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案教学>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课堂实录2

小编: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幅画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屏幕展示出猎图)

生1:是一个出猎的场面。

师:对,今天我们就是要学习这样的一篇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是在哪里出猎?谁在出猎?

生2:苏轼和他的同僚在密州出猎。

师:出猎的装束是怎样的?

生3:上千人。

师:是装束,装束是指什么呢?是指穿着,同学们,老师今天的装束怎样?

生4:锦帽貂裘。

师:对,我的装束有点像“锦帽貂裘”。那么,这篇课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是一篇散文,还是一首诗,还是一首词?

生5:是一首词。

师:对,那么,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6:表达了作者希望能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请同学们读一读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屏幕显示学习目标)

(学生读)

师:如此看来,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突出在一个字上,是什么字?

生7:是“感”字。

师:“感”是在怎样的基础上而感知呢?

生8:是“读”字。

师:对,突出一个“读”,读什么?首先读题。

生: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题目是“江城子”吗?

生9:不对,“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才是题目。

师: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对,大家给予掌声鼓励。是的,“江城子”是什么?

生:是词牌名。

师:“密州出猎”是什么?

生:是题目。

师:“密州出猎”这个题目告诉我们什么?

生10:出猎的地点。

师:在哪里?

生:密州。

师:对,它告诉我们出猎和出猎的地点。好,下面我们来读作者,作者是谁?

生:苏轼。

师:你了解苏轼吗?你了解多少?好,你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生11:我了解的苏轼,他的字是子瞻,号是东坡,是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还有谁要补充的吗?

生12:苏轼是古代的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他的诗词都代表了他的成就。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13:他是我国古代有着多种艺术才能和革新创造精神的作家,对后代影响很大,同时,在政治、思想、创作等方面的影响都相当不凡。

师:对,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那么,有谁知道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吗?

生14:他的每首词都是挥洒自如,风格豪放的。

师:掌声鼓励。苏轼,号东坡居士,他的词创立了豪放一派。他生性豁达、乐观。本词是作者迁到密州做太守出猎时有感而作。好,下面最重要的是读什么?

生:读课文。

师:对,下面我们来读课文。我想先请同学们推荐一个同学来朗诵好不好?(一女同学举手)好!这位同学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太好了,我最喜欢这样的学生了。先掌声鼓励。

(一女生朗诵)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掌声。好,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读音准确,声音洪亮,断句准确。我希望学习这一课后,会有更大的提高。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谢谢!下面分成四人一小组,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句或者其他不懂的知识作记号,先在小组提出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在班上提出,我们共同探讨解决。好,现在开始。

(讨论)

师:好!同学们,刚才讨论的时候,我巡视了一下,同学们有很多问题是吗?

生:是!

师:好!请把话筒传下去,谁要提问就传给谁。

生15:题目的“密州出猎”为什么要用“出”,而不用“打”呢?

师:谁来说说?没关系的,说错了也没关系,我们一起探讨嘛,是吗?

生16:因为他当时还没有想到“打”,只是想到“出”。这首词只是凭感觉而写下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生17:因为当时作者是同同僚一同出去打猎的,所以“出”好。

生18:因为,题目是密州,不是打出来的,而是“出”出来的。

生19:因为,这是描写一次打猎的壮观的场面。

师:好,我想补充一下。词特别讲究练字,这与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有点出入。“打”是口头语,而“出”是书面语。还有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因为打猎要走出城,所以用“出”,我觉得这也有道理。下面我们转入另一问题的讨论。

生20:这里写的是出猎的场面,场面有“点”和“面”。这里的“点”和“面”分别是什么?

生21: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是点;“千骑卷平岗”是面。

师:我想请刚才提问的那位同学解释一下,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点”和“面”的呢?

生20:面包括了点,点就是面……不是,点是在面之中。

师:好,我解释一下,“点”就是集中在一个具体的东西上,“面”是指整个场面。那么,在第一段中,哪一些是点,哪一些是面呢?

生21:作者出猎时的服装就是点,作者和他的同僚出猎时的浩大的场面是面。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掌声鼓励。好,请转入第三个问题,

生22:“少年狂”的“狂”字表现了什么?

生23: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生24:表现了苏轼生性豪放,不受拘束的姿态。

师:哪位同学说的更准确?

生:第二个。

师:对,这个“狂”字表现了什么?

生:潇洒、豪放。

师:那么“狂”又表现在哪里?他怎么狂呢?

生25:作者想得到重用,让他报效祖国。

师:这是不是豪放?报国大志,难道不“豪”吗?这是想的狂。做的狂不狂?

生26:作者已经“鬓微霜”了,还想驰骋疆场,一马平川,报效祖国。

师:狂不狂?

生:狂!

师:还有没有?

生27:千骑卷平岗。

师:这是什么狂?

生27:这是场面狂。

师:对,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还是“狂”的感觉。好,还有哪些问题?

生28:“遣冯唐”和“射天狼”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生29:表达了为国效力的决心和爱国的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希望被重用的愿望。

师:说得非常好,但是,我还是要你解释为什么这两句话就能让你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呢?

生29:我想请同学们帮忙。

师:谁帮忙?

生30:我来帮忙。……

师:我提示一下,“遣冯唐”和“射天狼”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射天狼?

生30:射天狼就是赶走外来侵犯的敌人,这里的“天狼”就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

师:对,这是一个典故,天狼是指来自西北的敌人,敌人来了就把他们射走,这就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生:对了,爱国感情就这样表现出来了。那么“遣冯唐”呢?

生31:冯唐就是……

生32:“遣冯唐”就是作者希望冯唐一样的人来赦免他的罪,使他能够象魏项一样为国立功。

师:大家说呢?

生:对!

师:在这我要问清楚,到底是赦免谁的罪?是作者当时有罪吗?

生:不是。

师:对,是作者希望象魏项那样,因为当时他因为打仗时多报了杀敌的数字而获罪,后来冯唐持节云中赦免他的罪,重新重用他。作者当时做太守,希望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到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更重要的地方去。好再问下一个问题。

生33:为什么作者要聊发少年狂?

生34:因为作者当时才38岁,并没有老,这样写是对他的豪情的衬托,另一方面是写出了他壮志未酬的感叹。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是的,还是那句话,就是希望更能报效祖国。

生35:“亲射虎,看孙郎”暗示了什么?

生36:暗示自己富有雄才大略。

师:像谁那样?

生:像孙权那样。

师:好,时间关系,我们一起探讨的问题到这里,同学们还有许多问题,可以课后一起去探讨。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设计了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1、作者牵黄、擎苍、骑马、射虎等动作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风貌?2、词里出现了哪些人名?作者借他们来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3、应该怀着怎样的感情朗诵?其实刚才同学们所提的问题都涉及到了。

(讨论)

师:好,谁来回答这些问题,请举手。

生37:写出了作者当时精神非常饱满、英勇、豪放,给人的感觉是气态非凡。

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

师:下一题。

生38:出现了孙郎和冯唐两个人名,作者借他们来抒发自己的雄才大略,爱国,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生39:第一段用激昂的,强壮的语调来读,第二段用惋惜的,悲伤的感情来读。

生40:第一段用激昂、强壮的语调读,第二段用更强烈的,豪放的感情来朗诵。

师:对,后面抒发了作者要报效祖国的愿望,应该语气更坚定,同样是豪放的感情来朗诵,而且比上一段更有气势。整首词给人的感觉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是什么?

生:豪放。

师:对,豪放。怎么豪放呢,从词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

生41: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42:西北望,射天狼。

师:还有没有?

生43: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生4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

(老师总结)

师:好,同学们,我们就用这种热情、豪放的感情来朗诵。

(全体同学朗诵)

师:你们的朗诵把我也感染了,我也想朗诵,要不要?

生:要!

(老师朗诵)

师:谢谢!老师朗诵还不够好,个别发音不够标准。下面请欣赏标准的朗诵,感受诗词的美。

(听录音)

师:感受到美吗?

生:美。

师:什么美?

生:豪放美。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背诵,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背诵是有方法的,你看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什么?

生:写出猎。

师:下片呢?

生:抒情。

师:不管上片还是下片都表现了什么?

生:豪放!

师:好,大家一起来背诵。

(学生背诵)

师:掌声鼓励一下自己。好,大家的背诵与刚才的录音的朗诵有不同的地方吗?

生45:录音的朗诵更有感情,我们的朗诵较平淡。

生46:“千骑卷平岗”的“骑”应读什么音呢?

师:对,我解释一下,这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jì”。下面请看屏幕,回去思考:你读了这首词想到了什么?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教学后记】非常有幸代表东莞市参加了广东省2003年“行知杯”初中中青年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获一等奖。我上课的篇目是《江城子·密州出猎》,授课对象是茂名市第十六中学初一的学生。

这节课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和启发。如果说有“闪光点”,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以诵读为主。初一的学生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有一定的难度,诵读是最好的方法。读题,读作者,读课文,读注释,通过多次的“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语感,了解词的思想感情。

二、 质疑探究。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先在小组里提出,小组探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 讨论延伸。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这首词的美。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和背诵课文。

根据新课标精神,改革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实行民主、开放、以生为本的教学,让学生“走出灌注”。以上几点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学习劲头高涨,与老师配合得较好,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朗诵、背诵。2、感知、品味)。

这更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教好古诗文,一定要透切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指导教学活动,利用最佳的教学方法,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对古诗文的教学才有促进作用。

当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上课时情绪比较紧张,普通话不够标准,对这首词还理解得不够透切等。比如,一学生提问:“为什么文题用“密州出猎”而不用“密州打猎”?一个同学回答是因为作者当时想到“出”,没有想到“打”;另一个同学回答是因为他们打猎要走出城里的原因。我的补充回答是: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说法,还有一个原因是“打猎”是口头语,而“出猎”是书面语。这显然是不到位的牵强的回答。造成这原因是因为对古诗文知识积累不多,理解不够透切。这警示我赶快广泛阅读古诗文,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这次竞赛,更使我感到自己的不足。“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会更加的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点评】

古诗词教学必须坚持诵读为主、整体感知为主、积累为主。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古诗词教学如何才能既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又符合古诗词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呢?毛秀蓉老师《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课作了有益的探索,表现出三个特点:

一、因“放”而活。这堂课开放性很强,老师没有预先设置套路,引生入瓮,而是让学生在自己预习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质疑,在自主阅读中生成问题,教师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这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但本堂课的生命力正在于此。在理解词的主旨和典故这一教学中心环节里,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活而不乱。这正是课程标准倡导的。

二、因“合”而深。这里的“合”,侧重于合作学习,即学生带着疑问到小组里进行讨论、研究,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有效地解决问题。毛老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并充分发挥这一特点,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整堂课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氛围中展开。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师生之间的探讨和谐自然,教师成为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说教者。由于“合作”,对诗歌的挖掘较有深度,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在“诵读”这一环节中,教师持合作的态度的“示范”,通过取长补短,师生共同进步。

三、因“引”而高。诗言志,词言情。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领会词中的“情”,就可以达到诗歌教学的最高目标。课堂教学中,毛教师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导向重难点,抓住词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领会词的意境。《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只有70字,但字字珠玑,意境深远。毛教师通过背景引导、诵读引导、词眼引导、典故引导,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从感性的层次到理性的高度认识了苏轼的报国之志,从而落实三个维度目标。

作为一位年轻教师,异地借班,现场作课,难免有不足之处,主要是:(1)导入比较拖沓,整堂课显得前松后紧,以至关键性问题和背诵的任务未能很好地落实;(2)嚼得太碎,过分纠缠一些细节,重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对全词整体感知不足;(3)诵读缺乏足够的指导,未能充分引导学生感受词的美。


    相关推荐

    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2 《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3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5 《江城子·密州出猎》练习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学案4 《江城子·密州出猎》复习资料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反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和译文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八年级语文教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初三上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江城子·密州出猎》 雄健豪放 自是一家──读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的自我形象塑造──读《江城子·密州出猎》有感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江城子·密州出猎 学案 壮志豪情 别开生面──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赏析 语文版《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1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长城》课堂实录(2课时) 《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堂实录2 《边城》课堂实录 《边城》课堂实录 长城课堂实录 《江雪》课堂实录 《长江三峡》课堂教学实录2 赵州桥课堂实录 《赵州桥》课堂实录 《都江堰》课堂实录 《暮江吟》课堂实录 《出师表》课堂实录 《喂──出来》课堂实录 《喂——出来》课堂实录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狼》课堂实录2 《春》课堂实录2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 长江之歌课堂实录 《猴王出世》课堂实录 《燕子》课堂实录 《燕子》课堂实录 《燕子》课堂实录 《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堂实录 《陈奂生上城》 课堂实录 《早发白帝城》课堂实录 《泉城》课堂实录及反思 《边城》教案及课堂实录 故乡2(课堂实录) 《老王》课堂实录2 《秋天》课堂实录2 《散步》课堂实录2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1 《苏州园林》课堂实录4 燕子课堂实录 《我叫“神州号”》课堂实录 《登高》课堂实录2 《雨说》课堂实录2 《吆喝》课堂实录2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2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 《社戏》课堂实录2 《落日》课堂实录2 《欢庆》课堂实录2 《背影》课堂实录2 《雷雨》课堂实录2 王昌龄《出塞》课堂实录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文学与出汗》课堂实录 《玩出了名堂》课堂教学实录 《泉城》教学实录2 《长江之歌》课堂实录1 《大江保卫战》课堂实录 《忆江南》课堂教学实录 《涉江采芙蓉》课堂实录 《万里长城》课堂教学实录 高三上册《边城》课堂实录 专题《长城》课堂教学实录 《云房子》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边城》课堂实录 刷子李课堂实录 《想北平》课堂实录2 《赵州桥》课堂实录及评析 《江南的冬景》课堂实录4 《江南的冬景》课堂实录1 《雷电颂》课堂实录2 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 《金色花》课堂实录2 《琵琶行》课堂实录2 《蜀道难》课堂实录2 《江南的冬景》课堂实录3