:

阔绰(chuò ) 羼(chàn) 绽出(zhàn) 拭(shì)

(2)释义:

格局:布置的格式。 阔绰:阔气。 污人清白:毁坏人家的名誉。

绽出:文中是突露出来的意思。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固,安守。

间或:偶然,有时候。 不屑置辩:不值得进行辩解。不屑,认为不值得。

颓唐:精神不振作,情绪低落。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三、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①“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②“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③“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因为从孔乙己的社会处境和不幸遭遇来看,他的死亡是必然的,不用怀疑的。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毋庸置疑的同情中,有力控诉了旧社会。

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六个生活片断是:

(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_______的人。

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的人。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二、研读探讨,深透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适时用多媒体课件插播江南城镇图片,“咸亨酒店”图片资料,并点拨: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3)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1)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

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3)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三、扩展引申,比照阅读

请学生阅读《范进中举》一文的节选,与课文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两文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上的差异。

投影: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瞪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足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爷们,再为商酌。”

教师点拨: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孔乙己坐着用手爬进“坟墓”。范进光着一只脚走进“天堂”,可以说,他们虽结局不同,但却是“殊路同归”。

《范进中举》是以科举使人狂迷来讽刺其罪恶的,而《孔乙己》是以封建科举吃人来揭露其罪恶的,揭示封建末世的病态,意义更深刻。范进的形象是丑,孔乙己的性格是悲,两篇文章不同的批评角度,主人公不同的遭遇和结局,周围人对主人公不同的态度,显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不同的批判力度,也使得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揭示了世态的炎凉、人心的势利。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

板书设计

孔乙己

鲁 迅

环境: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人物形象: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主题:

批判麻木冷漠 的国民性

另: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环境—清末鲁镇咸亨酒店格局。(开端)

1层(4-9)写孔乙己的经历、言行、性格、社会地位。(发展)

孔乙己

第二部分 2层(10-11)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高潮)

3层(12-13)悲惨结局。(结尾)

1、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

传说为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 布朗所做,这篇全世界最短的微型小说,还在一次大赛中,获得了3000美元的奖金。全文只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赏析:这虽然只是一句话,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俱全。这一句话,包含了可供你展开想象的许多内容。地球上怎么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了?发生一次什么样的全球毁灭性的灾难?核战争?星球碰撞?还是地球爆炸?而这个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是怎样幸存的?躲在哪里?从哪里归来?有什么保存生命的法宝?既然是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了,那么还会有谁来敲门?是外星人?机器人?还是其它动物?如果敲开门以后,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连串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的问题,都靠你启用丰富的想象来补充。这篇小说虽然微小得只有一句话,但是它暗含的潜信息却是相当丰富的。

各位老师:

今年高考后,我应《常德日报》编辑部之约,写了一篇高考下水作文,发于7月17日《常德日报》上,现不揣冒昧,转贴于此,一是以示对曹阳先生的有关高三作文教学计划的响应(该计划非常好,操作性很强),二是希望大家共同探讨教学中可供操作的东东。

孔乙己选才记

汤登仲

当今各类《人才大典》编辑出版活动花样百出,方兴未艾,风气之盛,惊动天庭。在升入仙界的各类人才的强烈要求下,玉帝传旨让孔乙己担任主编,评选杰出人才,入选者姓名及其事迹编入《天庭杰出人才大典》。

孔乙己受命,意气扬扬,青白脸色泛起红光。他想出了两道考察人才的题目:一是“雪化了变成什么”,二是要求应选者举最得意的一项业绩来证明自己是杰出人才。

宋代大儒朱熹抢先上前答第一题:“万紫千红总是春。”孔乙己嘲笑道:“如此博雅公,竟也茫然无知。”朱熹满面羞惭,退了下去。王安石上前道:“春风又绿江南岸。”孔乙己显出不屑的神气直摇头。众仙顿觉此题高深莫测,一时谁也不敢上前。诸葛亮一旁自忖:“兵不厌诈,虚虚实实,莫非……”于是上前坦然道:“雪化了变成水。”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敲着桌子,点头说:“对呀对呀!到底是诸葛亮。三个臭皮匠怎能抵得上你呢?”

诸葛亮接着举自己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事,来证明自己是个杰出人才。孔乙己正在喝茶,“噗”的一笑,花白胡子沾满茶水:“你怎能大开城门?万一司马懿父子杀进城来,你如何对付?”诸葛亮笑道:“山人妙计,他岂能识破?”孔乙己正色道:“以前战争有用空城计的吗?”“没有。”“兵书上有吗?”“没有。”“书上都没有,你怎么能用?还亏你自称人才。”诸葛亮心中纳闷,一时不明个中玄机,只得退下沉思。

司马光上来效法诸葛亮答了第一题后,举小时砸缸救人的事证明自己从小聪明过人。孔乙己道:“救人何必砸缸?你可以拉他出来嘛。”司马光答道:“我那时人小,够不着。”“你可以舀水嘛。”“没有工具,再说也来不及。”孔乙己沉吟半晌:“大反常规,不可理解,不可理解呀。”他猛然大悟:“那口缸是谁的?”“邻居的。”“你看你看,砸了别人的缸,自己又得个救人的美名,这怎么能评为人才呢?”

此时,苏轼走上前道:“孔先生,这样的评选我不参加也罢。我只想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我知道,远近高低各不同。”“知道就好,”苏轼道,“办事决策看问题,角度不同,方法各异,随机应变,有效则可。为什么一定要墨守成规,死搬书本?”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你看看人间吧!不墨守成规,不死搬书本,你能做对标准化试题?做不对标准化试题你能得高分?没有高分你能考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你能有文凭?没有文凭你能就业?没有就业你能创业?没有创业你能成为人才?没成人才你能编选进……”

孔乙己话未说完,忽觉台下没了动静,定睛一看,原来众仙已倒了一大片。原来众仙自愧弗如凡间人才远甚,急火攻心,昏厥所致。

(本文发表于2000年7月17日《常德日报》)

[文思剖析]

本文是我于2000年7月12日受《常德日报》“生活周刊”专栏编辑之约写的一篇下水作文。在此之前听考生说起作文题,我马上就想到了《雪化了变成什么?》那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是很清楚的。为什么要以“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为话题写文章?这不正反映了前几年对教育现状的讨论与反思吗?大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小到个性的塑造、试题的解答,我们都应该鼓励多样化,鼓励不拘一格,鼓励创新,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生机,国家才有希望。命题者特别在[注意]中说明:“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由此可见,如何根据学者的这道题“引发”思想感受是审题时至关重要的一环。引发的形式有多种:

一、可以是“定向”引发,即学者已给你定了向,你就给“答案是丰富多采的”这个话题补充更丰富的材料,文章的观点也就是“答案是丰富多采的”。这种“引发”只有材料,而没有自己的观点。

二、可以是“纵深”引发,即对话题加以深思,学者所提到的只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就好比是太阳东升西落一样的客观存在。如果只是用多种材料来说明“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应该由“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想到,既然“答案是丰富多采的”,那么我们就要肯定答案的多样化,鼓励创新。

三、在“纵深”引发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反向”引发。即根据正面的话题,结合现实思考:现实中有没有反面现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你为什么要提倡“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你为什么要鼓励创新?不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搞唯一答案的现象吗?不就是生活中有专门搞本本主义的现象吗?不就是现实生活中有守旧的现象吗?

基于以上思考,我决定根据报纸的大众化的特点,采取有趣味性的、较新颖的手法——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文章。

借古讽今的文章,往往采用反话正说的写法,让荒谬的言论用一本正经的话语展示出来。孔乙己的言论可以说是反映了唯书本、唯文凭、唯陈规的人才观,其根子则在应试教育与社会对评价人才的固有观念与做法。

对反面现象的批判就是对正面观点的肯定,而且文章中“雪化了变成什么”的多种答案,诸葛亮、司马光的行为,苏轼的质问,都反映了真正的人才敢于创新的实践与对“答案”多样化的呼吁。

    相关推荐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案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1 《孔乙己》教学设计1 《孔乙己》教学设计5 《孔乙己》教学设计6 《孔乙己》教学设计23 《孔乙己》教学设计3 《孔乙己》教学设计2 5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案设计 《孔乙己》教案设计 《孔乙己》2 《孔乙己》教学设计7 《孔乙己》教学设计1 《孔乙己》教学设计2 《孔乙己》教学设计4 《孔乙己》教学设计3 《孔乙己》教学设计4 《孔乙己》教学设计1 《孔乙己》2 我教《孔乙己》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 学案 《孔乙己》学案 《孔乙己》教学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2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案 《孔乙己》教学案 话说《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案设计7 孔乙己 教学设计示例 《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 《孔乙己》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