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枣核》说课稿2

小编:

《枣核》说课稿

一、说教材

1980年初,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作者的旧时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后,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的事。全文表达了海外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却心系故土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本篇课文被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编者建议把它定为学生略读课文,因此教学本文我只安排一个课时。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 学生在学习了前面以“长征之歌”为主题的第一单元之后,感受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了民族自豪感,这对学习第二单元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说学情

学生经过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对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有了敬爱自豪之感,然而由于八年

级学生阅历尚浅又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可能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还缺少一定的感知和体会,尤其是对文中那位漂泊在外许久的老人的想法和做法也未必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如诗歌孟郊的《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等等,来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并更深一层地明白:爱国主义精神往往集中表现在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而这种思念和热爱又牵连着故乡的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上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为本课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饱含深情的语言

②学习课文以枣核为线索结构全篇的精巧构思

2、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线,联系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扣住人物言行品评人物,领会人物情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树立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意识

4、教学重点: 文章精巧的结构,热爱故土的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美籍华人深厚的民族感情

四、说教学方法

教学教学,有教有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体验法、线索引导法、点评引导法

2、学法:朗读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预习设计:阅读全文大致了解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把握重点词语的音、形、义,并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并形成书面作业。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累重点字词及常见的文学常识,夯实基础。)

(一)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诗歌《游子吟》和歌曲《我的中国心》片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情境体验法,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快进入课堂气氛,融入文章内容。)

(二)扣住标题、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与标题“枣核”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后试着围绕枣核来概括全文的结构?并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索)枣核,用途(蹊跷)-(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议)枣核,(民族)之情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4、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那么“枣核”起到什么重要作用呢?

线索 设置悬念,推进悬念,揭示悬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线索引导法,启发学生学会从课文标题入手,把握全文的结构,进而明白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了悬念,推进了悬念,揭示了悬念,从而初步感知了本文作者用线索“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很好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1、这篇文章体现了同窗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并且同窗的很多言行值得我们欣赏品味。,请跳读课文,看看同窗的哪些言行深深的打动了你,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2、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活动,相互讨论

3、课堂交流,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要对学生的交流进行中肯的恰当的评价,对学生讨论中不容易理清的问题要进行精要的讲析。)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重点引导理解:“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好像是缺点什么。”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采用了朗读感悟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研读文章语言,充分调动了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真正地感悟了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与人物形成共鸣,让学生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身在异国,心系故土,“都如意”,“都有了”,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这样解读人物,复活了她活生生的思想情感。学生超越了时空,做了一次精神的远行,与游子同行,与游子对话,透过这位友人,学生看到了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到此水到渠成地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由点及面、归纳写法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 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 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设计意图:由点及面,总结写作手法,强化学生体会。)

(五)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下来,作为内心的祝福感言送给美籍华人朋友,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国的美妙乡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再次对文本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个性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六)结语:

悠悠老人心,浓浓枣核情。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每一位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心中惦记的永远是自己的祖国。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 . . .

(设计意图:这样的结语,主要是加深学生对文中主题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与依恋。)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并尝试用这种方法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视野,学习并巩固本文的优秀写法,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学以致用。)

(八)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思乡-----(以小见大)----爱国

(设计意图:这一板书展现了全文的脉络,突出了标题的线索作用,显示了主要的写作手法,表明了文章的中心,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

    相关推荐

    《枣核》说课稿[苏教版八年级上] 《枣核》教学案2 《枣核》导学案2 枣儿说课稿 《枣核》课堂教学实录2 枣核 枣核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说课稿3 《枣核》(公开课)教案 初二《核舟记》说课稿 《枣核》预案 《枣核》导学案课10 初二《核舟记》说课稿 《枣核》教案6 《枣核》教学案 《枣核》教案12 《说“屏”》说课稿2 《雨说》说课稿2 《枣核》教案4 《枣核》教案13 《枣核》教案17 《枣核》教案7 《枣核》教案8 《枣核》教案10 《水》说课稿2 《小柳树和小枣树》说课稿 《小柳树和小枣树》说课稿 《小柳树和小枣树》说课稿 《小柳树和小枣树》说课稿 小柳树和小枣树说课稿 《枣核》教学设计 《枣核》导学案6 《枣核》微型教案 《枣核》导学案11 《燕子》说课稿2 《草原》说课稿2 《望月》说课稿2 《故乡》说课稿 2 《错过》说课稿2 《社戏》说课稿2 《吆喝》说课稿2 《松鼠》说课稿2 《背影》说课稿2 《咏雪》说课稿2 《乡愁》说课稿 2 《前方》说课稿2 《雨巷》说课稿2 《散步》说课稿2 小学语文:《李子的核》说课稿 《台阶》说课稿2 老王说课稿2 老王说课稿2 《麋鹿》说课稿2 《祝福》说课稿2 《秋天》说课稿2 《枣核》教案及练习 《枣核》教学设计15 《枣核》教学设计18 《枣核》教学设计2[苏教版八年级上] 《蜀道难》说课稿2 《观刈麦》说课稿2 《石壕吏》说课稿2 詹天佑说课稿2 《变色龙》说课稿2 《想北平》说课稿2 《陈情表》说课稿2 《小柳树和小枣树》优秀说课稿 《有的人》说课稿2 《囚绿记》说课稿2 《秋声赋》说课稿2 《化石吟》说课稿2 《爱之链》说课稿2 《钱学森》说课稿2 《隆中对》说课稿2 《虞美人》说课稿2 《喂——出来》说课稿(2) 《牛郎织女》说课稿2 《海伦·凯勒》说课稿2 《郑和远航》说课稿2 《秦兵马俑》说课稿2 《月光启蒙》说课稿2 《触摸春天》说课稿2 《女娲造人》说课稿2 《再别康桥》说课稿2 《父母的心》说课稿2 《人琴俱亡》说课稿2 《我的四季》说课稿2 《醉翁亭记》说课稿2 山中访友说课稿2 《安塞腰鼓》说课稿2 《二泉映月》说课稿2 《愚公移山》说课稿2 《苏州园林》说课稿2 《白杨礼赞》说课稿2 《河中石兽》说课稿2 《好嘴杨巴》说课稿2 《枣核》教案教学设计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