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教学案

小编:

《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教案及练习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彪炳千古的壮举。长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单元的课文,有的是诗歌,放声讴歌长征的壮举和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有的是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有的是小说,刻画了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有是是电视剧本,逼真地再现了长征的某一情景。读读这些课文,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之路,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七律长征》

一.重点难点:

(1)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深情。

(3)理解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二.学习过程

1.走进领袖诗人毛泽东

你了解领袖诗人毛泽东吗?

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柳亚子先生在和毛泽东的《沁园春》一词中曾这样高度评价与赞扬毛泽东的诗词: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他认为毛泽东才华横溢,是古代任何词家所无法与之相比的。苏东坡的词虽然气魄豪迈,但还是不如毛泽东。宋代另一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只会在词中发发牢骚。至于满族词人纳兰容若,他仅会雕饰一下词句而已,就更不值一提了。只有毛泽东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词人。应该说,评价还是很有见地的。当然,苏轼也好,辛弃疾也好,他们的遭遇是一个时代悲剧。他们个人无力与一个朝廷政府相抗衡。他们报国无门,心中委屈,在词中抒抒自己的胸中郁气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险恶的环境可以窒息吞噬一个人,也可以锻炼造就一个人。中国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伟大诗人。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曾出现两次高峰,一次是长征前后,一次是20世纪60年代,无一不是党的危险和艰难时期。他本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多次经历过困难与危险,压抑和苦闷,但是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坎坷,坚信光明终会代替黑暗。

他写出的诗词都是激荡人心的,催人奋进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这正是毛泽东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诗词的魅力之所在。

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有一泻千里之势,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这是人们对毛泽东诗词的共同评价。

毛泽东为什么能在诗词中显示如此巨大的豪气和魄力呢?

对此姚雪垠曾有一段极为精辟的见解。他说:“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他身上的这几个特点是统一的。如果没有前几个‘伟大’作为条件,他不可能写出光辉夺目的革命诗篇。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他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加上他对诗词艺术有深厚修养兼有天赋的过人才华,所以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词。”确实,毛泽东的诗词不同于任何文人笔下的作品,也不隶属于文坛上哪一个流派。它是一个领袖人物在革命过程中的抒情言志,是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把豪放派的词加以发扬光大的结晶。应该说,毛泽东是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伟大的诗词大家,可算是千古绝唱第一人。

2.解题:

(1)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它有哪些规定?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你知道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吗?对仗的又是哪些句子呢?

(2)你了解长征吗?

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的转移。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受到很大损失。其中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折半。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随后,转战川黔滇地区,四渡赤水河,歼灭大量国民党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之后,又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月中旬,在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尔后,共同北上,翻越雪山,通过草地,8月到达阿坝地区。当时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涛坚持退却逃跑路线,进行分裂活动。毛泽东等对此分裂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斗争,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率部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的渭水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吴旗镇)。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第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一个新局面。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这一幅幅画并没有随时间如烟淡去,反而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越来越清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3.词语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云崖(yá)岷山(mín)

4.结构分析

(1)理解全诗的内容:诗句不要求翻译,但要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特别是个别词语的含义。

先朗读诗歌,理解全诗内容。然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豪纵的语势,概括地写出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等闲”是“寻常、平常”之意,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怕”、“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从红军的视觉写出,将五岭、乌蒙这两大高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如粼粼细浪,一如滚动泥丸,正因其小,则反衬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小则愈显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反衬。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

这是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2)你能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全诗的总纲。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3)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可以结合你对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4)阅读鉴赏:品味诗中语言运用的精当。

学法指导:细读诗句的基础上,品读用字用词的精妙。

点拨与解析:作者选择长征途中具有代表性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来概括红军长征途中无数座崇山峻岭,跋涉的无数急流险滩,形象十分鲜明。如用“逶迤”形容重峦叠嶂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势险峻,巍峨耸立,“腾”写出了山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了山峦起伏、疾速驰骋,“拍”是写金沙江滔滔气势,“寒”是写铁索寒意阵阵。“喜”“开颜”两词写出了红军闯过长征途中又一道难关后的喜悦心情,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你知道有关《七律长征》的一字之师吗?

《七律长征》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毛泽东喜爱这首诗,也不会忘记那位“一字之师”。他在诗的批注里写道:“浪拍:改水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事情是这样的:《七律长征》中间四句原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浪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里,有“细浪”和“浪拍”两个“浪”字重复出现。大学教师罗元贞(教参编者按:当时罗元贞在山西大学历史系任教)在偶然的机会,发现这个问题,便于1952年1月写信向作者建议,将“浪拍”改为“水拍”。毛泽东欣然接受。同一句里,还有“悬崖暖”,后改“悬崖”为“云崖”,更为逼真地状写出了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

5.总结全诗

全诗仅仅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①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本诗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作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长征有着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这首诗却只用了8句56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了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以个别表现一般方面的非凡功力。

②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而在其他诗句中,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险峻,如在《十六字令三首》中写山高得“离天三尺三”,险得“倒海翻江卷巨澜”,峻拔得“刺破青天锷未残”,在《念奴娇昆仑》中用“横空出世”来描写昆仑山的气势等等。写法虽然不同,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土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当然,这种艺术化了的缩小或夸大,绝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像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表露。

三.教材拓展

(1)《七律长征》诗和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评述

作为这一历史阶段(按: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总结,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诗。他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坚定乐观的革命斗志,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绝无先例的艺术构思,熔铸出这首千古绝唱,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空前的壮举,歌颂了红军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如果把这首诗换成更通俗的形式,怎么说呢?请参阅【同步练习】的第七题“拓展阅读”。毛主席那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和《长征》诗,真是异曲同工!

(2)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的书法艺术

1962年4月20日,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这幅书作,是毛泽东的草书代表作,传遍了千家万户,印制在各种器物上,流传海内外。

这卷书作,似用兼毫所写。骨气洞连,豪迈超逸,遒美之至。“万水千山只等闲”,有摧枯拉朽之势。“闲”字右竖钩,力可撑天。“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云崖”两字,如河汉星列,高伟之极。“三军过后尽开颜”最为精彩,豪迈之气,乐观之情,足退万军。尤可玩味的是“三”字,由过去左上斜,改为右下斜,成为调整整个篇章的传神之字。“过后”两字,顶天立地,鲸吞海水,感情挥发得最为得意。诗美,书法也美,可谓珠联璧合,自然天成。

《长征组歌》两首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重点难点

1.了解有关萧华的文学常识和《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长征和四渡赤水的历史知识。

3.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学习过程

1.作者简介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1965年,他抱病写作完成了12首长征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2.解题

《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1)告别,(2)突破封锁线,(3)遵义会议放光辉,(4)四渡赤水出奇兵,(5)飞渡大渡河,(6)过雪山草地,(7)到吴起镇,(8)祝捷,(9)报喜,(10)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式,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撤离苏区、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达吴起镇、胜利会师),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中在川黔滇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了运动战。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决定性的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途中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走,调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围追堵截的得意之作,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

3.词语

(1)敌重兵(zhòng) (2)压黔境(qián)

(3)雪皑皑(ái)(4)草毯泥毡(zhān)

4.歌词内容分析:

(一)思考问题:

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二)品味语言

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为什么喜欢?

例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三)小结中心意思:

这首歌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三.难点全解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这两句突出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的特点。“乌江天险重飞渡”,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战事。红军曾于1935年初,在江界北渡天险乌江,夺取遵义、桐样、湄潭等城,全歼敌军侯之担师;这一次则是南渡乌江,红军第一军团于1935年3月31日南渡乌江全歼守敌。“兵临贵阳逼昆明”,红军南渡乌江后,佯攻息烽城,大军继续南下,将介石当时在贵阳指挥督战,害怕我军直取贵阳,急忙抽调部队增援息烽,并调云南军队到贵阳附近来防守,这时,红军出其不意,不沿公路直趋贵阳,而是向东进发,敌军纷纷向东调动,不料红军又突然转向西南,向云南方向急进,敌军担心红军进逼昆明,火速调集民团来守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指贵阳军阀的“双枪兵”(敌军带有步枪和鸦片烟枪,人称“双枪兵”)不堪一击,一打就逃,红军乘胜急行军,向预定目标出发。“调虎离山袭金沙”,指红军在调动大批敌军防守昆明后,虚晃一枪,撇开有防备的昆明,向敌人防守薄弱的金沙江挺进,强占金沙江边的皎平渡渡口,经过7天7夜,红军全部渡过了天堑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圈子,由被动争取到主动,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最后一句是歌词的中心句,它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四.写法全解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解”“压”“逼”“袭”等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红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过雪山草地》

一.重点难点

1.了解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历史背景。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革命前辈不怕艰苦的优良传统,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

二.学习过程

1.作者简介:同前文(略)。

2.背景资料

(l)翻越夹金山

(2)过草地

3.题目解说

这首诗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飞越大渡河后爬雪山,过草地的两个艰难困苦的时期,表现了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的精神。

4.词语

(1)雪皑皑(ái)(2)草毯泥毡(zhān)

5.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6.小结中心意思: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三.难点全解

(1)写法全解

歌词句式相对整齐,结构层次分明,内容由表及里,恰当运用拟人、对偶修辞方法,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2)怎样理解“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二句?

这两句点明红军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他们经受了千锤百炼的考验,从而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3)怎样理解“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二句?

这两句歌词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高的雪山踩在脚底下,而是用“雪山低头迎远客”的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以草为毯、以泥为毡,扎起军营,古往今来,又有哪一支军队能够这样做!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逶迤( )2.磅礴( )3.泥丸( )

4.开颜( )5.敌重兵( )6.压黔境( )

7.雪皑皑( )8.草毯泥毡( )

二.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调虎离山袭金沙。

2.千锤百炼不怕难。

三.《七律长征》一诗只用8句56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了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它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你仿照前一幅画面的概括方法,各用4到5个字概括出另外四幅画面。

腾越五岭——()——()——()——()。

四.写出《七律长征》的中心句:

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句,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这样的比喻恰当吗?说说你的理解。

答:

六.阅读《四渡赤水出奇兵》,完成后面的练习。

1.“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这三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

2.“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这四句的描写旨在表现什么?

答:

3.请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一例比喻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答:

4.请找出这首诗的中心句:

七.拓宽阅读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1.这段神采飞扬的评述,同样出自毛泽东之手。请说说本文和课文《七律 长征》诗相比,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答:

2.请用文中原句概括长征的意义。

答:

3.文中所运用的设问和反问的句式,对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试举例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说说其作用。

答:

4.请简要说说第一段文字的结构特点。

答:

【试题答案】

一.

1.wēiyí2.pángbó 3.wán 4.yán

5.zhòng6.qián7.ái8.zhān

二.

1.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2.形容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的考验。

三.

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

恰当。这样的比喻极言五岭和乌蒙之小,从而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六.

1.这三句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为下面写红军的英勇神奇作铺垫。

2.旨在表现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的艰难处境。

3.“天如火来水似银”这一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天气的酷热和河川纵横的景象,从而渲染了红军行军的艰辛。或:“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比喻,赞扬了毛主席用兵的高明。此题只要举例正确,分析有理就行。

4.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七.拓宽阅读

1.课文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长征的宏伟壮阔的场面,表现了红军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本文则论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及其取胜的原因。

2.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3.设问句: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或:谁使长征胜利的呢?反问句: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或: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作用一定要结合所举的例子谈。

4.总--分--总结构。

    相关推荐

    《长征组歌》两首 《长征组歌》两首 《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老山界》《草》中心思想 2、《长征组歌》两首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2、《长征组歌》两首 七律 长征 七律·长征 25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长征·七律》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案 《七律·长征》教案1 《七律·长征》教案2 《七律·长征》教案2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资料 《七律·长征》教案10 《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资料 长律•长征 “五粮课”课时学教案《长征组歌两首》 《七律 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导学案5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建议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阅读答案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七律·长征》案例分析 《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杂谈 《七律·长征》教学片断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札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 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教学杂谈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材理解 《七律 长征》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课文导学 《七律·长征》教学案例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一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4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6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5 《七律·长征》综合资料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 长征》教材解读 《长征组歌两首之四渡赤水出奇兵》教案 二 《长征组歌》两首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9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二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8 《七律·长征》难句讲解 《七律 长征》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