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六国论》导读

小编:

《六国论》选自苏洵的《嘉祐集·权书》,《权书》共十篇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文章。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年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他在文章中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他的文章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皆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前朝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采用中央专制集权的政策,集军权、财权、人权于中央,将帅无权,且经常轮换,军队十分虚弱。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个时期。此时,北宋统治者屡屡屈服于北部辽和西北部西夏的侵略势力,一直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历史上的“澶渊之盟”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辽和西夏兴兵侵犯面前,北宋统治者一味议和妥协,以每年送给银、绢、茶等财物为条件,求得暂时的和平。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辱于辽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自己的政权。

这是一篇史论,是借史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文中的史实指战国时期的六国。秦处于太行山以西,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在太行以东。山东六国有十倍于秦国之众、五倍于秦国之地,有大批文臣武将,但在秦国面前却软弱无力,被各个击破。六国灭亡有种种原因,而赂秦苟安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苏洵抓住这一点,“借六国赂秦而亡,以暗刺宋事”,论古是为了讽今。

2.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本段的第一句话即是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从句子结构看,这个论点先从反面用否定的形式提出“非兵不利,战不善”,我们不妨推测一下,当时或历史上曾经有人认为六国破灭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所以作者先有针对性地断然地否定了这种看法,然后又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正面肯定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弊在赂秦”。第二句,提出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三句的“或曰”,是针对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的疑问,因为六国中楚、韩、魏三国是赂秦而亡的,而齐、燕、赵三国并不是这样。这就恰恰证明了我们上面的推测是正确的:确实有人持不同看法。针对这样的提问,文章第四句又提出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为什么呢?第五句“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回答之后,再次重申:“故曰弊在赂秦也”,即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只有一条就是“弊在赂秦”。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看,前者是果,后者是因。

本段的结构图如下:

本段中心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第一个分论点承中心论点直接提出,顺应自然。第二个分论点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引人思考,对中心论点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从道理上给人以明晰、严密的感觉,语气坚定,观点鲜明。

第2段,承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说明其原因,从而论证“弊在赂秦”。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有三个对比。其一,用“战胜而得”与“战败而亡”的数字上对比,说明秦国的最大希望不在战争而在接受贿赂,诸侯国的最大祸害不在战争而在赂秦的道理;其二,用先人开辟土地的艰难与后人割让土地的轻易这种事实上的对比,说明“得一夕安寝”是不可能的道理,因为“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其三,用“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限”和“奉之称繁”与“侵它愈急”这种关系上的对比,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道理。第二层,引用苏代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苏代的话是比喻的说法,生动而形象。这两层内容都否定了“战不善”的错误观点,而论证了“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第3段,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说明其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赂秦”。本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先论述齐国迁灭的原因。从内容说,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即从齐国制订的外交政策上来看;而从齐与其他五国的关系上说,“五国既丧,奇亦不免矣”,即“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二层,论述燕赵灭亡的原因。这两个国家都曾“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又为什么被灭亡呢?从内部说,燕是“以荆卿为计”,策略上的失败;赵是“牧以谗诛”,内伤所至。但从国家关系上说,“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即“不赂者以赂者丧”。第三层,从反面提出假设,赂秦者不赂秦,排除内部原因,那么“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三层都围绕“不赂者以赂者丧”展开论述,从而论证了赂秦之弊。

第4段,以“呜呼”为开头,借古讽今。先假设立论,如果重视谋臣和奇才,并团结抗秦,那么秦国就会惶惶不可终日了。再以“悲夫”起笔,回到事实上来,感叹六国丧失了大好形势,被秦国的积威所劫,采取了赂秦的错误作法,终于灭亡。最后,作者情不自禁地呼喊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里,笔锋所指,已是北宋统治者了。

第5段,紧接上段,运用对比,揭示全文主旨。先用“其势弱于秦”的六国,“犹有可以不赂秦”的事实,说明仍有“胜之之势”的道理,再以“以天下之大”,却“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与之对比,得出结论“又在六国下矣”。

第4、5段是“弊在赂秦”的引申,旨在借古讽今。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一味求和,被辽和西夏的“积威”所劫,而要重视和启用人才,团结一致地抵抗外侵。

3.掌握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之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助词,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B.秦以攻取之外,……

助词,在限定和被限定成分之间。

C.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作“视”的宾语,代“土地”。

D.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前一个“之”,代词,代“秦”;后一个“之”,代“奉”的主语,“他们”。

E.此言得之

代词,代“古人云”前面的内容,“道理”。

F.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代词,作“食”的宾语,代“饭”。

②以

A.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介绍出“丧”的原因,“因为”。

B.秦以攻取之外

介词,“用”,介绍出“取”的手段。

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连接动作行为的结果,“才”。

D.举以予人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

③词类活用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加速”。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状语后置;

“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相关推荐

    《六国论》精讲导读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4 《六国论》导学案5 《六国论》导学案3 《六国论》复习导学案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国论 六 国 论 六国论 《六国论》表格式导学案3 《六国论》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六国论》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赏析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教案4 《六国论》教案12 《六国论》教案9 《六国论》教案19 《六国论》教案20 《六国论》教案23 《六国论》教案24 《六国论》教案15 《六国论》教案16 《六国论》教案17 《六国论》教案25 《六国论》说课稿 《六国论》教案29 《六国论》教案2 《六国论》教案3 《六国论》教案6 《六国论》教案13 《六国论》教案18 《六国论》教案1 《六国论》教案5 《六国论》教案11 《六国论》教案14 《六国论》教案22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设计 《六国论》教学反思 六国论教学教案 《六国论》教学后记 《六国论》教学实录 《六国论》时代背景 《六国论》复习学案 《六国论》知识重点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教案 《六国论》课堂实录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 国 论》教学设计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 《六国论》教学设计33 《六国论》教学设计5 《六国论》教学设计6 《六国论》优秀教案36 《过秦论》课文导读 《过秦论》课文导读 《中国石拱桥》导读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六国论》教案26(表格式) 六国论高一语文教案 《六国论》《阿房宫赋》教案 《论语》导读教学要点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论语〉十则》课文导读 文言文《六国论》教案​精编 古文《六国论》优质课教案 四篇《六国论》原文及译文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导学案 《六国论》《阿房宫赋》复习卷 《六国论》5高一语文教案 趣味语文:《六国论》相关谜语 《过秦论》《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六国论》教学后记-教学教案 《六国论》教学设计汇编【精品】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朗读指导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朗读指导 六国论·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朗读指导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高效导学案 《游褒禅山记》《六国论》语法修辞 《六国论》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六国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苏洵《六国论》原文和译文(翻译) 《六国论》教案27(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六国论》中三个近义词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