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陈庆德《登高》《锦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小编:

教学设想:

两诗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板块,《登高》原属于教学课文范畴,《锦瑟》原属于自读或选教课文范畴。学生理解《锦瑟》有困难,故不作自读处理。“诗从肺腑出”板块选有唐诗四首。萃集了唐代代表诗人的四首诗作,意在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诗风,或狂放或沉郁,或写实或隐喻,从中把握诗人慷慨苍凉、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把这两篇合在一起,主要是为了方便于课时安排。学习本文,主要是理解杜甫、李商隐的诗歌风格,继续学习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会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其跳跃的隐性的含义;

4、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教时设置:1教时

一、导入新课。

在盛唐诗人中有两人的成就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一个是登上浪漫主义之巅的“诗仙”李白;一个是登上现实主义之巅的“诗圣”杜甫。到了晚唐,诗歌已经相对不景气了,不过也有两位非常杰出,这就是李商隐和杜牧,后人称他们为“小李杜”。今天我们学杜甫的《登高》和李商隐的《锦瑟》。

二、学习《登高》

三、了解杜甫和有关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一生,经历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个皇帝统治的时期,这个时期也正是唐王朝由太平盛世转到衰落的大动荡时期。杜甫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是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所以人们称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

33岁那年,杜甫在河南洛阳遇见了当时已经是很有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一见如故,建立了兄弟般的友谊。这次见面,给杜甫很大的影响。第二年秋天,他们在山东分手,不久,杜甫到了京城长安。他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期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结果是“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当时朝廷腐败,政治黑暗,统治阶级越来越奢侈腐化,杜甫虽然到处奔走,仍没有结果,生活越来越艰难。这时,他看到了社会的种种矛盾,思想也更同情劳苦大众。

在长安,他一呆就是1O年。这1O年间,他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认识了社会黑暗,开始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象。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等。《兵车行》,诗句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那种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深刻地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丽人行》揭露了杨贵妃、杨国忠荒淫奢侈腐化的生活。

公元755年,杜甫凭着自己的才学,总算谋到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年冬天,他从京城长安回奉先县去看望自己的妻小。途经骊山,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华清宫里饮酒作乐,宫里传出了阵阵歌舞笙笛声。杜甫看到这一切,心里感慨万端。他停止脚步,抬头看着华清宫这华丽的殿堂,不由得使他想起了长安街头的挨饿受冻的人民,和一路上成群结队的饥民。其实,这时安禄山已经在范阳起兵,消息尚未传到长安。广大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以皇帝为首的这群大小官僚及杨氏一家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杜甫想到这里,心情非常沉重。他也联想到自己妻儿所处的境地可能更加悲惨,于是加快了归家的步伐。经过几天劳累,终于到了奉先县。刚走到家门口,就听到院里一片哭声。进屋一看,原来是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因饥饿而死。他眼前一黑,几乎要跌倒。他感到没有尽到一个作父亲的责任,连自已的儿子都养活不了,心中悲痛至极。他把路上和在京城看到的这一切,写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剥削阶级的罪行。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千古绝句。

杜甫晚年住在一条小船上,漂泊湘江一带,生活非常穷苦,只好以卖药为生。长期的水上生活,使他染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和肺病。公元770年冬天,这位伟大的诗人,在贫疾交加中死于湘江的船上,终年59岁。

四、朗读

1、听配乐朗读

2、自读背诵

五、理解赏析

1、内容理解,填空:

词语解释:猿啸——猿长鸣声。落木——落叶。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整体理解: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之景 ,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诗中名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2、理解体会诗句,串连出每句诗的大致意思,先和同学交流: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世事艰难,终身遗恨,秋霜染白了我的双鬓,穷病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3、讨论回答(先思考,后和同学讨论,再班级交流)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找出这两句的“诗眼”,说说有怎样的内涵?古人评价此诗说颈联十四个字,却包含了多种情味,你能加以赏析吗?

(“诗眼”是“悲”和“独”。一为国家不幸人民灾难而悲,二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悲,三为自己老病孤苦而悲。独,外在的世态炎凉;内在的孤独寂寞。“万里”喻地之远;“悲秋”点出秋意;“作客”点出自己沦落他乡的遭际;“常”说明一生颠沛流离。“百年”指自己已是垂暮之年;“多病”是孱弱之躯。诗人的羁旅愁情和孤独之感就象落叶和江水那样推排不尽。人生失意,久客孤独,悲秋苦病哀情深沉。)

(2)全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为后两联营造氛围,烘托情感。首联写登高所见所闻。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在江水诸州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颔联写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的、滚滚而来的江水,流露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后两联抒情。颈联写诗人目睹苍凉宏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秋情绪。尾联对接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六、学习《锦瑟》

七、了解李商隐和有关背景。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开成二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令狐楚死后,李商隐投靠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并与之女结婚。当时唐王朝内部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两大官僚集团的斗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从此他陷入朋党相争的峡谷。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的一颗明星。他的多愁善感和繁博的事象及复杂的意念,在他的诗里往往是避实就虚,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它表现出来。这种象征手法建筑在丰富而美妙的想像的基础上,因而他笔下的意象,有时如七宝琉苏那样缤纷绮彩;有时像流云走月那样的活泼空明,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有独特的风格,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对诗的艺术形式发展有重大贡献。著有《玉溪生诗》。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莫衷一是。

李商隐一生坎坷,仕途、情感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幽伤杳渺,往复低徊,感染于人者至深。

八、朗读

1、听配乐朗读

2、自读背诵

九、理解赏析

[注] ①一般说法,古瑟是五十条弦,后来的有二十五弦或十七弦等不同的瑟。 ②柱,是调整弦的音调高低的“支柱”,“思”字应变读去声。律诗中不许有一连三个平声的出现。

理解体会诗句,串连出每句诗的大致意思,先和同学交流: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啊,为什么没来由地生出五十弦?看着这一弦一柱,不禁回忆起我那青春的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生梦中化蝶,不知是人是蝶了,望帝愁思,化杜鹃泣血,凄苦情长。)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明月沧海,蛟人清泪化作晶莹的珍珠,蓝田晴暖,那美玉在日光下蒸腾出朦胧的烟气。)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种感情岂待追忆才有,只是当年就已经惘然若失。)

十、赏析

书后研习问题较难回答,对下面的评论试做出你的选择,或者写出你的点评。

一般律诗的首、尾二联,较多叙事和直接抒情成分,全篇的主旨也往往富含其中,有时甚至明白点出。而颔、颈二联则往往敷演主旨,意象密度较大。李商隐的这首《锦瑟》,首联以“五十弦”的形制和“一弦一柱”(即弦弦柱柱)所发出的悲声引出“思华年”,尾联以“成追忆”回应“思”字,以“惘然”点醒华年之思的感受,这样就明白告诉人们:这首诗里诗人追忆华年往事、不胜惘然慨叹。这种惘然,内涵非常宽泛,即可以兼包诗人的悼亡、情恋、自伤。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五十弦”,既是实写(一般说法,古瑟是五十条弦,后来的有二十五弦或十七弦等不同的瑟),但又是虚写。这里含有睹物心惊、怨怅和无可奈何等多种感情。锦瑟“五十弦”,音节繁复,也喻指自己人生纷乱。

颔联出句用庄子梦蝶的典故,《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蝶故事本身就充满变幻迷离色彩,诗人在运用这一故事时,又突出一个“迷”字。“庄生晓梦迷蝴蝶”,即庄生迷蝴蝶之晓梦,“迷”字既形况梦境的迷离恍惚、梦中的如疾如迷,也写出梦醒后的空虚幻灭、惘然若迷。这迷离之境、迷惘之情,从描写音乐境界来说,是形况瑟声的如梦似幻、令人迷惘,从表现诗人的华年所历与身世之感来说,则是梦幻般的身世和追求、幻灭、迷惘历程的一种象征。说“晓梦”,正是极言其幻灭之迅速。当然,短促而美好的幻梦的破灭本就可以包括悼亡之痛,因为后者正是诗人梦幻般的悲剧身世的组成部分。

颔联对句用望帝杜鹃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春心,一般指对爱情的向往追求,也可借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里的“春心”与杜鹃的悲鸣联结在一起,实际上包含了伤春、春恨的意蕴。而伤春,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指忧国伤时、感伤身世。“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所展示的正是一幅笼罩着哀怨凄迷气氛的图画:象征着化为望帝冤魂的杜鹃。在泣血般的悲鸣中寄托着不泯的冤恨。这幅图画,一方面是表现瑟声的哀怨凄迷,另一方面又喻指自己的春心春恨(美好的愿望和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都托之于杜鹃啼血般的哀怨凄断之声。句中的“托”字,即“寄托”之意,乃是全句的句眼,不但写出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出了诗人之托春恨于悲鸣。暗示了寄托“春心”者的性质,真乃妙笔奇情。

颈联上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化用一系列与珠有关的传说典故。古代认为海中蚌蛛的圆缺和月亮的盈亏相应,月满则珠圆,月亏则珠缺,故有“沧海月明”之说。古代又有南海鲛人哭泣时眼泪化为珍珠的传说,所以这里又把“珠”和“泪”联在一起。而全句则又暗用“沧海遗珠”的典故。沧海中的明珠,本为稀世之珍,为人所重,现在却被采集者所遗,独处明月映照的苍茫大海中,成为盈盈的“泪”珠,比喻被埋没的人才。这幅沧海月明、遗珠如泪的图画,既是对锦瑟清寥悲苦之意境的描摹,又是对诗人沉沧废弃、才能不为世用的寂寥身世的一种喻解。“珠有泪”,仿佛无理,却正可见人格化的沧海遗珠内心的悲苦寂寞。这句与“望帝”句虽同属哀怨悲苦之境,但“望帝”句因杜鹃啼血而近乎凄历,“沧海”句则因沧海月明而透出寂寥,意境仍自有别,寓意更不相重。

颈联下句“蓝田日暖玉生烟”,描绘了蓝田山中沉埋的美玉,在暖日晴辉的照映下,升起丝丝缕缕的轻烟。蓝田山在陕西蓝田县,是著名的产玉地。“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比兴象征说法,喻指“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之景。李商隐此处则借以形况锦瑟所奏出的音乐意境缥缈朦胧,象暖日映照下蓝田玉山上升起的丝丝轻烟,远望若有,近之则杳;也用来象征自己平生所向往、追求的境界,正像“蓝田日暖玉生烟”一样,可望而不可即,属于缥缈虚无之域。

末联是对“一弦一柱思华年”的总括。“此情”统指颔、颈二联所概括抒写的情事,即自己的悲剧身世的各种境界。“可待”,即岂待、何待之意。两句意思是:华年所历的这种种情境何待今日闻瑟追思时才不胜怅惘呢,就是在当时即已使人惘然若失,惘怅不已了。“惘然”二字,概括“思华年”的全部感受,举凡迷惘、哀伤、寂寥、虚幻之情,统于这二字中包括。而何待追忆,当时已然的感喟则不但强调了华年往事的可悲,而且以昔衬今,加倍渲染了今日追忆时难以禁受的怅惘悲凉,如果说,颔、颈二联是听到锦瑟弹奏时涌现于脑海的对年华情境的联翩浮想和发自心底的与瑟声相应的悲凉心声,那么,末联就是弹奏结束后如梦初醒的怅惘和沉思。锦瑟的悲声终止了,在静默中却依然笼罩着一片无边的惘怅,回荡着悠长的凄清余韵——“繁丝何似绝言语,惆怅人间万古情!”

这是一位富有抱负和才华的诗人在追忆悲剧性的年华逝岁时所奏出的一曲人生哀歌。全诗借助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将锦瑟弹奏的各种艺术意境(迷幻、哀怨、清寥、缥缈)化为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的种种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传达他在思华年时迷惘、哀伤、落寂、惆怅的心声。因此它兼有音乐的意境、画面的形象和诗歌的意象的三重暗示性。由于这多重暗示的融汇统一,因而内涵也就显得虚泛、抽象和朦胧,极易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但这些含意朦胧虚泛的象征性图景,又是被约束在“思华年”而“惘然”的总题里。因此读者在感受和理解上的某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从总体上去把握诗人的悲剧性的身世境遇和空茫若失的怅惘心理。

十一、作业。

    相关推荐

    陈庆德《季氏将伐颛臾》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登高》《锦瑟》导学案 《登高》《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锦瑟》备教策略 《陈情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蜀道难》《登高》《琵琶行》《锦瑟》学案 《辛德勒名单》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下册《登 高》《锦 瑟》课内巩固题 《锦瑟》教案 《锦瑟》教案5 《锦瑟》教案4 《锦瑟》教案1 《锦瑟》教案3 《师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锦瑟》导学案 《锦瑟》导学案 《锦瑟》赏析 《锦瑟》鉴赏 《锦瑟》教案设计 《劝学》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斑纹》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祝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近体诗六首赏析:《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 瑟》《书愤》 《离骚》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鸟啼》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锦瑟》教学实录 《锦瑟》教学反思 《师说》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锦瑟》教学设计 《锦瑟》教学设计 《锦瑟》教学反思 《锦瑟》教学设计 《锦瑟》别解 《锦瑟》探秘 《锦瑟》探秘 《锦瑟》今译 《六国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锦瑟》原文 《锦瑟》新解 《逍遥游》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秋声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声声慢》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鸿门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蜀道难》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雨霖铃》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锦瑟》教学实录5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长江三峡》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我与地坛》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锦瑟》创新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语文锦瑟教案设计2021 《锦瑟》课后练习答案 《兰亭集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安妮日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荷塘月色》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长亭送别》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报任安书》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项脊轩志》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阿Q正传》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拿来主义》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肖邦故园》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滕王阁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非攻》《秋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品质》《老王》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佳人锦瑟说华年——李商隐《锦瑟》破译 《锦瑟》说课稿 《锦瑟》说课稿 师德体会 《一个人的遭遇》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江南的冬景》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祖国山川颂》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听听那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西地平线上》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孔雀东南飞》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五人墓碑记》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指南录后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沁园春·长沙》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李商隐《锦瑟》赏析 叶嘉莹:说《锦瑟》 《锦瑟》诗旨探究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指导阅读《边城》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景泰蓝的制作》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虞美人》《蝶恋花》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寡人之于国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锦瑟》课堂教学实录6 《林黛玉进贾府》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物种起源〉绪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李商隐诗二首 《锦瑟》课案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高效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