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案设计

《鸿门宴》导学案4

小编:

6《鸿门宴》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军”“内”“谢”实词的用法,归纳文中词类活用的句子。

2找出并学习文中的判断句和宾语前置等句式。

3梳理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二、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

三、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及细节描写,分析项羽的人物性格。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其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公元前90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2、时代背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这件事后的情节为: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五、学法指导:自主 合作 探究

六、基础知识积累

1、结合课下注释,查字典字掌下面字形字音

飨( ) 鲰( ) 戮( ) 郤( ) 卮( )虏( )

哙( ) 戟( ) 眦( ) 彘( ) 跽( )

俎( ) 芷( ) 玦( ) 郦( ) 杓( )

2、课内成语集锦

秋毫无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功高: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课外成语集锦

纵横捭阖:

耳濡目染:

侃侃而谈:

三人成虎:

文不加点:

3、高考热身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钱别(jiàn) 晦涩(huì) 铁栅栏(zhà) 浑身解数(xiè)

B.扒手(pá) 吱声(zī) 和稀泥(hé) 步履蹒跚(pán)

C.蓄养(xù) 寒噤(jìn) 露马脚(lòu) 扪心自问(mèn)

D.顺遂(suí) 什锦(shǐ) 蒸馏水(liú) 兵不血刃(xu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依稀 澎涨 戈壁滩 云蒸霞蔚 B.涵盖 阴霾 捉谜藏 烘云托月

C.贻误 函道 交际舞 寥若晨星 D.吆喝 绪论 擦边球 名门旺族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庆节移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天安门”前花团锦蔟,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想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延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间之,灌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浓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浦东国际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瑞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人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喧11级,地面能见度0米。

B.记老师为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人园已达19.59万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第一课时

一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实词的意思、词类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二 、学习内容:

1、实词,合作学习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 )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 )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 )

沛公军霸上——《史记·项羽本纪》 ( )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饶阳。——《新唐书》 ( )

内nà

欲止不内。——《史记·项羽本纪》 ( )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 )

恶内诸侯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 )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

阿母谢媒人。 ( )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 )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

乃令张良留谢 ( )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 )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

及花之既谢 ( )

推导提示:“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辞别枝头即“凋谢”。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 )( )——( )

(3)张良出,要项伯。 ( )——( )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 )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 )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 )——( )

(7)置之坐上。 ( )——( )

3 、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判断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

点津:A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B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a、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b、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1)此天子气也。

(2)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珍宝尽有之。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欲呼张良与俱去。

(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11)此亡秦之续耳。

(12)亚父者,范增也。

(13)若属皆且为所虏

(14)吾属今为之虏。

(1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6)奉厄酒为寿。

4、宾语前置:从下面句子中找出宾语前置的动宾词组。

例: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 籍何以至此?

点津: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5、介词结构后置:找出下面句子中介宾短语并修改为陈述句。

(1)介词“以”例: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之)

(2)介词 “于”

贪于财货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得复见将军于此

点津: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例如,“得复见将军于此。”“于此”构成介宾短语,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于此”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在这里”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在这里”作状语。我们可以总结出判定介词短语后置的方法即是介词短语作补语。

6、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有以下四种,找出下面句子中词类活用的句子,进行分类并翻译这个字的意思。

1.名词用如动词 2.形容词用如动词 3.意动4.使动 5.名词作状语: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

不可不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头发上指。

籍吏民。

道芷阳间行.

范增数目项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刑人如恐不胜。

道芷阳间行。

素善留侯张良。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伯杀人,臣活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吾得兄事之。

7、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9、重点句子翻译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0

三、学习小结:通过自主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又有哪些知识不理解或没掌握?

四、学后反思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姬(jī) 鲰生(zōu) 以飨士卒(xiǎng) 按剑而跽(jì)

B.樊哙(kuài ) 卮酒(zhī) 瞋目视之(chēn) 目眦尽裂(cì)

C.玉玦(jué) 参乘(shèng) 切而啖之(dàn) 不胜桮杓(beī)

D.刀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骑(jì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与之相通的字

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桮”同“杯”)

(1)距关,毋内诸侯 (2)张良出,要项伯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3.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沛公起如厕

(3)杀人如不能举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5)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4.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同上, 像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 籍,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沛公军霸上:军,同上 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使动用法 使……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 王,同上

D.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5.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翻译下列句子

(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2)客何为者?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会其怒,不敢献。

7.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那段话,足见他的老谋深算。

他要向项羽表明平等关系的话是

表示自己有功而不居功的话是:

他掩饰自己政治意图的话是: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

8.樊哙闯帐,怒斥项羽,而项羽竟然“未有以应”,后说了一个“坐。”这反映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项羽,刘邦的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二.学习重难点:

分析项羽,刘邦的人物性格,体会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

三.文本解读

1、整体感知探究交流

(1)鸿门宴的经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找出相应段落,概括主要内容:

开端 ( ~ ):宴前

高潮 ( ~ ):宴中

结局 ( ~ ):宴后

2、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物性格。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

刘邦:


项羽集团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点津:人物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展示出来的。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时候,要紧扣这些描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验,去思考作者表现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举例:曹无伤告密后,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无伤告密,项羽未经思索就要攻打沛公,体现项羽直率鲁莽的性格。可是他听到项伯的话后,又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这表现项羽心无主见,寡谋轻信的性格。

3、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4、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

(1)参照古人对项羽的评价,思考并讨论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

A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苏轼《范增论》)

B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C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 思考并讨论项羽失败的原因

A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B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C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观点概括:1 用人 2 性格 3 天命 你赞同那个观点?为什么?

四、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问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长,辩赡赡:丰富 B.“我书比种繇,当抗行 抗:抵挡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B.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骨鲠称 B.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D.而羲之竟不顾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相关推荐

    《鸿门宴》教案4 《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2 《鸿门宴》导学案7 《鸿门宴》导学案6 《鸿门宴》导学案11 鸿门宴 《鸿门宴》学案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一等奖4课时 《鸿门宴》学教案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备课指导 鸿门宴(一).. 《鸿门宴》学... 《鸿门宴》学案3 《鸿门宴》学案1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9 《鸿门宴》教案3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复习学案 《鸿门宴》教案2 鸿门宴翻译 《鸿门宴》赏析 《鸿门宴》译文 《鸿门宴》教案6 《鸿门宴》教案16 《鸿门宴》教案2 《鸿门宴》学习指导与检测 铁皮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8 《鸿门宴》教案5 《鸿门宴》教案1 《鸿门宴》教案30 语文教案-鸿门宴 《鸿门宴》优秀教案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学案例 《鸿门宴》破绽 鸿门宴之谜 《鸿门宴》课件制作指导 《鸿门宴》学案练习5 《鸿门宴》译文 鸿门宴(一)教学教案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学案及答案6 第二册鸿门宴 《鸿门宴》通假字 语文教案-鸿门宴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学习参考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导学案 《鸿门宴》教学反思 《鸿门宴》复习学案2 第二册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说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3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实录 鸿门宴教学札记 第二册鸿门宴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教案设计2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实录4(第二课时) 《鸿门宴》说课设计 《鸿门宴》知识梳理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课本剧 《鸿门宴》教案设计5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读后感(四) 《鸿门宴》教学设计9 《鸿门宴》教学设计12 《鸿门宴》座次新解 鸿门宴读后感(一) 鸿门宴读后感(五) 高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鸿门宴 《鸿门宴》教学实录1 鸿门宴座次新解 《鸿门宴》课文补充 《鸿门宴》说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