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3

小编:

教学目的: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

二、课文分析

(一) 作者介绍

(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现在还能背下来么?(引导学生背一下,同时投放课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哪些具体的情感呢?

小时候 邮票 母亲 亲情

长大后 船票 新娘 爱情

后来呵 坟墓 母亲 亲情

而现在 海峡 大陆 乡土情、爱国之情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丰富而深刻的情感,而在他的一些散文中,他同样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优美的一篇《听听那冷雨》。(投影标题)

(二)夯实基础,检查字词

惊蛰 仓颉 氤氲 米芾 羯鼓 寒濑 惊悸 淅沥 滂沱

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

(三)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四)总体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许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却是十分明确的,因为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那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

1、作者通过雨主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思乡之情,思念故土。

2、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简要分析

注意: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言之成理即可,但不能牵强附会。过程中注意点拨。例如:

(1)第一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违”、“牵连”、“分担”、“孺慕”等关键性的词语进行点拨。并点明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2)第五段用美国的落矶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最好让学生读一下,仔细体会一下个中滋味。找出美国和中国山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分析一下这种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体会一下“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

(3)通过第十段,体会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三、概括主旨(小结):

请大家把文章的主旨概括一下,写在你的本子上,注意语言要贴切、简洁。

明确:作者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四、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五、作业

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然后做一下口头交流。

(生发言,师适当点拨)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

亲情、爱情、友情

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个人情绪(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 ……

六、板书设计:

听听那冷雨

冷 凄凉 思乡之情

雨 缠绵 思慕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1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5 《听听那冷雨》教案3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2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6 《听听那冷冷的雨》教案7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最是那柔情的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案 我教《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案2 《听听那冷雨》教案7 《听听那冷雨》教案10 《听听那冷雨》教案5 《听听那冷雨》教案9 《听听那冷雨》教案12 《听听那冷雨》教案17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3 赏析《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教案6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3 《听听那冷雨》教案8 《听听那冷雨》教案11 《听听那冷雨》教案14 《听听那冷雨》教案19 《听听那冷雨》教案20 《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25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读《听听那冷雨》有感 《听听那冷雨》教学思路 《听听那冷雨》教后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2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5 《听听那冷雨》教学构想[简案] 《听听那冷雨》课堂实录4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18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2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学简案22 《听听那冷雨》课堂实录1 凄风冷雨亦成诗——浅论《听听那冷雨》的诗化特征 听听那冷雨·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摭论《听听那冷雨》的叠词修辞美 《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实录5 《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 《听听那冷雨》重点段落阅读提领 《听听那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23(苏教版) 《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教学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4[苏教版必修二] 《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江苏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江苏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复习教案 冷冷的邓拓故居 《聽聽那冷雨》補充講義(台湾版) 清冷的背影 冷泉亭记 表扬与冷落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3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3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3 冷眼看质疑 冷眼看质疑 唯一的听众教案3 一年级上册《不怕冷》教案 浅谈作文的冷思考 《那树》听课笔记 《不怕冷》教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1 淡化语法教学的冷思考 《中彩那天》听后感 《给予是快乐的》几点冷思考 不要冷落了文言修辞 汉语遭“内冷外热”尴尬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1 12《听听,秋的声音》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3 国旗卫士是如何解决冷暖的? 《给予是快乐的》几点冷思考 听听,秋的声音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