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一体化教学案

小编:

《谏太宗十思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设想:

本文编排在苏教版“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板块,编者的意图,一是学习本积累文言知识,二是从“因声求气”里反映出策略的理解。这个版块有两篇课文,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已经教学,本文是第二篇。个人的处理,一是当然要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二是根据课文的特点,重点赏析语言艺术和论证手法。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这种开导别人,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3、赏析本文的语言艺术和论证手法。

4、背诵默写经典的句子。

教时安排: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了解有关常识,朗读,疏通并翻译1、2段

过程:

一、导入

苏教版“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板块,一是让我们通过文言文本的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二是从“因声求气”里赏析应事的策略。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已经学完,本文是第二篇,通过本文的学习,除了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外,根据课文的特点,我们还要重点赏析语言艺术和论证手法。

二、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史书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辅佐唐太宗后,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是以刚直不阿、勇于犯颜进谏而著名的大臣。他与 唐太宗 君臣之间虽然也产生过误会和矛盾,但总的说来是合作得比较好的典型。魏征作为封建社会的名臣,一直受到封建政治家的称赞,把他的思想和行为,作为封建政治家的某种典型和规范,历代都称赞不已。

三、背景简介和整体认识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四、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注意读音:臣闻求木之长者(zhǎng)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cháng)

2、自读

五、疏通第1段

1、看注解,同学互相交流,理解下列重要字词:

谏——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生长。疏通。长得高。明智的人。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占据若大的天地间。《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2、合作翻译

我听说,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国 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六、疏通第2段

1、看注解,同学互相交流,理解下列重要字词: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克终者盖寡——盖在殷忧——则纵情以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所有的;“元首”: 国 君。景:大。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行路:路人。董:督责,监督。振:同“震”,威吓。终苟免:结果只能使人们苟且以免于刑罚。)

2、合作翻译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七、背诵1、2段

第2教时

要点:疏通并翻译3段、总结、作业

过程:

一、背诵1、2段

二、疏通第3段

1、朗读第3段

2、看注解,同学互相交流,理解下列重要字词: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将有作——则思谦冲而自牧——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虑壅蔽——正身以黜恶——宏此九德——简能而任之——信者效其忠——垂拱而治——代百司之职役

(奔车:疾驰的马车;朽索:腐烂的绳索。其:语气副词,“岂能”。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盘游:打猎游乐。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壅蔽:受蒙蔽。黜:排斥。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简:选拔。信者:诚信的人。垂拱:垂着衣服拱着手。百司:百官。)

2、合作翻译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三、背诵第3段

四、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相互交流

1、朗读全文

2、先思考,再合作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品味本文的语言,说说语言的特色。

(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

(2)点评本文的论证手法

(比喻论证:比如第一段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最后一段“奔车朽索”的比喻论证十思的迫切性。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对比论证:比如第一段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先用正面再用反面,两面对比论证。最后一段,先概括地反面,再正面展开十思。对比论证,突出主旨,以理服人。)

五、练习

(1)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2)翻译: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

(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C)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A)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5、口头翻译这段文字

    相关推荐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3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1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3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6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8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5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4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9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2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6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7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0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12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5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4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5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反思(2篇) 谏太宗十思疏 教案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2 《谏太宗十思疏》备课指导 《谏太宗十思疏》二词辩误 《谏太宗十思疏》补充讲义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17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设计15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实录2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问题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课堂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书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指导与检测 谏太宗十思书 高一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简案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教案设计 廉洁教育教案:从《谏太宗十思疏》说起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7(苏教版必修三)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书.-教学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三] 高一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练习题及答案:下学期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练习、简析及译文(翻译)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随堂练习 粤教版高二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课后习题集答案 高三文言文复习之《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高三文言文复习之《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教学一体化案 《鸟啼》一体化教学案2 《逍遥游》教学一体化案 画风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枣儿》教案2(教案学案一体化) 《热爱生命》教案学案一体化 《劝学》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老王》教学案一体化设计 《物种起源》教学一体化案 《劝学》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松鼠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边城》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鸟啼》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渔父》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雷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鸟啼》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斑纹》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祝福》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师说》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祝福》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师说》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离骚》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十一【附反思】 白鹅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一体化案11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十一【附反思】 《谈生命》教案5(教案学案一体化)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六国论》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想北平》一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陈情表》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蜀道难》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